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距離布達佩斯兩個小時車程的埃格爾是匈牙利北部的第二大城市。第一次聽到它的故事,是與當地著名的紅酒有關。
它的另一個別稱是“匈牙利的雅典”。作為中歐地區(qū)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這個城市保存了175處建筑和古跡,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建筑遍布全城,可謂匈牙利的藝術瑰寶之城。
這個古老的城市是匈牙利開國君王圣斯代方一世于10世紀時建立的,當時在埃格爾城堡山丘上造了一座教堂,隨后整個城市就以教堂和城堡為中心迅速發(fā)展起來。城市的制高點是方濟會教堂的兩座鐘樓,距離城堡不遠。兩座鐘樓有綠色的銅頂,墻面卻是黃色,醒目地矗立在伊斯特萬多博廣場上——廣場得名于率領軍民英勇奮戰(zhàn)的指揮官伊斯特萬·多博。
像所有古老的城市一樣,埃格爾經歷了統(tǒng)治者和征服者的洗禮。這里盛產的紅酒“公牛血”,就與奧特曼土耳其帝國攻打這座城池有關。
1552年,土耳其大軍在占領了匈牙利1/3的國土后,包圍了北方的這座繁榮的小城。當時埃格爾參加保衛(wèi)戰(zhàn)的,只有兩千多人,包括一部分農民和幾十名婦女。攻城的土耳其軍隊有四萬人,雙方力量懸殊,結局似在意料之中,然而沒想到,全城軍民在機智英明的指揮官伊斯特萬的領導下,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
這也歸功于十三世紀蒙古人撤離后的改變:城墻全部用石頭來加固,取代了早期的土坯。所以,土耳其人的炮火轟擊難以摧毀城墻。
土耳其軍隊非常納悶;是什么力量使這些被圍的人如此勇猛。后來他們發(fā)現,作戰(zhàn)的匈牙利人個個面紅耳赤,嘴角和須發(fā)上掛滿了一種紅色液體,認為一定是喝了公牛血,才如此驍勇善戰(zhàn)。其實這只是當地人為了壯膽和取暖喝了當地產的紅酒,土耳其士兵信奉伊斯蘭教,不喝酒,誤把紅酒當作公牛的血。
攻打一個多月,秋風秋雨紛飛。夜寒難耐,最后土耳其軍隊只好撤離。從此,埃格爾的紅酒就多了個響當當的名字“公牛血”。那一場次保衛(wèi)戰(zhàn)對延緩土耳其進攻,給匈牙利其他地區(qū)爭取武裝準備的時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埃格爾不僅有色澤如紅寶石,掛杯醇厚的紅葡萄酒,也出產果香濃郁的白葡萄酒。
在城外西緣有一個叫美人谷的地方,全是各種小木屋搭建的品酒窖,有二三十家,可以極低的價格品嘗質優(yōu)的葡萄酒。有些非常時尚的酒坊還提供舉行各種活動的場地以及餐飲服務,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活動里開辟出新型的商業(yè)營銷。
如果是沿著城市的主路進入埃格爾,絕對不會錯過站在主路上的埃格爾大教堂。這是匈牙利最第二大的教堂,長93米,寬53米,還有兩座高達54米的鐘塔。作為新古典主義的優(yōu)秀作品,這座教堂在當時應該是大膽而又時尚的建筑。教堂內,45米高的穹頂圍了一圈窗戶,過濾的光線柔和地照在屋頂和墻面的壁畫上,華麗的色彩與單色的小圓雕配合得錯落有致。
埃格爾不僅有完好的30多座美麗的教堂,還保存了奧特曼占領期間興造的土耳其浴室,以及清真寺召喚塔。在被土耳其人統(tǒng)治的91年間,城市變得面目全非。土耳其人撤退后,本地的貴族和教宗投入了驚人的財力重建了埃格爾。
最令人驚艷的,是緊鄰城堡的多博廣場上的方濟會教堂,火災,戰(zhàn)爭,甚至二戰(zhàn)潰退的德軍和前來收復的蘇聯(lián)軍隊都沒有摧毀它。這個教堂被稱為“匈牙利最美麗的巴洛克教堂”,室內有著精美絕倫的大理石雕和木雕,裝飾華麗的祭壇,就連木排椅的側板都是出色的木匠一塊一塊刻出來的。
教堂的建筑師是當時已經在布拉格設計多座建筑的狄增霍夫,但最后完工的時候他的名字卻被忽略了,因為他與當時的項目總監(jiān)就鐘塔的高度爭執(zhí)很大。狄增霍夫認為越高越接近天堂,所以越好,但是總監(jiān)卻強調型制與高度控制。
夕陽余暉下,金色的教堂和綠色的銅頂靜靜注視著廣場上踩著滑板的孩子們,刻普伊斯特萬·多博名字的群雕銅像將一段歷史化為永恒,讓人們謹記和平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