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
班級活動室的飼養(yǎng)角新來了幾只烏龜朋友,班上幼兒常喜歡駐足觀看,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小烏龜為什么喜歡跑到小石頭上去呢?”“烏龜為什么一動不動呢?”“這是我?guī)淼臑觚?,很可愛!”……靈動的動物總是對小班幼兒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從幼兒專注的眼神和交流中,我們讀出了他們對烏龜?shù)呐d趣。于是,我們追隨幼兒的興趣,引發(f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探索烏龜?shù)拿孛?,幼兒與烏龜朋友的故事開始了……
幼兒自由觀察著活動室內(nèi)的烏龜,他們觀察著、交流著:
小博:“烏龜在水里,爬上去又滑下來。”
忻忻:“烏龜害怕時會把殼縮起來?!?/p>
葳葳:“一只烏龜爬到另一只烏龜上面?!?/p>
小鈺:“烏龜像我們一樣眨眼睛?!?/p>
小楷:“烏龜是咬人的?!?/p>
祎祎:“我看到烏龜奶奶了?!?/p>
濠濠:“它爬不上來?!?/p>
小海:“因?yàn)樗狭司团啦簧蟻怼!?/p>
恒恒:“烏龜爬上去就摔倒了?!?/p>
濠濠:“烏龜沒有手,爬上去就摔倒了?!?/p>
恒恒:“烏龜用一只手這樣(撥水)?!?/p>
小嫻:“那是爪子?!?/p>
元元:“烏龜翻過來,摔倒了,又翻過去?!?/p>
恒恒拿起旁邊的粉紅色椅子架在后背上,模仿烏龜爬,嘴里說著:“我是大烏龜。”
1.能認(rèn)真觀察烏龜,發(fā)現(xiàn)其主要特征。
2.愿意大膽地表達(dá)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本次活動,教師沒有提出任何問題,而是先讓幼兒自由觀察,傾聽幼兒的談話,了解幼兒的興趣。從幼兒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幼兒首先關(guān)注的方面和我們成人并不一樣,在教師傳統(tǒng)的預(yù)設(shè)里,可能會先讓幼兒先觀察動物的外形,但小班幼兒則不同,他們關(guān)注更多的是烏龜?shù)膭討B(tài)——爬,如恒恒小朋友拿起旁邊的塑料椅子,放在后背上當(dāng)做烏龜?shù)臍?,并自發(fā)地模仿烏龜爬。
這兩天越來越多的幼兒把班級里的塑料椅子放在身后,模仿烏龜?shù)臉幼?。教師解讀出幼兒此時有模仿的需求,于是教師提出問題,支持幼兒進(jìn)一步的行為。
教師提出問題:“想想怎么讓自己更像小烏龜?”“后面要有個烏龜殼。”幼兒們紛紛行動起來,尋找班上可以用來扮演小烏龜?shù)牡谰摺?/p>
元元:“裝樂器的紅籃子可以當(dāng)做烏龜?shù)臍??!?/p>
小煒:“娃娃家的竹盤子也能用?!?/p>
蕊蕊:“我找到了塑料籃子。”
鈺鈺:“紙箱也可以。”
燁燁:“裝毛巾的籃子是圓的,烏龜?shù)臍ひ彩菆A的?!?/p>
……
幼兒帶著自己選擇的材料來到戶外場地上,開始扮演起烏龜。
泓泓:“小烏龜累了,要休息?!?/p>
桐桐:“我在水里劃動?!?/p>
恒恒:“烏龜爬起來了?!?/p>
凝凝:“我的殼老是掉下來?!?/p>
燁燁:“是啊,我向前爬它就掉下來。”
彬彬:“這樣不會掉下來?!保p腳向上翹勾住椅子)
(解讀:幼兒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找個可以當(dāng)做烏龜殼的材料放在身后,大家在爬行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 “殼”容易滑落,有的幼兒用一只手摁住,但這樣的話行動不便,可喜的是幼兒能把自己碰到的問題與同伴交流,彬彬想出雙腳向上翹用腳勾住椅子的方法,同伴們紛紛效仿。)
教師:“兩個小伙伴可以一起配合扮烏龜嗎?”
(解讀: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們都效仿了相同的做法,沒有新的探索行為出現(xiàn),此時采用提問的方式介入,給予幼兒新的挑戰(zhàn)。)
祎祎:“你拉住我后面的手,你當(dāng)小烏龜?shù)臍??!庇變河械膬蓛山Y(jié)伴,有的三人結(jié)伴,嘗試與同伴合作表現(xiàn)小烏龜爬行,笑聲洋溢著整個場地。
1.能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烏龜?shù)牟煌瑒討B(tài)。
2.嘗試與同伴合作表現(xiàn)烏龜爬行的動態(tài)。
班級里擺放著各種烏龜,幼兒每天都會自發(fā)去觀察,在觀察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烏龜?shù)母鞣N動態(tài),這些慢慢地轉(zhuǎn)化成經(jīng)驗(yàn),為他們的肢體表現(xiàn)打下基礎(chǔ)。幼兒從一開始借助輔助材料表現(xiàn)烏龜,到后來嘗試與同伴配合表現(xiàn)烏龜?shù)膭討B(tài),我們看到了幼兒的無限創(chuàng)意。這也說明了表現(xiàn)是基于觀察基礎(chǔ)上的,幼兒獲得的經(jīng)驗(yàn)越豐富,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越生動。相信今天的活動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能欣賞到幼兒更生動的創(chuàng)意表現(xiàn)。
點(diǎn)心后自由活動時間,幼兒又開始了關(guān)于烏龜?shù)牧奶?、談話?/p>
森森:“烏龜在水里走路?!?/p>
小杰:“烏龜可以爬到二十公里外?!?/p>
泓泓:“烏龜在爬的時候會把脖子伸出來?!?/p>
涵涵:“它像我們走路一樣?!?/p>
燦燦:“我看到烏龜?shù)膬芍荒_彎一下彎一下?!?/p>
恒恒:“我在電腦里看到烏龜在地上爬,爸爸說了烏龜離開水也可以生活?!?/p>
蕊蕊:“老師,我們可以讓烏龜在桌子上爬嗎?”
教師:“是的,烏龜離開水一小段時間仍然可以生活,我們可以試試?!?/p>
(解讀:這幾個幼兒的談話可以分析出,通過幾天的觀察幼兒對烏龜?shù)牧私飧钊肓?,他們從對烏龜?shù)恼w關(guān)注轉(zhuǎn)向細(xì)節(jié)部位的觀察。同時,他們從外界得到了更多烏龜?shù)闹R,他們有疑惑,有尋求答案的需要,因此教師放手讓幼兒嘗試。)
于是烏龜被請到了桌上,看到烏龜朝自己爬過來,有的幼兒開心不已,有的連連后退,烏龜離桌沿更近了,蕊蕊按住烏龜?shù)臍ぷ屍滢D(zhuǎn)身。
過了一會兒,看著烏龜在桌上緩緩爬行,幼兒覺得很好奇,很有新鮮感。大家慢慢靠近它,還和烏龜打起了招呼。
小烏龜在桌上轉(zhuǎn)悠轉(zhuǎn)悠,爬到了另一個角落,“啪”的一聲從桌上掉了下去,濠濠叫道:“烏龜?shù)粝氯チ恕!辈┎┳プ觚數(shù)谋?,把烏龜放回了桌上?/p>
從桌上摔下的烏龜受到了驚嚇,把頭和四肢縮進(jìn)來殼里。
森森:“烏龜死了嗎?”
博博:“沒有,小聲點(diǎn),烏龜害怕了,它害怕時會縮到殼里?!?/p>
大家靜靜地觀察著,過了一會,烏龜又開始爬行,爬著爬著又快接近桌子邊沿,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yàn),這次大家伸出手圍住桌子邊沿,試圖不再讓烏龜?shù)粝氯ァ?/p>
博博:“還有很多洞洞,我們?nèi)ツ脮o它堵住,烏龜就不會摔倒了?!?/p>
這一提議馬上得到了周圍同伴的配合,大家紛紛從書柜里拿來圖書,在烏龜爬行的四周圍了起來,但是這個范圍太小了,一會烏龜又爬出了此范圍。
博博:“我再去拿積木?!?/p>
濠濠:“我去拿積塑?!?/p>
其他幼兒紛紛尋找班上其他的東西,竹竹:“我們圍成大圍墻吧?!庇谑谴蠹移咦彀松?,一起動手把自己尋找到的材料順著桌子邊緣圍成圍墻。
泓泓:“我們還是放在水里吧,這樣太危險了?!?/p>
凝凝:“我們給烏龜搭房子吧,讓它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就不會摔倒了。”
楷楷:“對,我們給烏龜搭房子吧?!?/p>
1.積極動手動腦解決問題。
2.初步能與同伴合作探究,體驗(yàn)合作探究的樂趣。
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種思維方式,當(dāng)教師放下成人的預(yù)設(shè),尊重幼兒時,追隨幼兒的興趣,幼兒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顒又杏變涸谟^察烏龜爬的過程中萌發(fā)了給烏龜圍圍墻、建房子的念頭,這是我們成人想不到的。他們在自發(fā)生成的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熱情和投入是非??上驳?,此時,教師能做的只有淡化預(yù)先的計劃,多傾聽幼兒的想法,關(guān)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唯有這樣才能最好地了解他們,支持他們獲得更多的發(fā)展。
幼兒又圍著烏龜們觀察著,他們爭論著:“大烏龜爬得比較快!”“我覺得小烏龜爬得快!”“你看大烏龜一動也不動?!薄斑@只小烏龜在水里劃啊劃,爬得很快?!薄蠹夷阋谎晕乙徽Z地議論著,覺得大烏龜爬得快的理由有:“大烏龜比較大?!薄耙?yàn)榇鬄觚數(shù)牧夂艽?。”“大烏龜?shù)哪_比小烏龜?shù)拈L。”……覺得小烏龜爬得快的理由有:“我看到小烏龜在水里慌張很想爬上去?!薄靶觚敽芫o張。”“小烏龜想爬出水面玩一下,所以爬得很快?!薄瓰榱藵M足幼兒的好奇心,教師決定與幼兒一起試試,開展一場烏龜爬行大賽。
教師:“你們覺得烏龜?shù)迷谀睦锉荣惡线m呢?”
博博:“在桌子上比賽吧?!?/p>
小蕊:“不行,烏龜會掉下去的,要有大圍墻。”
祎祎:“我們可以用積木、椅子、紙圍起來。”
(解讀:受限于之前的經(jīng)驗(yàn),幼兒想到的仍是讓烏龜在桌上爬,雖然他們知道在桌上爬是不安全的。)
教師:“還有其他的地方更適合烏龜爬嗎?烏龜比賽爬的場地需要有什么?”
小鈺:“在地上爬就不會掉下去?!?/p>
恒恒:“要有比賽的線(起跑線)?!?/p>
涵涵:“還要有跑道。”
桐桐:“我們坐的小椅子的地上有線,讓烏龜從這里開始爬吧?!?/p>
泓泓:“兩只烏龜要同時開始向前爬?!?/p>
對于烏龜爬行比賽的規(guī)則,大家初步形成了一致意見。剛才認(rèn)為小烏龜或者大烏龜會贏的幼兒分別站在了各自烏龜?shù)暮竺妫晚淀捣謩e用手摁住烏龜。
烏龜爬行比賽正式開始了,“預(yù)備,開始!”泓泓和淼淼分別放開摁住烏龜?shù)氖?。大烏龜快速向前爬,而小烏龜把頭和四肢縮到殼里一動不動。這下認(rèn)為小烏龜會贏的幼兒著急了:“小烏龜為什么不動呢?”“小烏龜,你快點(diǎn)爬!”
“去拿小樂器來,小烏龜聽到樂器的聲音就會趕快爬?!睅讉€孩子蹬蹬蹬跑去拿來鈴鼓和碰鈴敲了起來,但是小烏龜仍一動不動。這下孩子們都蒙了,摸不著頭腦。
教師:“想想,什么時候小烏龜會把頭和四肢全部縮到殼里?”
(解讀:幼兒迫切想讓小烏龜快點(diǎn)向前爬,已經(jīng)忘記了烏龜碰到聲響時本能的自我保護(hù),教師的提醒才能讓幼兒找到問題的原因。)
小怡:“小朋友太多人了,它害怕了。”
葳葳:“樂器的聲音太大了,不要再敲了?!?/p>
珺珺:“我們要小聲點(diǎn),小烏龜才不會害怕。”
幼兒把樂器收起來,還提醒同伴保持安靜。“小烏龜爬了,小烏龜爬了!”大家還是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動,興奮地和同伴分享著喜悅。
1.初步了解烏龜爬行比賽的規(guī)則。
2.進(jìn)一步知道烏龜在什么情況下會自我保護(hù)。
這是一次源于幼兒自發(fā)談話而生成的烏龜爬行比賽,這次爬行比賽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雖然比賽的規(guī)則很簡單,但從中幼兒獲得了自主的、創(chuàng)造的、愉悅的體驗(yàn)。當(dāng)看到小烏龜開始向前爬時,幼兒那種喜悅之情寫滿臉上,已經(jīng)不在意烏龜爬行比賽的輸贏?;顒又杏變涸诓聹y、觀察中需要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耐心等待,他們不斷探究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也進(jìn)一步親近了烏龜。
小班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有時會受已有經(jīng)驗(yàn)的影響,使探究活動中斷,需要教師及時地梳理和點(diǎn)撥。
這是一場充滿童趣的私人訂制,活動因幼兒的興趣而生,他們一開始關(guān)注的是烏龜最顯性的特點(diǎn)——爬,隨著對烏龜爬行的進(jìn)一步觀察,進(jìn)而發(fā)現(xiàn)了烏龜?shù)耐庑翁卣?,生成了新的問題和活動,在猜測、觀察、尋找答案、認(rèn)證答案等一系列活動中,不斷探究學(xué)習(xí)的方法,進(jìn)一步親近烏龜朋友。在幼兒的探究中,教師沒有直接把烏龜?shù)南嚓P(guān)知識告訴幼兒,而是尊重幼兒的學(xué)習(xí)方式,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保護(hù)他們的童心,提供給他們觀察的機(jī)會,聚焦幼兒的關(guān)注點(diǎn),引發(fā)他們更有針對性地思考,促使他們更深入地進(jìn)行活動。對于幼兒萌生出給烏龜建房子的想法,我們也將鼓勵幼兒嘗試。幼兒與烏龜朋友的故事僅僅只是開始,更精彩的故事還等著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