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兒
【摘要】高一新生是進入“斷奶期”的小孩,面臨一個新的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會表現(xiàn)的焦慮和不自信;同時,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高中后,會感覺到空虛和無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這個就需要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共同配合,讓家長試著放手,學生試著適應,變得自立,從而順利地渡過“斷奶期”,在高中逐漸成長為一名自信自主的青年。
【關鍵詞】高一新生 斷奶 獨立性 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82-01
有人曾形象地把高一新生比做進入“斷奶期”的小孩[1]。從初中階段邁入高中,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從年齡上來講,高一學生通常是十六七歲,這個年齡恰好也是從少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學生的心理上會有一個較大的轉變,從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進入一個渴望獨立自主性日益增強的時期;從教育管理上來講,高一新生將面臨寄宿制和全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與初中會有較大的差別,他們一方面會對擺脫家長的束縛而欣喜,另一方面由于獨立性的缺乏,渴望受到與初中時一樣的關心,即所謂的“尚未斷奶”。與此同時,高一新生的家長,也會存在一個較大的落差感,由每日可見,變成兩周一見,感覺會少了很多寄托,因為對中國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就是家庭的精神支柱,而且年輕一代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往往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一個孩子,總是舍不得放手,結果導致很多孩子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很差,使得家長哪里都不放心。本文就如何讓新生和家長順利渡過“斷奶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做法。
一、班主任需要熟悉學生
1.熟悉學生的檔案資料
新生入學時會附帶很多個人資料,如家庭成員情況、家庭地址、籍貫、中考成績、畢業(yè)學校、曾經擔任過的職務、愛好等等,這些都是班主任熟悉學生的寶貴資料。如通過家庭成員情況的了解,可以知曉該生是否為獨生子女,一般獨生子女比非獨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表現(xiàn)出對父母更強的依賴感,同時還可以知道其是長還是幼,通常,長的孩子會比幼的孩子表現(xiàn)的更加成熟和自立。家庭地址的遠近也是“斷奶”是否順利的重要因素,因為我發(fā)現(xiàn)每當某一次考試結束,或是臨近周六的下午,總有幾個學生會找各種借口請假回家,有些理由真是荒唐可笑至極,而這幾個學生都是家離得近,來去方便,而且對父母的依賴感特別強的。所以熟悉學生的檔案資料,對于指導學生提高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2.與家長交流中了解學生
手機微信、QQ等通信方式的普及極大方便了家長與老師的交流,這是一條班主任順利工作的捷徑。有些家長會直言孩子的缺點,比如愛玩游戲、經常與家長頂嘴,這些缺點平時是不會表現(xiàn)在老師面前的,這些孩子通常具有很強的自尊心,愿意與同學交流,但是卻不愿意與家長打開心扉,覺得家長不了解他,會表現(xiàn)的很自立,反而是家長更依賴孩子。有些家長會編造一些理由來幫助孩子達成目的,比如請假,你能很輕易地拆穿家長們在幫他們的小孩在圓謊,但剩下的就只有尷尬和無奈,很明顯這跟父母平日的縱容密不可分,這些學生就需要更多的關注,讓他們能夠盡早脫離父母的羽翼,真正成長起來。還有媽媽反映,孩子入學后的一個月時間中,給她打的電話比初中三年合在一起還要多,這個就需要班主任與該生進行一定的交談,減緩他的焦慮。
3.觀察學生之間的互動
不同性格的學生,獨立性也會有所差別。善于與其他同學交流、課堂勇于發(fā)言的學生表現(xiàn)的更為成熟,有較強的自我安排能力,而內向的、不愿意多于別人互動的學生,往往更容易缺乏安全感,表現(xiàn)的較為唯唯諾諾,不敢放手去做,從而使得自身的獨立性提高的較慢。班里一個學生,在一次期中考后要每晚請假回家,說需要回家調整,這個孩子在班里的朋友較少,平時不愛說話,與其他同學交流的很少,只要遇到問題和麻煩,便立刻想到回家找父母,找父母尋求安慰和幫助,這種典型的“斷奶”困難生,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長共同配合和引導,比如,班主任進行談心,與同學傾訴等。
二、提高學生的融入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成長要經歷兩次斷奶,第一次是擺脫母乳喂養(yǎng),第二次是脫離家庭依賴。獨生子女在家中獨享幸福和快樂,一旦脫離家庭,因為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2],因此需要在新環(huán)境中立即適應并融入。學生的融入感需要班主任的工作,比如在班級、學?;顒又?,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讓他們都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班的一份子,從而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減少對家人的依賴感,尤其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可能他們入學時的成績不高,沒有擔任班委的經歷,但是往往這些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注和認可,如果給他們機會為班級做事,給班級爭光,他們可能會表現(xiàn)的更為積極,從而提高他們的集體融入感。
相比較而言,似乎外地的學生,更能融入集體。他們遠道而來求學,從最初的新鮮,恐慌,到慢慢獨立,再到堅強,乃至適應和成熟。爛蘋果會禍害整筐好的蘋果,同樣,二勺雞精能提升一鍋湯的鮮度?!皶墙璨荒茏x也,非讀書為然,天下物盡然?!毕嘈胚@樣的同學,也會對本地學生的“斷奶”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三、家長別把自己降格
電視劇《小別離》中,在女兒去美國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母親每天都要給女兒打3次電話,父親則一直默默翻閱與女兒來往的郵件。這些舉動一方面展示出這個家庭的親密氛圍,但另一方面也顯露出父母明顯的“分離焦慮”,家長變得依賴孩子,一旦孩子不在,就失去了主心骨。這種就是“降格”的表現(xiàn)。
孩子讀書,家長每天往返學校接送照顧,風雨無阻;成績發(fā)榜,家長會沖到最前線,為子女出謀劃策;冒著酷熱嚴寒,在名校門外排頭位爭面試機會的是家長;學校招生,會場內外,家長人數(shù)眾多,提問態(tài)度比學生更熱切。其實家長應該讓子女參與進來,讓他們嘗試為自己的前途摸索,而且最后的打算應由他們自行作主,自負后果,不宜事事代勞,從而讓他們在精神上早日斷奶!父母的任務,應該是孩子迷茫時的指路燈,是孩子受困時的鼓勵者,不是他們的鋪路石,更不是他們的未來的開拓者,孩子的將來,需要他們自己去走,父母的關愛,有時是孩子成長絆腳石,沒有不摔跤就學會走路的孩子,試著放手,才能“鷹隼試翼”。
自己的孩子從初中畢業(yè),進入高中,一方面家長體會著孩子考上高中的喜悅,另一方面,他們開始感受到一定的空虛感。初中時,除了私立,大部分孩子每天都是回家的,這樣,家長就需要每天琢磨給孩子換花樣地做菜,每天跟孩子有一定的聊天時間,知道孩子的心情和學校里的情況,基本每天以孩子為中心。但是孩子進入高中后,需要住校,這樣,家長的行為就會開始變化,心態(tài)也會變化,想著孩子是否有生病,是否能聽懂課堂,是否能與同學好好相處,是否能自己洗衣洗物,甚至想來學校幫孩子打掃寢室和清洗衣服,如果家長都不能自己“斷奶”的話,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和獨立呢?該放手時,就該放手!
四、結語
高一新生與家長的“斷奶”,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需要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使孩子開始真正獨立。家長可以在家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參與到家庭重大事件的決策上來,由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給予充分的話語權,逐漸鍛煉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學校里,班主任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征,作出相關的對策,如擔任班委、課代表等,提高學生在班級中的參與感,認同自己的能力,喜歡在學校的生活,這樣就能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感,獲得自身的安全感。高一新生其實已經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離開父母的羽翼,假以時日,一定會成為一只高飛的雄鷹,開拓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許伯祥.用心引領 助高一新生快速度過“斷奶期”[J].中小學管理,2013(09):48.
[2]雍華,巫仕俊.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J].新課程.教師,2015(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