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又稱為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在1943年首次被利奧·坎納報道。近十年來,自閉癥患兒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隨著對特殊教育的關注,輕度自閉癥兒童在普通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的方式正在推行。在學前融合教育中,我們針對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的提升,嘗試了通過角色游戲克服社交障礙、提升社會交往能力的干預方法。在角色游戲活動中,教師營造寬松的游戲氛圍讓自閉癥兒童不在社交中受傷,合理設置游戲讓自閉癥兒童學會遵守規(guī)則,幫助引領扶持讓自閉癥兒童在角色游戲中學會簡單社交。角色體驗從最簡單的單一角色,過渡到平行、類似的角色,再過渡到富有變化的角色。角色游戲經驗的積累,幫助自閉癥兒童從無法游戲、“不會玩”,到能夠克服自身障礙,與其他人產生主動的社交語言與行為,全面提升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自閉癥的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fā)育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這其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癥狀就是社會交往障礙。一般表現(xiàn)為:患者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在兒童期或者幼年期表現(xiàn)出與其他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對于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擁抱、愛撫等表情和動作沒有明顯期待,也沒有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于別人的擁抱和安撫表現(xiàn)得非常拒絕。和父母之間沒有明顯的依戀關系,不喜歡與同齡兒童一起玩耍,更多的時候是獨處狀態(tài)。
社交是最復雜的一種能力,是認知、理解、規(guī)則等綜合在一起的一種技能。對于成人而言,社交的表現(xiàn)形式更多的表現(xiàn)為語言溝通,而作為孩童,表現(xiàn)形式更多地體現(xiàn)在玩的方式上面。目前針對自閉癥兒童社交問題的解決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如RDI(人際關系發(fā)展干預訓練)、PCI(游戲與文化介入)、地板時光、沙盤以及音樂、美術等一系列的藝術治療等,這些解決方法無一例外地都和游戲有關,只是產生效果的媒介各不相同,這說明游戲對于提高自閉兒的社交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目前運用這些方法對自閉兒進行干預矯正的,多數(shù)都是專業(yè)機構,也有部分家長迫于需要,通過學習在家中自己進行。
自閉兒在機構中所接受的多數(shù)是行為訓練,盡管也會使用一些游戲的方法,可是機構往往會把游戲變成一個又一個的訓練,在這種訓練過程中孩子們的參與是被迫的,沒有愉悅的游戲情緒,身心沒有得到釋放,很多孩子是被動的、茫然的、游離在外的。隨著社會對特殊教育的認知度不斷增高,對于輕度自閉兒更提倡在普通學校中進行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環(huán)境氛圍對于提升自閉兒的社交能力更為有利。
在《江蘇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重點關注了孤獨癥兒童的發(fā)展,隨著提升計劃的實施與推進,在我們幼兒園也開始接納個別輕度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并嘗試運用一些不同于干預機構的方法來幫助他們提升社交能力。日常除了通過沙盤、音樂、美術等方式對自閉癥兒童進行一對一的干預訓練外,我們還重點引導支持他們逐步參與角色游戲,通過在角色游戲中的經驗積累幫助他們克服社交障礙,與其他人產生主動的社交言語和行為。
游戲對于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至關重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兒童是天生的游戲者、學習者”,正常兒童需要游戲,那么自閉癥兒童是否需要游戲呢?結論當然是肯定的。因為自閉癥兒童首先是兒童,既然正常兒童是在游戲中發(fā)展、在游戲中成長的,那么游戲也一定可以讓自閉癥兒童獲得成長與發(fā)展。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題,如娃娃家、商店、醫(yī)院等,所以又稱為主題角色游戲。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種游戲。
角色游戲是兒童以“角色扮演”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地表現(xiàn)和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和環(huán)境的認識與體驗、想法和愿望的一種象征性游戲活動。在幼兒園中角色游戲是兒童最喜歡、參與度最高的游戲。自閉癥兒童的第一身份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具有自閉癥特質的兒童”,所以,幫助、鼓勵、支持自閉癥兒童積極參與角色游戲,是在第一時間滿足了自閉癥兒童作為一名兒童的游戲需要,其次是滿足了自閉癥特質下的社交發(fā)展訓練、社交能力提升的需要。自閉癥兒童角色游戲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其社會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
在幼兒園中,往往讓老師最為頭疼的不是自閉癥兒童語言的缺失,也不是刻板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而是因為社交障礙而產生的不當行為,如:無端闖入其他兒童的活動(游戲)、破壞其他兒童的活動(游戲)成果、使用“武力”表達自己在活動(游戲)中的不滿情緒或者激動的情緒等。以上的種種表現(xiàn),其實都是自閉癥兒童渴望與他人交往,而不會交往的表現(xiàn),在游戲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不會玩”的特質,通過創(chuàng)設適合的角色,引導、教授幼兒逐步參與角色游戲活動,可以讓其學會“玩”的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其社交能力的提升。
自閉癥兒童在感到不安全或不知所措時往往會呈現(xiàn)出一些獨特的表現(xiàn),如:在醫(yī)院游戲區(qū),丁丁看到仿真針筒時,會不斷地重復“丁丁不打針、丁丁不打針”;在小舞臺當老師讓丁丁表演時,他面無表情地走到一旁,開始用身體畫圈圈……他們在社交中類似“異樣”的表現(xiàn),常常會讓周圍的人感覺可笑,有時也會讓老師們不知所措。面對這些情況,教師首先要在班級中營造寬松的氛圍,接受、接納自閉癥兒童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領他們的發(fā)展,而不是強硬地去要求他們改變這些癥狀。
對于自閉癥兒童,社交中的每一個情境、每一句對話都是經驗的習得,要給他們提供充分的體驗,而教師和周圍人的接納和悅納可以讓他們不再膽怯、不再害羞、不再回避社交、不在社交中受傷。當自閉癥兒童出現(xiàn)不當行為時,作為教師應該去探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言語和行為”,去解讀這些言語和行為背后隱藏的真實意義,有目的地引導自閉癥兒童去消除心中的疑慮,用恰當?shù)姆椒ū磉_自己的意思,保護他們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不被過多地打擊自尊和信心。
在剛開始時,自閉癥兒童幾乎都是游離在角色游戲之外的,偶爾出現(xiàn)的一次闖入也多數(shù)都帶有“破壞性”,這個時候教師的作用特別重要,要進行適時地引導,要有超強的預見性,盡可能地減少“破壞性”行為的出現(xiàn),減少其他孩子對他的排斥,一旦出現(xiàn)“破壞性”行為也要給其他幼兒一個可以包容他的解釋或“理由”。如:丁丁在娃娃家游戲中只喜歡玩灶臺,只要他在絕不讓其他孩子碰,一旦有其他孩子想玩,他就哇哇大哭。教師一方面告訴大家“丁丁年齡最小,是班里的小弟弟,大家要愛護他”,另一方面逐步引導丁丁學會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閉癥兒童的社交障礙和刻板行為,往往會導致其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漠視規(guī)則,隨性而為。在角色游戲中有許多游戲規(guī)則需要遵守,因此讓自閉癥兒童逐漸地參與角色游戲可以較好地幫助其學會遵守規(guī)則,學會如何“玩”角色游戲。
讓自閉癥兒童學習遵守規(guī)則時,提出的要求不能苛刻,要給其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從一兩條的簡單規(guī)則開始學習,也要給其預留一些變通的空間。如:在玩水果吧的游戲時,丁丁選擇了顧客這個角色,在規(guī)則中顧客是不可以進入吧臺里面的,只能在吧臺外選擇水果,可是丁丁在游戲初期總要進入吧臺里面去選擇,有時還會擺弄榨汁機,如果店員不讓其進入,他就會哭鬧。這個時候,教師介入游戲要對其進行適當?shù)囊龑?,必要時還要帶領其共同游戲。在剛開始時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教師帶領他一起進入吧臺內參觀。而在游戲的后期,教師則反復給他強調游戲規(guī)則,并親身示范、引領,在他能夠適當遵守規(guī)則后,為了滿足其情緒需要,還專門適時地安排了參觀的環(huán)節(jié)。慢慢地,丁丁在這個游戲中,就學會了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他轉換到其他的角色,并在轉換角色前,先帶領他觀摩其他幼兒的游戲,讓他了解這個角色要遵守的對應規(guī)則,在他可以接受后,再引導其體驗游戲。
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常常會比較刻板,對于比較大的變化他們接受不了,沒有辦法應對,當所出現(xiàn)的變化大到超出他們的預期時,常常會表現(xiàn)出較大的情緒,而角色游戲的進行,往往伴隨著充分的想象、創(chuàng)意的再現(xiàn)和結果的不可預知,這些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接受起來難度很大、無法融入,但也正是因為角色游戲的這個特征,如果加以引導幫助,又可以逐漸地讓自閉癥兒童在角色游戲中適應這些變化,從而提升社交水平。
(1)從最簡單的單一角色開始。
自閉癥兒童對語言缺乏感性的認知,說出的語言總是從自我感受出發(fā),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很難進行換位思考,所以語言較為復雜的角色并不適合他們,比如說娃娃家的媽媽、爸爸等,這些角色沒有相對固定的語言,全憑兒童的日常經驗,根據(jù)情境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xiàn),這樣的角色不適合自閉癥兒童,尤其是最初階段,而那些行為和語言相對單一簡單的、可以重復變化較少的角色比較適合他們,如:花店的收銀員、銀行職員、汽車模型售貨員等。
丁丁最初接觸的是一元店的汽車模型售貨員,在這里丁丁所需要的語言比較單一、相對機械,如有人來,教師就會教他問“你好,你想要哪輛汽車”,當小朋友選了汽車以后,丁丁就收取費用:一輛車一元錢。在這個游戲中可以發(fā)生的語言和游戲結果變數(shù)都不大,最多也就是一輛車到三輛車之間,丁丁對數(shù)字的理解并沒有問題,很快就學會了一輛車收一元錢的收費方法(根據(jù)車的數(shù)量計算應該收取的總錢數(shù)進行收費,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后才學會的)。最初,丁丁就是這樣機械地進行游戲,隨著時間的推移,丁丁在游戲中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所教授的游戲語言,慢慢開始有了主動的交往行為,如:在向小伙伴問話的時候有了主動的微笑(之前卻總是需要教師提醒“丁丁你要微笑著問話哦”,他才強硬地擠出一絲微笑,隨后立刻消失),也開始對個別小伙伴加上了稱呼,如“洋洋,你想要哪輛車”等。
(2)逐漸過渡到平行、類似的角色。
當自閉癥兒童在角色游戲中對某一個角色可以玩的比較好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他過渡到其他平行類的角色中去游戲,如:從賣車的售貨員,可以過渡到汽車加油站服務人員。類似的角色具有相對一致的特征,角色語言相對固定,游戲動作相對單一,變化不大。丁丁過渡到汽車加油站的加油工很順利,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丁丁很快就學會了簡單的對話,如:歡迎光臨××加油站,請問加多少油?(模仿給汽車加油的動作、收錢)謝謝光臨,一路順風等。
角色的過渡讓自閉癥兒童增加了參與游戲的角色類型,也從適應一種情境下的簡單社交,轉換到適應多種情境下的簡單社交,讓其有了更多與其他小伙伴接觸的機會,豐富了自閉癥兒童的社交經驗,多次不同情境下的角色經驗積累,提升了其游戲水平,也促進了其社交能力的提升。
(3)嘗試富有變化的角色。
嘗試富有變化的角色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是相對困難的,這要建立在相對單一游戲中玩的比較順利的前提下,在沒有游戲基礎的情況下,不可以讓自閉癥兒童貿然嘗試變化較大的游戲角色。因為無準備、不恰當?shù)倪M入,不僅會讓自閉癥兒童在游戲中面對不可接受的變化無法應對、無法忍受、情緒受挫、引起不當情緒和行為,還會帶來其他幼兒對自閉癥兒童的不友好看法,這種行為百害而無一利。
富有變化的角色游戲在幼兒園中也有很多,教師首先要對富有變化的角色進行初步的篩查和分類,要對富有變化的程度做個等級劃分,在引導自閉癥兒童選擇時,初期要選擇變化級別低的角色,逐步向變化級別高的角色過渡。如:同樣是娃娃家的角色,其中弟弟妹妹就屬于變化級別低的,而爸爸媽媽則屬于變化級別高的,有的自閉癥兒童可以勉強完成弟弟妹妹的角色扮演,而對于爸爸媽媽的角色就難以駕馭,因為弟弟妹妹的游戲行為與爸爸媽媽相比還是要簡單一些的,一般情況下弟弟妹妹都是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進行游戲的?,F(xiàn)在,丁丁可以在娃娃家中扮演弟弟的角色,能夠跟爸爸媽媽進行較好的互動,不過他還沒有嘗試過承擔爸爸媽媽的角色,我們期待他在前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在上大班時可以勝任爸爸媽媽的角色。
角色游戲讓兒童模仿、再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兒童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現(xiàn)實生活,模仿再現(xiàn)真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通過玩角色游戲可以讓兒童練習、并不知不覺地提升社會交往的技能。自閉癥兒童的社交障礙可以通過角色游戲得到一定的改善,角色游戲對于人際關系的再現(xiàn)給自閉癥兒童創(chuàng)設了反復練習的機會,只要指導得當、不斷練習,自閉癥兒童可以逐步從角色游戲走向真正的社交。
自閉癥兒童對于事物和人的關系認知比較固執(zhí)、刻板,角色游戲要求游戲者的行為要與所扮演的角色相吻合,語言、行動都要符合角色需要,這就要求自閉癥兒童在玩角色游戲時,要逐步學會克服自身的刻板行為,逐步改善不良的語言習慣,以適應游戲角色的需要,順利完成與其他人的共同游戲。
當自閉癥兒童基本可以在角色游戲中和其他人共同游戲時,證明其社交能力有所進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他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的社交機會。如:幫教師給隔壁班的某某老師送個東西;幫助教師去其他班級拿手工材料;給教師做小幫手給大家發(fā)游戲材料等。這些活動對于正常兒童來說非常簡單,但自閉癥兒童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克服自身障礙才能完成,這些簡單的活動可以幫助他們開始真正地主動社交。
當然創(chuàng)設這些社交活動,教師要根據(jù)自閉癥兒童的不同情況逐步遞進,從自閉癥兒童熟悉的班級、熟悉的人、熟悉的環(huán)境開始,逐漸擴展到隔壁班級、隔壁班的教師、其他樓層、園內其他的教職員工等,在這之前教師要跟涉及到的相關人員做好溝通工作,請大家有效配合、共同幫助自閉癥兒童完成預設的社交活動。
星星的孩子被定義為孤獨癥兒童,學前融合的環(huán)境和適當?shù)母深A幫助,對輕度自閉癥兒童的治療意義是“搶救性”的,而角色游戲為自閉癥兒童提供了生動的社交情境,教師給予適當幫助和引導,對其社交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