•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原茶文化對契丹飲茶習俗的影響

      2018-12-10 10:40胡畔
      關(guān)鍵詞:契丹茶文化

      胡畔

      摘 要:契丹飲茶習俗是遼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契丹人在吸收中原茶文化成果的同時,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飲茶習慣,將自身特點與新植入的生活方式有效結(jié)合,體現(xiàn)了契丹民族文化特色與中原文化融通融合的基本特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關(guān)于契丹飲茶習俗的記載,結(jié)合遼代歷史文物等相關(guān)資料的研究,探析契丹人在茶藝、茶品和茶具方面所受中原文化的熏染,揭示其民族文化蘊蓄的包容性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史;茶文化;契丹;飲茶習俗

      中圖分類號:K28;K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9-0014-05

      契丹民族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很少吃蔬菜,飲食多以肉類和乳類為主。對于他們而言,飲茶不僅可以化解油膩、助消化、暖身體,還可以有效的補充身體維持狀態(tài)下的維生素的缺乏。陸羽《茶經(jīng)》記載:茶之為用“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譹?訛王圻《續(xù)文獻通考》記載:“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譺?訛雖然具體說的是西北、西南民族,但也可窺見飲茶在游牧民日常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契丹人飲茶如同其食用鹽、奶、肉一樣,日不可缺”。?譻?訛

      契丹人多生活在北方草原,因其處于氣候寒冷地帶,境內(nèi)并不出產(chǎn)茶葉,只能從唐、宋等中原地區(qū)以貿(mào)易、贈禮和戰(zhàn)爭掠奪的方式輸入。契丹人飲茶習俗的興起和茶制品的來源,皆是來自于中原地區(qū)的熏染,甚至在多方面受到中原茶文化的影響。

      一、中原茶藝對契丹飲茶習俗的影響

      唐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飲茶方法分為兩種,即煎茶與點茶。唐代普遍用煎茶法,宋人主要用點茶法。

      唐人飲茶,使用餅茶居多,為了將餅茶碾碎,需得烤茶。陸羽《茶經(jīng)》記載:“凡灸茶,慎勿于風燼間灸,熛焰如鉆,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經(jīng)過炙烤的茶,要趁熱“用紙囊貯之”,以求“精華之氣無所散越”。等待茶冷卻之后,將其研成細末。煎茶的燒水用具有釜和風爐;燃料“用炭,次用勁薪”;煮茶的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時,當水燒到“如魚目,微有聲”即“一沸”時,“調(diào)之以鹽味”,并除去水膜,如果不這樣做,那么“飲之則其味不正”;繼續(xù)燒水到“緣邊如涌泉連珠”即“二沸”時,“出水一瓢,以竹筴環(huán)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當釜中的茶湯,燒到“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之前“二沸”時舀出的水,使水停止沸騰,以“育其華”。?譼?訛至此,茶湯煎好,可以酌分盞中飲用。

      宋代點茶,據(jù)蔡襄《茶錄》記載,“凡欲點茶,先須燲盞令熱,冷則茶不浮”,?譽?訛即用湯(開水)預熱茶盞后,再將茶葉放入盞內(nèi),滾水沖泡,以茶葉浮起為標準。那么,遼代契丹人等是否也掌握這種飲茶方法呢?最早起源于北宋時期的福建建安,繼而在各地流行起來,成為當時飲茶的一大特色。與煎茶不同,點茶是不煎茶,只煎水,謂之“煎湯”。就是先將茶末放入茶盞之中,再注入沸水調(diào)成糊狀,如同濃膏油,謂之“調(diào)膏”;煎水、調(diào)膏之后,即可以“點茶”飲用。

      隨著飲茶之風日益普及,中原茶文化也進入契丹王朝宮廷中,契丹人也形成了一整套的飲茶習俗。契丹人根據(jù)自身實際,更多延續(xù)了唐代煎茶的茶飲方式。但是,點茶之風也已傳入遼朝境內(nèi),據(jù)宋人朱彧《萍州可談》記載:“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亦先水飲,然后品味疊進。”?譾?訛似乎遼代的飲茶習慣也已引入點茶之風?,F(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遼代壁畫中的茶道圖,均屬遼代晚期,如河北宣化下八里6號墓出土的《茶道圖》(圖一:1),畫中有點茶必備的茶碾、提梁壺、蓋罐、方箱等;宣化下八里5號墓出土的《進茶圖》(圖一:2),火爐上沸水的情景、喝茶的盞,也為點茶所用器具;而《進茶圖》中描繪“紅色盝式蓋箱子”,《茶道圖》中描繪髡發(fā)男童執(zhí)團扇煽火的“火爐”,大約就是煎茶所用的“鹺簋”和“風爐”,?譿?訛說明遼代晚期,點茶法已經(jīng)存在。

      根據(jù)遼代壁畫描述情景,遼代茶飲不但講究程序,還形成了與其他飲食相結(jié)合的飲茶習俗。據(jù)《遼史·禮志》記載,契丹宮廷禮儀中大多都有“行茶”儀式,如祭山儀有“茶果”、宋使進遺留禮物儀有“茶膳”、宋使見皇太后儀、宋使見皇帝儀有“行茶”、曲宴宋使儀有“行單茶”、皇后生辰朝賀儀有“餅茶”,至于重九儀、藏鬮儀皆有“賜茶”?讀?訛等等。河北宣化7號遼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栗子、棗、葡萄和豆、面制品等實物果品和點心類的陳設(shè)。敖漢旗羊山1號墓西南壁的《茶道圖》中,也出現(xiàn)了果子和棗子等果品的描繪(圖一:3)。說明飲茶禮儀,不僅在宮廷中相當講究,就連民間也有著邊飲茶邊進食果品的習俗。這些都是契丹人在借鑒中原茶文化的基礎(chǔ)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飲茶風尚。

      二、中原茶葉品種對契丹飲茶習俗的影響

      宋代飲用的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讁?訛契丹人飲用的茶,也主要是這兩種。同時,因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性,在飲用片茶和散茶的同時,契丹人又形成了與奶類飲品相結(jié)合的習慣,即飲用奶茶的習慣。這是與飲茶品種直接相關(guān)的特殊現(xiàn)象。形成這種特殊現(xiàn)象的原因,大約與茶品的細碎程度有關(guān)。

      依據(jù)史料記載,宋朝的主要茶種,是片茶,又叫餅茶。據(jù)陸羽《茶經(jīng)》記載,晴日采茶,需要經(jīng)過“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幾道工序制成。“蒸之”是將采來的鮮葉放在甑釜中加熱,使鮮葉失去部分水分;“搗之”是將蒸過的茶葉用柞臼搗碎;“拍之”是將茶葉拍制成團餅;“焙之”“穿之”是將團餅烤干、穿起來;“封之”是封存起來以備飲用。北宋時期,皇室專用的小餅茶需經(jīng)宋太宗派的特使監(jiān)制而成,因其上印有龍鳳團紋而稱之為團茶。歐陽修《歸田錄》記載:“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輥?輮?訛仁宗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蔡襄在建州監(jiān)制出更為精密的“小龍團”茶。神宗時期(1048年~1085年),賈青任福州轉(zhuǎn)運使,監(jiān)制出精絕于小龍團茶的“密云龍”團茶。

      起初輸往遼的片茶中,并無小團茶。張舜民《畫墁錄》記載:“熙寧中(1068年~1077年),蘇子容使遼,姚麟為副,曰:‘盍載些小團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儔敢與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遼,廣貯團茶,自爾北人非團茶不納也,非小團不貴也。彼以二團易蕃羅一疋,此以一羅酬四團。”?輥?輯?訛由此可以看出,團茶在北宋屬于貢品,對契丹人來說非常珍貴。宋代的茶類及制法,基本和唐代相同,但片茶的制作中,碎茶時用碾,拍制時所用的模具多可以在茶餅上印壓文字和精美圖案。

      宋代片茶“有仙芝、玉津、先春、綠芽之類二十六等,兩浙及宣、江、鼎州又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為號”。?輥?輰?訛北宋輸送到遼的茶中,雖大多為一般餅茶和草茶,但也不乏名貴清茗珍品。由于這些多產(chǎn)于宋朝的建州(今福建省建甄市),故稱建茶,如團茶、乳茶、岳麓茶。程大昌《演繁錄續(xù)集》曾記載建茶,“其乳泛湯面,與溶蠟相似,故名蠟面茶也”。?輥?輱?訛

      團茶為上品,其次為乳茶。乳茶分三種,分別是石乳、的乳、白乳。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建屬南唐,歲率諸縣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面。既有制其佳者號曰京挺。圣朝開寶末下南唐,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又一種茶,叢生石崖枝葉尤茂。至道初,有詔造之,別號石乳。又一種號的乳又一種號白乳。蓋自龍鳳與石、的、白四種繼出而蠟面降為下矣”。?輥?輲?訛北宋的茶葉“凡十品:號龍、鳳茶、京挺、的乳、石乳、白乳、頭金、蠟面、頭骨、次骨”。?輥?輳?訛這十種珍品標志著社會飲用群體的不同,張師正《楊文公談苑》記載:“龍茶以供乘輿及賜執(zhí)政親王長主,其余皇族學士將帥皆得鳳茶。舍人近臣賜京挺、的乳,而白乳賜館閣。惟蠟面不在賜品。”?輥?輴?訛說明茶品與社會等級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應(yīng)。

      這種“團茶”,只有契丹皇室才有資格享用,一般平民沒有機會和資格飲用,只能飲散荼。散茶,也稱草茶,這種茶蒸而不搗或不拍,無論是價錢還是質(zhì)量皆低于餅茶,故在遼代民間較為多見。宋朝時“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十一等,江浙又有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為號者”。?輥?輵?訛宋朝散茶品種之多,使契丹人在與宋朝密切的貿(mào)易交往中,其飲茶品種已經(jīng)與中原地區(qū)相差無幾,但長途販運,必將導致團茶或散茶形體的破碎。因此,契丹人不但飲用片茶和散茶,還將其與草原民族特色相融合,制作為飲用的奶茶。蘇轍在《和子瞻煎茶》詩中說:“君不見閔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又不見,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保枯??輶?訛即在熬好的茶中放入鮮奶、鹽等調(diào)料,形成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的奶茶。這種奶茶不但為蒙古奶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而且延續(xù)至今,成為草原上的牧民不能缺少的日常上乘飲料。

      三、中原飲茶用具對契丹飲茶習俗的影響

      契丹人使用的茶具很多,基本上都延續(xù)了中原地區(qū)茶具的形制和風格,大體分列如下:

      (一)貯茶用具

      貯茶器,通常為長方形盒。碾好,羅出的茶末,應(yīng)放到一個較大的容器之中。唐代宮廷貯茶,用金盒、銀罐,而民間則使用漆罐。遼代貯茶用具,也大致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飲茶屬鹽茶階段,即在煮茶時加鹽;唐代專門貯放鹽花的有鹺簋,遼代契丹人飲茶時,也沿用此俗,如河北宣化下八里5號墓壁畫《進茶圖》中曾出現(xiàn)一“紅色盝式蓋箱子”,即是唐時放鹽用的“鹺簋”?輥?輷?訛(圖一:2)。

      (二)碾茶用具

      鐵茶碾,出土于寧城縣埋王溝遼墓,整體由底座、碾盤、碾槽和軸柄組成,現(xiàn)已銹為一體。底座平面呈橢圓形,截面梯形;碾盤呈鐵餅狀豎置,內(nèi)置軸柄桿;碾槽舟形,置碾盤,兩端上翹,以便碾盤在碾槽中滾動;軸柄是長棒形橫穿碾盤孔內(nèi),可轉(zhuǎn)動。?輦?輮?訛遼墓壁畫中,也多次出現(xiàn)茶碾,如河北宣化下八里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右側(cè)四人的中間,放有一只茶碾和朱漆盤,船形碾槽中有一碾軸?輦?輯?訛(圖一:4)。

      (三)烹茶用具

      鍑 契丹人飲茶基本上沿用了唐宋的習俗,即飲用經(jīng)過蒸煮的茶,但其又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唐代煮茶是用鍑蒸煮,而遼代飲茶時所用的煮茶器具,已不同于唐代,如敖漢旗下灣子5號遼墓“進飲圖”中出現(xiàn)火盆、執(zhí)壺,畫中共四人,在四人前,放一摞方形食盒和一黃色三足曲口淺腹火盆,內(nèi)燃碳火,上放兩個黃色執(zhí)壺?輦?輰?訛(圖一:5)。寧城縣埋王溝遼墓出土方形銅火盆、鐵火盆等,?輦?輱?訛均說明契丹人煮茶,是將銅或鐵的執(zhí)壺直接置于火爐上。

      契丹人在煮茶時,雖然不同于唐代的普遍用鍑,碎茶不用杵臼而是用碾子,但此時也并未完全摒棄用鍑煮茶的方法。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埋王溝4號遼墓出土的三足鐵鼎即是鐵鍑,?輦?輲?訛說明契丹人至少是契丹貴族上層還有用鍑煮茶的習俗。

      風爐與燎爐 《茶經(jīng)》中記載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污墁。凡三足,其三足之間,設(shè)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飚漏燼之所……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抬之”,?輦?輳?訛傳說風爐為陸羽所做。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的風爐與便于點茶的長流瓶配套,造型小巧,大約是因為斗茶的普及?輦?輴?訛(圖一:6)。陸游《歲晚幽興其一》寫到“風爐欲試蒼鷹爪,自向林間拾墮枝”。?輦?輵?訛從而可知,炭或木柴都可作為風爐的燃料使用。宣化遼墓出土的壁畫雖不能直接驗證,但也可間接證明這一點。壁畫中可以看到,因爐口較為狹小,而需專門安排人向風爐內(nèi)送風。?輦?輶?訛

      遼代燎爐一種類似風爐,為鼎形,另一種為方形或者圓形,大約是陪葬的實用器。相比較而言,燎爐與茶經(jīng)記載的風爐可能更為相似。從遼墓壁畫出土的茶道圖來看,燎爐起初并非用來煮茶,而是隨著點茶法的普及,燎爐才被用于煮茶。?輦?輷?訛器物組合也由風爐與短流茶注的早期點茶組合,變?yōu)榱菭t與長流茶注的組合。從風爐轉(zhuǎn)變到燎爐的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點是茶注在造型上的進步。第二點是在點茶法中,茶注一般只用來燒水,烹茶人只要關(guān)注水的沸騰情況即可,而無須時刻關(guān)注下茶和加鹽的進程。

      鐎斗 一般認為鐎斗是一種烹煮器,用途多樣。既可以用作點茶的煮水用具,還可以用來煎茶。宋代點茶法的普及,鐎斗被便于煮水的注壺或鐎壺所代替,鐎斗逐漸消失了。但是這種被宋代淘汰的鐎斗,在遼代茶具中卻有其用武之地,遼墓中出土的文物及壁畫中,多能見到質(zhì)地以陶制為主的陶鐎斗。?輧?輮?訛

      注壺 北宋時期,點茶興起,但很多人仍使用注壺煮茶,遼墓出土的注壺極多。在唐代注壺的影響下,遼代中前期出土的茶注,把手原先在頸與肩之間,之后為了便于提取,將把手提高到口與肩之間;遼代晚期,隨著點茶的普及,茶注曲柄變?yōu)橥剐危▓D二:1、2)。茶注的功能不同是煎茶法與點茶法最大的不同。煎茶是在同一器皿中進行,分別為煮水、調(diào)味、煎茶、點水;而點茶,茶注僅是煮水用具,水煮開后,將水倒入茶盞中調(diào)和。因而,為了方便加湯和點茶,遼代后期將茶注把手做了上調(diào),至注口之上。無論是煎茶法,還是點茶法,都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中原飲茶用具對契丹飲茶習俗的影響。

      (四)飲茶用具

      盞托 盞托最早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開始使用,東晉時期,今福建、浙江等地區(qū)漸漸流行。盞托的樣式多番演變,到了唐代時期,漸漸固定下來:盞托口較為低矮,盛水較少,口沿呈卷曲狀,造型多為圓形,正如《茶經(jīng)》中記載“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輧?輯?訛宋代由于點茶法的普及,盞托有了新的變化,材質(zhì)上除了陶與瓷之外,還出現(xiàn)了金銀質(zhì)地的盞托,樣式也相當豐富。遼代盞托,在延續(xù)唐代盞托的造型基礎(chǔ)上,又有創(chuàng)新的地方,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盞托造型類似圓盤,盞底呈下凹狀,多為圈足;第二種盞托,更像是圓口或花口弧腹圈足盤,與深腹缽型托座的結(jié)合體,有的無底,似非實用器;第三種有越器風格,內(nèi)臺形狀類似于倒扣的碗,臺正中呈內(nèi)凹狀,周圍多雕有蓮瓣紋?輧?輰?訛(圖二:3、4、5)。

      第一種盞托在形制方面,承襲了唐末的風格;第二種盞托是遼墓出土的盞托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正如彭善國先生所說“托座高起若臺,可能就是文獻所記載的臺盞,這種盞托是宋代南北瓷窯最為常見的盞托形制,一般認為是茶具”;?輧?輱?訛第三種盞托,鎮(zhèn)江出土過與之類似的形制,從這種盞托的出現(xiàn)可窺見當時南北地域茶文化的交融。

      四、結(jié)語

      飲茶之風從傳入契丹社會到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歷經(jīng)一段漫長歲月。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7世紀晚期到八世紀中期。此時的契丹附屬于唐朝,茶葉較為珍貴,民間飲茶較少,通常在契丹貴族社會中傳播;第二時期是從公元8世紀晚期到公元10世紀中期,此時飲茶之風在唐朝的北方社會中開始普及,契丹人生活的北方草原距唐朝北部較近且往來密切,飲茶之風在契丹社會流行起來;第三時期是從公元10世紀到遼王朝滅亡之時,此時契丹人的封建化程度最深,領(lǐng)土也達到最大,與宋朝來往頻繁,飲茶之風滲入到契丹社會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領(lǐng)域,民間飲茶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俗,且形成一套契丹宮廷禮儀。?輧?輲?訛

      契丹飲茶習俗的形成和發(fā)展,之所以會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一方面是其地理氣候環(huán)境因素,另一方面是遼代統(tǒng)治者階層的推崇,根本原因是契丹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從遼墓出土的壁畫可以看出,契丹人的飲茶形式多樣、程序講究、分工明確、茶具齊備,燕云周邊的飲茶方式大致來說比較接近中原地區(qū),契丹人“對漢族文化不僅不加排斥,而且相當積極地加以吸收”。?輧?輳?訛?zāi)滩杓礊槠醯と嗽谖仗拼宀枧c宋代點茶的基礎(chǔ)上,獨創(chuàng)的一種茶飲。先“煎湯”后煎茶,繼而“調(diào)鹽”,再兌入鮮奶,至此奶茶熬好。契丹飲茶習俗在多方面受到了中原茶文化的影響。

      “遼興于朔漠,起于唐季,上承六朝隋唐茶藝,下接宋代點茶之風”,?輧?輴?訛從茶藝、茶葉品種、茶具到茶文化,中原地區(qū)的影響可見一斑。契丹人嗜茶成風,既說明契丹人養(yǎng)生理念的形成,也是契丹生活穩(wěn)定、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而茶品與社會等級對應(yīng)也是契丹社會等級分明狀態(tài)的映襯。此外,煮茶步驟專人負責可推測其注重飲食衛(wèi)生。契丹人在吸收中原茶文化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飲茶習俗,不僅影響了北方民族的飲茶習慣,更是中華茶文化至關(guān)重要的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 孫國軍)

      猜你喜歡
      契丹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契丹小字解讀三探
      契丹小字解讀再探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20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
      荔波县| 高州市| 民丰县| 犍为县| 昌黎县| 肥城市| 怀化市| 竹山县| 湘西| 公安县| 柳林县| 曲靖市| 肇庆市| 龙门县| 互助| 大埔区| 龙江县| 永昌县| 轮台县| 深圳市| 沁源县| 隆安县| 乌审旗| 长岛县| 石河子市| 双桥区| 盐山县| 新安县| 永清县| 七台河市| 枣强县| 老河口市| 碌曲县| 安国市| 北辰区| 沽源县| 介休市| 潢川县| 景洪市| 百色市|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