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肅清
吃午飯的時候,我對兒子發(fā)了脾氣:“吃飯的時候,你們誰都不能訓孩子!”
此刻的孫女正一邊流淚一邊往嘴里送餅條,她因為總是不好好吃飯,挨了爸爸的訓。
孫女已就讀小學,在我看來,她除了吃飯是弱項,沒有別的缺陷。她聰明伶俐,凡事一點即通,但就是在吃飯的問題上,連圣人的“食不語,寢不言”都搬出來教她了,卻怎么也說不通她。聽聽她是怎么說的?!爸牢易畈辉敢庾龅囊患率鞘裁磫??就是吃飯”。一副理直氣壯的模樣,幸虧她沒有拿圣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反駁我。
我說:“呵,那餓你兩天,你準保就好好吃飯了。”她說:“好,這我最愿意?!彼燥埖膯栴}真成了讓全家人無奈的事。
于是我現(xiàn)身說法:“50年前我像你這么大,沒有好吃的,饞了就和小伙伴們到莊稼地里偷甜瓜,摘了甜瓜,在衣服上擦擦,吃得那個香??!”她一臉茫然,不知是理解不了那個“偷”字,還是嫌棄“在衣服上擦擦”就吃,反正回擊了我一個不屑的發(fā)音:“嘁!”
50年前的道理對一個兒童講,自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不怪她。每當吃飯時,我都忍不住指指碗碟、敲敲桌面提醒她,她就迅速地做出反應:“你除了接送我上學,別的話都不要說了,行不行!”這要是在早些年出自兒子之口,我自然會發(fā)怒,但對眼前的孫女,我怎么也生不起氣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隔輩親”嗎?
至今,我還沒有看到有關“隔輩親”的學術論文或其他的研究成果。它屬于社會學、倫理學,還是別的什么學科,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哪里有人、有家庭,哪里就有它的影子。
好比一棵樹,根扎在地底下,葉面向陽光搖曳,而中間的則是樹干。父子關系和爺孫關系,前者常常是恨鐵不成鋼,而后者呢,既不想讓他成鐵,也不期待他成鋼,彼此間沒有任何要求和索取,所以也不存在不滿和怨言。
爺孫之間的關系,那就是最好的玩伴兒,天然童趣,不分老少。人老了會變得善良,人老了會變得耳順,人老了就像是個孩子。老變小是一句俗話,千百年來驗證得很準確。爺爺奶奶輩的人,或窮或富,或俗或雅,或賤或貴,誰見過他們對自己的隔輩人施過暴、較過真呢?
我接送孫女上學通常是騎電動車。我打趣說:“我是你的車夫、專職司機?!边@話把她說得高興了。電動車的行進速度根據(jù)街況或快或慢,她在我身后說:“太快了,慢點兒。”我便慢點兒?!斑€是快,再慢點兒?!庇谑俏揖驮俾c兒。慢慢悠悠、左顧右盼,觀賞著街道兩邊的風景,勝似閑庭信步。
有時候她突然對我熱情起來,從后座上站起摟住我的脖子,先是說幾句,之后亮出主題:“去一趟文具店。”我說:“好,沒問題!”我們就進了文具店。第二天的情況照舊,她說:“還要去一趟文具店?!蔽艺f:“沒問題!”于是我們又去了文具店。到了文具店,她在凝神選購,我在靜靜地等候。
人活著總是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因為認同是對一個人價值的肯定,于是很多人都把所謂的喜歡當作認同。然而,認同和喜歡根本不是一回事,被認同比被喜歡重要得多。喜歡從來都帶有主觀的色彩,未必都是正確的選擇,而認同則是從理性出發(fā)的判斷。誰又能肯定,小孩子沒有這樣的判斷呢?
終究,孫女讓我心滿意足了。兒孫們生活在省城,而我居住在另一個城市,所以相聚的機會不多。他們請了一個保姆幫忙,而我與這個保姆一直沒有見過面。我聽家人說,保姆向孫女打聽我:“怎么沒見過你爺爺呢?”她就回答說:“我爺爺?我爺爺是教授!”我仿佛能看到她說話時的神情。
之前因為工作和其他原因,我未能到省城兒子家居住,但對那邊的情況時有所聞。據(jù)說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出于調(diào)節(jié)氣氛的需求,老伴對著家人絮叨我的不是。這一下就惹急了孫女,她一臉嚴肅地表態(tài):“你們背后說人壞話,我爺爺有你們說的那樣不好嗎!”逗得老伴、兒子、兒媳都笑了。
慢慢地變老,誰說這不是一種別樣的情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