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司馬遷《史記》記載,漢文帝時做郎官的張釋之,十年沒升遷,心中不安,就想辭職回家。當時中郎將袁盎知道張釋之有品德才學(xué),惋惜他離去,就奏請漢文帝,調(diào)補張釋之做謁者。
文帝親自面試考察。當張釋之要陳說治國理政道理時,文帝對他說:“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要他不要高談闊論,說些接地氣、能實行的事。張釋之“具以質(zhì)言”,對文帝說了許多切實的興廢之道。通過考察,文帝任命張釋之做了謁者仆射。
“謁者仆射”是漢時九卿之一郎中令的屬官,當時郎中令是二千石的“部級”官員,謁者仆射秩為比一千石。級別不算高,卻是皇帝近臣,是文帝身邊的出謀劃策者。可貴的是,張釋之在以后從政生涯中沒一味揣摩討好上意,凡事堅持實事求是。
一次,張釋之陪文帝出巡,途經(jīng)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時,有人突從橋下竄出,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差點把文帝摔下馬來。這人被逮住,扭送張釋之處理。張釋之審訊那個人,那人說:“我是長安縣鄉(xiāng)下人,聽到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到橋下。過了很長時間,以為皇帝車駕已走遠,就從橋下出來。沒想皇帝車駕還在,因為害怕就奔跑起來,驚了馬車?!?/p>
張釋之查明情況,判他觸犯“清場禁令”,處以罰金。文帝當場發(fā)飆,說 :“這家伙驚了我的馬,幸好馬溫馴,如果是別的馬,我可能早被摔死或摔傷,可是你卻只判他個罰金!”
張釋之回答:“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睆堘屩畬ξ牡壅f,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已有規(guī)定,您卻要額外加重處罰,這樣如何取信于民?現(xiàn)在既然把這事交由我處理,我作為廷尉,應(yīng)當是公正執(zhí)法的帶頭人。若有偏失,天下其他執(zhí)法者就會相繼效仿,老百姓哪里還能有所適從?文帝聽了冷靜下來,對張釋之說:“你這個判處,是正確的?!?/p>
還有一次,有個人跑到漢高祖廟里偷了神座前的玉環(huán)。文帝大發(fā)脾氣,把這人交張釋之治罪。張釋之按漢律,以偷盜宗廟服飾器具罪判處小偷死刑。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說:“這人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競敢偷盜先帝廟中器物。我交由你處理,是要給他滅族的懲處,你卻只判個死刑。這樣輕的懲罰,哪是我奉承宗廟的本意?”
張釋之對文帝說:“依照法律,這個處罰已足夠重?!彼M一步說:“即使在同一罪名下,還要對具體犯罪作出輕重不同的區(qū)別。這人偷了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那如果以后有人挖了長陵的土,陛下又用什么刑罰來懲處呢?”文帝還是不接受,跑去與薄太后說這事。最后在明事理的薄太后勸說下,文帝接受這個處置。
在“法自君出”那個時代,張釋之能“守法不阿意”,難能可貴。為政不媚時語,不唯上而唯真,留得真知啟后人。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贊張釋之行跡“有味哉!有味哉!”這種為官從政之道,值得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