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本與延異

      2018-12-10 11:00:02蘇李
      江淮論壇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播撒

      蘇李

      摘要:德里達對柏拉圖《斐德羅篇》中關(guān)于書寫文字與“藥”的神話解讀,是理解其文本理論的關(guān)鍵和核心。他通過傳統(tǒng)哲學對書寫文字的矛盾性立場的梳理,揭示了書寫文字根本性功能及其蘊含的悖謬性。書寫不可還原,因此,書寫文字組成的文本只是播撒。傳統(tǒng)理論對文本意義的追尋在德里達看來,即使是在柏拉圖對話中也注定顯現(xiàn)為一場無法到達的漫游。然而,這樣的理解必須嚴格限制在原本意義發(fā)生的場域下。也就是說,在發(fā)生的意義上,德里達的批評和解讀方是可理解的、有意義的,但同時也正是在這樣的發(fā)生考察中,顯露了德里達書寫與文本理論的局限和困難。

      關(guān)鍵詞:書寫文字;延異;增補;播撒

      中圖分類號:B56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8)05-0099-006

      德里達作為解構(gòu)主義大師,早在對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批評性解讀(1)中就擺明了自己的根本立場: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追求的在場是達不到的,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努力本身恰恰揭示了在場之不斷的延遲和耽擱。因此,在場優(yōu)先性恰恰是一個悖論性的追求和設(shè)定。他認為從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一開始,如在柏拉圖的《菲德羅篇》中就以“藥”為喻觸及了書寫文字與口頭言語對于意義、真理的表達難題。德里達認為這種“焦慮”一直是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揮之不去的問題。德里達對柏拉圖《斐德羅篇》中“藥”、書寫文字的分析可以看作“延異哲學”與文本理論以及其后現(xiàn)代文論的中介和典范案例。換言之,德里達對柏拉圖文本的解讀,不僅本身就是解構(gòu)方法的一個典范樣本,而且彰顯了解構(gòu)方法的復雜性。解構(gòu)決不是單純破除、否定結(jié)構(gòu)和確定的意義,而是掘進到意義生成的深層,顯現(xiàn)結(jié)構(gòu)和意義生成中的不確定和模糊性,尤其是結(jié)構(gòu)和意義的多重解讀可能性。概言之,借助德里達對書寫文字的論述以及文本解讀案例,我們不僅能夠切近解構(gòu)主義立場的深層意蘊,透視其思路的內(nèi)在理論路徑和背景,而且可以在其討論的意識層階上辨明其探討路徑和結(jié)論的得失。

      一、 柏拉圖的“藥”:書寫文字的本質(zhì)

      德里達從柏拉圖《斐德羅篇》中“藥”的比喻入手,重提一個古老的爭論。對《斐德羅篇》的主流解釋認為,這篇對話是柏拉圖早期不成熟的作品,結(jié)構(gòu)松散,存在矛盾不協(xié)。德里達則從“藥”的問題引入,揭示柏拉圖這一對話中蘊含的深意——書寫文字與真理、意義的緊張關(guān)系。在對話中,蘇格拉底與菲德羅從探討一個關(guān)于愛的演講開始,由愛的本質(zhì)談到演講的修辭。而蘇格拉底要指出的是,修辭、語言到底如何與真理、知識相關(guān)聯(lián)。德里達的解讀就從對話開始的場景的特殊性開始。柏拉圖一般把蘇格拉底的對話場景置于集市、宴會、法庭等公共場合,而《斐德羅篇》對話發(fā)生的地方卻是城外河邊清幽之地,迥異于尋常的對話場景。這不大可能是隨意之舉,應(yīng)當與對話本身的內(nèi)容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在對話一開始引入的“藥”一詞與這種情景有某種對應(yīng)性的關(guān)聯(lián)。德里達認為,二人到城外河邊交談,而不是平常對話的場所,意味著交談主題中的文字或藥以不同于常態(tài)的方式出現(xiàn),即以邊緣的方式出現(xiàn)——城郊河邊;蘇格拉底要斐德羅找個舒服的地方來朗誦呂西亞斯的演講,又進一步說斐德羅表面是背誦,其實衣襟底下藏著呂西亞斯演講的文章。至此,此番對話的真正主題有所顯現(xiàn):書寫文字以隱藏的方式出現(xiàn),言辭、言語并不完全獨立于書寫文字。關(guān)于文字的探討場景,迥然不同于談?wù)撋婆c正義等意義本身(也是關(guān)于言談本身)的場景,恰恰表明文字或藥的通常意義(即積極的、對于意義、真理的承載)的另一面,文字或藥的邊緣性的、對意義的承載事實上無法真正完全達成的困境[1]71-72,這樣不同尋常的場景安排一再關(guān)聯(lián)和暗示討論主題。雖然“藥”的第一次出現(xiàn)只是作為隱喻性的、類比性的概念出現(xiàn),以 “藥”簡單類比一勞永逸地解決不同的問題、困難,蘇格拉底直言這種治療百病的“藥”是不存在的。這一斷言也可看作是蘇格拉底為藥和文字的有效性做出了限定和劃界。在處理知識、思維活動與言辭技藝時,蘇格拉底也用醫(yī)療來做例子比照。一端是事物本性、關(guān)于事物本性的知識,另一端是依據(jù)事物本性的知識的技藝,如依據(jù)身體的知識的醫(yī)療技藝。

      當然,蘇格拉底這里關(guān)注的主要問題在于知識、思維活動本身與表達的言辭之間的區(qū)分和緊張,尤其是關(guān)于言辭的技藝(修辭術(shù))與知識、真理的關(guān)系。蘇格拉底強調(diào)真正的修辭學與虛假的修辭學之分,與之相應(yīng)的則是寫作中的適當與不適當?shù)膯栴},根本上關(guān)涉智者與愛智慧(哲學家)的區(qū)別。而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蘇格拉底插入一個關(guān)于發(fā)明文字的傳說:埃及的古神塞烏斯發(fā)明了數(shù)字、算術(shù)、幾何和天文,尤其是發(fā)明了文字。塞烏斯將這些技藝傳給國王薩姆斯。他告訴國王,文字“可以使埃及人更加聰明,能改善他們的記憶力。我的這個發(fā)明可以作為一種治療,使他們博聞強記”[2]197(274E)。文字被看作一種治療技藝,治療的對象則是直接的記憶能力總是有限這一問題,而文字的優(yōu)點恰恰是能夠保存、傳遞。但是,國王薩姆斯則明確區(qū)分文字的發(fā)明者與權(quán)衡利弊者,認為文字的功用需要仔細衡量,其弊端在于“如果有人學了這種技藝,就會在他們的靈魂中播下遺忘,因為他們這樣一來就會依賴寫下來的東西,不再去努力記憶。他們不再用心回憶,而是借助外在的符號來回想。所以你發(fā)明的這一帖藥,只能起提醒的作用,不能醫(yī)治健忘”[2]197。至此,藥與文字的關(guān)系,或者說藥或文字的功用上的雙重性,成為蘇格拉底要指明的要害。對柏拉圖而言,知識乃是靈魂回憶方能通達的,而回憶并不等同回想。二者區(qū)別直接看來就在于,回憶的對象是知識、智慧、事物本性,而回想的對象不過是知識、事物本性的相似物。因此,靈魂的回憶與回想之別乃是“作為記憶的知識與作為再認的非知識”[1]135之別。蘇格拉底認為書寫文字所帶來的危險就是書寫的符號對于知識、真理來說不是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而是一種提醒、模仿和相似性關(guān)聯(lián),因此,書寫文字與思維的真理和知識決不等同。同樣,修辭技藝和文字符號不等同知識和真理,依此,哲學家和智者的本質(zhì)區(qū)分就明確了。德里達據(jù)此認為,柏拉圖在此恰恰展示了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根本特征和思路:對于書寫文字的貶低和壓抑。但是德里達也明確指出,書寫文字無論在柏拉圖的對話中還是在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都有其被重視的價值與危險兩個方面。換句話說,即使在蘇格拉底引入的這古老傳說中,書寫文字的功用也是辯證的,一如回憶與回想、言語與文字、良藥與毒藥、真正的修辭與虛假的修辭等一系列的辯證對立。正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反對智者而崇尚哲思一樣,智者的所謂智慧對應(yīng)壞的回憶,是一種回憶術(shù)而已;書寫文字恰恰能成就最為有力的、強大的記憶技術(shù)、回憶術(shù)。甚至可以說,有了書寫文字,記憶術(shù)才成為可能,與之相關(guān)的記憶活動才可能,諸如背誦、書寫、銘刻等等。愛智慧則不同于智者的記憶術(shù),愛智慧在柏拉圖看來就是回憶靈魂因墮落凡塵而遺忘的真理,當然能夠擔當靈魂回憶功能的只能是理智、思維,即回憶活生生的真理的展現(xiàn)和發(fā)生。與此同時,蘊含在對話文本中的內(nèi)在矛盾和困難仍然存在,并不能通過對原初真理、本質(zhì)的招認就輕易解決。一方面,蘇格拉底承認書寫文字是對言辭的記錄、復刻,因此劣于言辭;但是同樣,言辭和記憶也不可缺少書寫文字,如指認斐德羅衣襟下藏著呂西亞斯演講的文章,否則再好的演講言辭也不能再現(xiàn)。另一方面,蘇格拉底既區(qū)分回憶和回想,又必須進一步回退,需要區(qū)別一般的言語和活的言語,強調(diào)書寫文字、回想乃至一般的言語都僅是單純模仿,但是又堅持為模仿的合法性尋求可靠來源和權(quán)威。

      二、“藥師”、書寫者:隱喻性的邏輯

      德里達在對《斐德羅篇》的解讀中,應(yīng)用延異概念,進一步具體剖析柏拉圖關(guān)于“藥”和文字的觀念。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在引入關(guān)于發(fā)明“藥”的神話時,當然并不是簡單否定書寫文字的意義和價值,而是擺明了書寫文字作為有效的記憶術(shù)的同時,暗含著無法根本上排除的危險。尤其是書寫文字更為容易停留于單純復制已經(jīng)生成的意義,作為符號、象征和替代品,書寫文字極為可能以其記憶術(shù)的功能掩蓋了文字本身的缺陷,是對原本性的思維活動、理智活動的模仿和固定化,而不是思維和理智本身。蘇格拉底揭示了文字與藥的限制性,同時也暗含了對使用文字的智者或使用“藥”的藥師的批評和警惕,雖然二者在對話中是一直不在場的。德里達也借此指出,書寫文字或“藥”的辯證法不能停留在其作為“好的”藥和文字與作為“壞的”藥和文字之間的矛盾,也牽涉那不在場的“智者”和“藥師”,因為“藥”與“文字”都牽涉那“治療活動”和“思維活動”,追求的是“健康”和“知識”。換言之,這里被蘇格拉底看作知識、真理真正基礎(chǔ)和源泉的,是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也可以說是古希臘哲人孜孜以求的自然、本質(zhì)。而書寫文字復制、摹寫思維、邏輯,也即復制自然、本質(zhì),并且以公共性的方式——被刻寫的文字,意圖可以表達所有思維之事,也即是記憶、再現(xiàn)所有思維活動和邏輯。蘇格拉底借“藥”說道:“一帖藥不能治好所有的病。”[2]144(234C)同樣,書寫文字與藥師治療的“藥”并不如其看起來那樣總能合適地表達、復刻知識或真理。雖然書寫文字顯得脫離了個別性、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合乎對邏輯、知識表達的一義性要求,但是不在場的書寫者、藥師總是關(guān)涉這一理想的真正實現(xiàn)與否。換言之,在“藥”與文字治療與思維的現(xiàn)實化、具身化過程中,藥師、書寫者作為下藥者、刻寫者也可能是投毒者、單純模仿者,也就是停留于文字符號對思維的模仿,單純地復制文字對思維和知識的復制。柏拉圖所稱的良藥、好的書寫文字卻不是如此,良藥和好的文字,乃是通達本性、自然的智慧,但是通達之路并不是直接的、一一的對應(yīng)。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都指明通達思維和知識的道路并不是直接性的,因此,德里達依其解構(gòu)思路指出,所謂原本的思其實是隱喻性的。這也是在蘇格拉底對話中經(jīng)常引用神話來澄清問題的根本緣由。通達真理的邏輯本質(zhì)上卻是借助書寫文字的隱喻性,而不是文字的直陳性得以呈現(xiàn),因此德里達認為正是由于“好”的書寫就刻印在心靈中,故而書寫文字并不具有獨立性,必須依賴對“刻寫于心靈”的隱喻才具有意義。這種隱喻性其實恰是書寫文字的本質(zhì),同樣也是所謂原本的思維活動所不可避免的呈現(xiàn)方式。由此,書寫文字和言語力求表達的意義和邏輯根本上也不可避免是以隱喻性的方式展現(xiàn)。隱喻恰恰標明了直接指稱性的書寫文字和語言的局限,正如蘇格拉底以“藥”隱喻書寫文字一樣。德里達就此認為,形而上學語言的形成過程與對隱喻的排斥和置換相關(guān),“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把隱喻中的圖像磨得光禿禿的(白色的神話),也就是哲學所謂的概念”[3]。正是通過排斥隱喻的模糊性,形而上學獲得了穩(wěn)固但抽象的概念,進而以自身封閉的方式進一步隔斷與活生生的存在體驗的關(guān)聯(lián)。

      因此,德里達說:“隱喻性就是污染的邏輯和邏輯的污染?!盵1]149在他看來,只要哲學家堅持拒絕書寫的誘惑和虛妄,堅持對書寫的壓抑(正如國王塞烏斯那樣),這種顛倒就必然產(chǎn)生。德里達將這里的顛倒和隱喻性邏輯與邏各斯中心主義對比,意圖指明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所展現(xiàn)的隱喻性邏輯恰恰是理解書寫文字本真功能的基礎(chǔ)。換句話說,書寫文字雖然可能作為“毒藥”,單純復寫思維活動,但是書寫文字卻是思的事情所不可避免的、不可或缺的“藥”。那么,書寫文字到底在思的事情中扮演何種角色和功能,則是問題的關(guān)鍵。德里達把這和弗洛伊德的意識理論加以對照,借用弗洛伊德舉茶壺的例子對夢的邏輯的闡明來標明:“為了將所有事情納入他所支持之內(nèi),辯護者會把自相矛盾的論證放到一起。例如:1.我還給你的是一個嶄新完好的茶壺;2.你借給我的時候,茶壺就有個破缺;3.我從未跟你借過茶壺。與此相似的是,1.書寫嚴格說來外在于、次于活生生的回憶和言語,因此無損于言語和回憶;2.書寫對言語和回憶是有害的,因為書寫麻痹它們,侵染它們原本完整無缺的生命;3.如果不得不求助于記憶力和書寫,那不是出于書寫的內(nèi)在價值,而是因為活的記憶是有限的,在書寫為它留下形跡之前,它本身里面就已有了破缺。”[1]111這種茶壺邏輯不僅迥異于形式邏輯,甚至構(gòu)成形式邏輯的諸種對立和消解。它消解了形式邏輯的概念固定性,消解了形式邏輯的抽象性,也消解了形式邏輯的同一性和線性推展,這種隱喻性邏輯四處蔓延,是非目的論的。與此相應(yīng),隱喻與概念的固定性相對立,隱喻并不顯現(xiàn),而是不斷召喚增補的隱喻活動的蹤跡。這種增補的過程也就是德里達所謂的延異過程。相較固定的概念、顯現(xiàn)和在場,隱喻恰恰是隱而不顯的活生生的生成之流的蹤跡。形而上學概念正是通過壓制隱喻將增補過程澆筑為固定的概念意義而獲得的。因而,這也是形式邏輯代替“隱喻邏輯”“茶壺邏輯”的過程。

      由此,德里達一方面通過弗洛伊德的茶壺比喻,從三個方面揭示書寫與回憶的關(guān)系,徹底打破傳統(tǒng)對書寫與回憶的單純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理解。他把書寫與回憶的關(guān)系問題與精神分析中對壓抑和替代的分析關(guān)聯(lián)起來,書寫文字作為回憶的替代,恰恰是出于回憶所要返回的原本之思維活動的悖謬關(guān)系,這種不可能真正返回的回憶與本真思維活動的追求之間的緊張,恰恰形成根本上無法消除的壓抑。換句話說,意識中的這種壓抑恰是意識不可避免的本真存在樣態(tài),而回憶不過是原本的思維活動的替代。但是替代決不是原本的思維之直接復刻,也不是壓抑的直接消除。德里達借助弗洛伊德對意識與潛意識的分析,也即對意識顯現(xiàn)的發(fā)生分析來闡釋書寫文字、回憶與原本思維活動之間的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德里達由此認為書寫文字作為壓抑的替代無法回到隱藏著的潛意識活動。而書寫文字、文本與意識、意義之間的壓抑、替代關(guān)系的復雜性成為德里達需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成為其解構(gòu)理論的核心。換言之,解構(gòu)在德里達那里意味著壓抑隱喻的理性之光轉(zhuǎn)調(diào)到本真的亮度,意味著壓抑無限增補過程的概念固化的崩解。

      三、壓抑、增補與播撒:文本的命運

      前文已經(jīng)指出,在《斐德羅篇》中蘇格拉底指出書寫文字的危險,他自身也只止于言語談?wù)?,但是柏拉圖還是不得不以書寫文字來記錄他認為的原原本本的蘇格拉底的言語談?wù)摗倪壿嬁?,這樣的悖謬難以消解。蘇格拉底說:“任何作品,無論過去的還是將來的……無論是私人作品還是國家官吏的立法建議,如果作者認為自己的作品包含著永遠適用的重要真理,那么這種作品都會成為一種對作者的指責?!盵2]201(277E)書寫文字對意義的承擔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書寫文字、文本確實有效承載、傳遞意義和真理,柏拉圖也不得不借助書寫文字記錄知識和真理,否則知識和真理的發(fā)生無法被固定;但是另一方面,書寫文字、文本承載傳遞意義和真理的方式和有效性必須重新清理,傳統(tǒng)構(gòu)架下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困難。書寫文字是言語和思維不可或缺的替代,但其本質(zhì)功用并不在于復刻言語和思維,不在于最終抵達意義和原本的思,毋寧說其本真的功能、作用是作為無法通達的意義和真理的替代和代現(xiàn)。因此,書寫文字“總是需要其父親照料,它自身卻恰不能保護自身或者照料自身”[2]199(275E)。但是這樣的替代和代現(xiàn)必須依賴言語,也即邏各斯。更準確地說,依賴邏各斯的起源——原初的思維活動。蘇格拉底在對話中一再強調(diào),不能將言辭或者具體思維者的思維活動等同知識、真理。西方傳統(tǒng)語言觀直接將此理解為書寫文字乃是對言語(也即是邏各斯)的模仿、復刻,書寫文字乃是言語(邏各斯)之子,只有在父權(quán)的照料下方有意義。德里達說:“邏各斯也不是書寫文字的父親,而邏各斯的起源才是書寫文字的父親?!盵1]77由于作為“父親”的邏各斯的起源在德里達看來絕不可能顯現(xiàn)、在場,也即如德里達在其關(guān)鍵性哲學概念“延異”的解釋中一再指出的那樣:“說這種延異是原初性的就意味著同時抹去關(guān)于某種起源在場的那個神話。此乃為什么必須在劃杠之下理解‘原初,否則的話,延異恐怕就會來自某種圓滿無缺的源頭。而無源才是原初性的。”[4]369這也即意味著賦予邏各斯、書寫文字以意義和有效性的“父權(quán)”——邏各斯的起源是無法通達的、始終缺席的。德里達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聲稱,書寫文字就像一個孤兒,“任何(父親的)出席或幫助都不能確保其能獲得幸福。……而在它留下字跡的那一刻,誰的兒子也不是,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兒子,它再也辨認不出它的始源,無論是法律上的還是道德上的”[1]77。

      書寫文字需要一個父親的護持,以承繼、維護其合法性,但事實上又只是“孤兒”。這種出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對書寫文字的歷史性壓抑“構(gòu)成了作為認識的哲學之源,構(gòu)成了作為邏各斯與語音統(tǒng)一體的真理”。這種歷史性壓抑在德里達看來事實上不能成功地滿足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需要,這種歷史性壓抑在他看來構(gòu)成了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盧梭、黑格爾直至胡塞爾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基調(diào)和整套形而上學概念系統(tǒng)。這種壓抑是以誤置的方式構(gòu)成的,在解構(gòu)觀點下,作為壓抑的替代物和代現(xiàn)者以替補方式不斷滋生。弗洛伊德將夢看作被壓抑的潛意識的替代,而其動力源泉來自本能、力比多。德里達敏銳地發(fā)現(xiàn)弗洛伊德的意識理論中意識發(fā)生的機制根本不同于傳統(tǒng)理性主義的意識觀,“弗洛伊德的話語——他的句法,如果愿意的話,也可以說他的工作——并沒有與這些必然是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概念相混淆”[4]359。但是,正如他對胡塞爾現(xiàn)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論哲學的解讀一樣,應(yīng)當施行的是“運用弗洛伊德的概念而非直接引用之:因為所有這些概念無一例外全都屬于形而上學歷史,也就是說屬于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抑制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組織是以排斥或貶低(置之于外或壓之于底)作為某種教學或技術(shù)隱喻、作為某種依附材料或排泄物的書寫印跡之機體為目的”[4]359。德里達最終將整個西方思想傳統(tǒng)理解為這樣一種抑制(壓抑)系統(tǒng),書寫文字恰恰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典型。這個壓抑系統(tǒng)以替代、模仿為鏈條來推動,但是無論如何總是有在替代和模仿鏈條之外的東西使得這一鏈條得以運行,因此傳統(tǒng)文本理論中替代、代現(xiàn)或模仿觀念會在解構(gòu)目光下失效,必須重新審視書寫文字的替代功能和方式。

      德里達聲稱,正如存在兩種記憶一樣,書寫形式也有兩種,也即有兩種替代方式。在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評中,他指出弗洛伊德一方面沒有落入傳統(tǒng)立場,夢不是作為記憶的復制和替代,不是增補的增補,而是本能漫游的蹤跡。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依然尋求原初的心靈書寫,試圖在精神分析中為精神病癥行為找到返回本能、原型之路。因此,德里達也找到了弗洛伊德的缺口,“指出解構(gòu)這些濃縮并沉淀在弗洛伊德之話語中的形而上學概念和語句的必要性。指出精神分析與所謂的人文科學(在場、感受、現(xiàn)實等概念)的那種形而上學共謀性”[4]359。德里達認為,跳脫傳統(tǒng)哲學思維模式,依他所揭示的書寫文字之本真境況,強調(diào)作為被傳統(tǒng)形而上學看作起源的本真思維、活的記憶一開始就不可避免是有限的,有缺乏、破缺。因此,發(fā)揮作用的動力機制必然包含缺乏、壓抑。相應(yīng)地,替代就必不可少,書寫恰恰就是這樣的替代。但是,一旦替代要求自身的獨立性就會造成蘇格拉底所指出的有毒的、有害的“藥”。所謂原初的本真思維、活的記憶、活的邏各斯,先天就是破缺的,因而不僅替代、增補必不可少,而且正是依賴替代、增補的鏈條,這個原初的本真思維、活的記憶方是可設(shè)想的、可刻畫的、可描述的。作為替代、增補鏈條之對立物的原初的本真思維、活的記憶同時也是替代、增補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與此相關(guān),作為替代、增補的書寫文字不可還原到被視為起源的本真思維、活的記憶,而書寫文字組成的文本,同樣處于這樣的替代、增補鏈條之中。柏拉圖自己也說:“所有偉大的技藝都需要有一種補充,這就是對事物本性的研究?!盵2]190(270A)德里達正是在柏拉圖自己的文本中找到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缺口,進而指明傳統(tǒng)哲學竭力用邏各斯、言語、書寫文字等替代和增補來構(gòu)成封閉的圓環(huán)的企圖注定是不可能的,必須從傳統(tǒng)形而上學概念中徹底擺脫其隱含著的、對原初性的要求。

      在西方傳統(tǒng)思想中,原初回憶、本真思維先天具有的破缺是被壓抑的、被遮掩的、被遺忘的,通過隱喻的鏈條形成一系列增補、替代,也即德里達的“延異”概念所指明的、概述的。而增補、替代依德里達在《立場》中的總結(jié):“既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既不是內(nèi)部也不是外部的補充,既不是偶性的也不是本質(zhì)的,等等?!盵5]97與這種意義上的增補相應(yīng),德里達把書寫文字看作是播撒,正是因為播撒的非封閉性、不確定性,導致文本的解讀意義有多種可能性。播撒所描述的乃是書寫文字發(fā)生時刻的本真狀態(tài),也即書寫文字與其作者、“父親”意圖的徹底斷裂,作為漫游者存在無限多樣的可能意義。他在《立場》中總結(jié)道:“播撒描述了不再回到父親的東西。無論是形成中還是在閹割中都是如此?!薄叭霾タ隙藷o盡的更替?!盵5]95

      當?shù)吕镞_將延異作為所有文本意義的在場的耽擱和不在場時,并不意味著可以否定對文本意義的追求,恰恰是這種意義意向性賦予、給予一個無限的因而也無法消弭的“鄉(xiāng)愁”——永遠回不去的本文。因此,德里達稱對文本的解讀乃是一種“鄉(xiāng)愁”,增補、替代的活動乃是對意義的無盡刻畫、漫游。書寫正如播撒一樣,文本即是書寫的漫游。德里達說:“我們應(yīng)當問的不是心靈現(xiàn)象是否就是某種文本,而應(yīng)當問:文本是什么?而心靈現(xiàn)象如果要想被文本再現(xiàn)它又應(yīng)當是什么?因為沒有心靈始源的機器與文本是不存在的,沒有文本的心靈現(xiàn)象也是不存在的?!盵4]362心靈與文本是相互觸發(fā)的,并且相互交織、疊加、增補,而文本意義在這般的增補、交織中從不曾真正在場,而是無盡的交織、增補的蹤跡。德里達把這種觸發(fā)分為自身觸發(fā)和異質(zhì)觸發(fā)兩種樣式,借此將文本與身體關(guān)聯(lián)起來。正如身體有自身觸發(fā)的功能一樣,文本也同樣自身觸發(fā),文本不再是作為書寫文字或語音的物質(zhì)性軀體,而是作為意義發(fā)生的場域。與此相應(yīng),書寫文字作為文本“必須找到書寫所一直要求的另一種空間”[4]400,也可以說是不同于幾何空間的身體空間——游戲空間。這個別樣的空間恰恰是文本意義漫游的空間。

      四、結(jié) 語

      德里達借助柏拉圖“藥”的神話進入書寫文字的探討,試圖澄清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根——在場的形而上學、邏各斯中心主義,破除與之相應(yīng)的本質(zhì)語言觀,堅持非本質(zhì)的、邊緣的、溢出的根本性關(guān)聯(lián)。在他的解構(gòu)操作中,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被視為追尋封閉性的意義系統(tǒng),一種壓抑替代的系統(tǒng)。在德里達看來,自柏拉圖至胡塞爾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通過壓抑隱喻、貶低尾隨著的增補,竭力追尋起源性的在場。德里達借助精神分析學,把文本的自身觸發(fā)視同身體的自身觸發(fā),因此被壓抑的隱喻以增補方式如同被壓抑的欲望以夢的方式來緩解。夢與增補都有所溢出,將意義帶回言語的原位,盡管如此,那形而上學竭力追尋的起源依然不顯現(xiàn)、不在場。

      正如德里達對《斐德羅篇》的解構(gòu)性閱讀那樣,蘇格拉底也意識到書寫文字系統(tǒng)的非封閉性,意識到這種系統(tǒng)達至本真的知識的內(nèi)在困難,甚至聲稱只有神才能真正做到不被書寫文字引入歪曲的危險。同樣,胡塞爾對先驗自我的追尋,也未真正像德里達指責的那樣完全落入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窠臼,并且對德里達關(guān)注的不在場、壓抑都有所洞察。只不過胡塞爾基于現(xiàn)象學的立場,堅持直觀原則,強調(diào)只有通過活的當下,才談得上探察那原初發(fā)生的領(lǐng)域。

      當然,德里達也無法完全擺脫固定性的概念,無論如何,延異、增補、播撒也必須依賴概念的固定性,即使是在否定意義上,是在作為界限意義上。總之,由書寫文字問題引發(fā)的文本意義的多樣性問題是否就是德里達所描述的播撒與漫游的方式,依然需要審慎辨明。而德里達自身則在這解構(gòu)、播撒與漫游中任意滑行,以致過于疏遠、貶低文本及其意義,故而這樣的文本解讀雖然有所“溢出”,仍然難逃相對主義之虞。

      注釋:

      (1)參考德里達《胡塞爾幾何學起源導論》《聲音與現(xiàn)象》等早期著作。具體分析可參見:方向紅《生成與解構(gòu):德里達早期現(xiàn)象學批判疏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參考文獻:

      [1]Derrida.Dissemination[M].Trans,Barbara Johnson.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81.

      [2]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二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尚杰.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的蹤跡[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80.

      [4]德里達.書寫與差異[M].張寧,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5]克里斯蒂娜.豪威爾斯·德里達[M].張穎,王天成,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吳 勇)

      猜你喜歡
      播撒
      播撒希望
      科教新報(2024年42期)2024-12-31 00:00:00
      去太空播撒五彩鮮花(五)
      科學大眾(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22
      去太空播撒五彩鮮花(二)
      科學大眾(2020年17期)2020-10-27 02:49:08
      陌上花開文學社:播撒文學之種,靜待一樹花開
      學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毛澤東讓親家播撒光明
      春天播撒文藝的種子
      心聲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16
      播撒戲曲“寫意”的種子
      流行色(2017年10期)2017-10-26 03:03:44
      播撒純真的種子
      學生天地(2017年12期)2017-05-17 05:51:23
      播撒助人為樂的種子
      中國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39:58
      播撒在田野里的少年夢
      中國火炬(2014年5期)2014-07-24 14:15:58
      读书| 和田县| 怀来县| 宣城市| 科技| 临沭县| 海伦市| 荥阳市| 苍南县| 贵德县| 德安县| 延庆县| 永靖县| 寿宁县| 舞钢市| 江城| 通化县| 合阳县| 菏泽市| 望都县| 禹州市| 五常市| 永靖县| 洪江市| 嵩明县| 西林县| 江西省| 百色市| 肃北| 米脂县| 贵阳市| 南昌县| 霍林郭勒市| 阳新县| 林周县| 扶风县| 泉州市| 沿河| 河间市| 伊川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