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資產的多樣性、組合與反貧困效果
      ——以J市易地搬遷扶貧為例

      2018-12-17 01:02:58袁小平
      山東社會科學 2018年12期
      關鍵詞:目標性搬遷戶易地

      袁小平 王 娜

      (南昌大學 社會學系,江西 南昌 330031;江西扶貧發(fā)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當下,我國精準扶貧正處于攻堅克難時期,其實施完成狀況不僅關系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還影響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起步與方向。如何成功地反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當前反貧困措施主要集中在解決貧困者低收入問題上,但成功的反貧困措施不僅要解決貧困者的收入困乏問題,還要提升貧困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使其有可持續(xù)性的資產積累。因此,隨著反貧困工作的推進,原有的收入扶貧模式已不能滿足反貧困的需要,而是需要進行資產扶貧。2017年5月,財政部、農業(yè)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fā)了《關于做好財政支農資金支持資產收益扶貧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脫貧攻堅期內,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各地利用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yè)、養(yǎng)殖、光伏、鄉(xiāng)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用于資產收益扶貧?,F有實踐證明,以資產扶貧為指導的扶貧方式是實現貧困群體資產積累與再創(chuàng)造、長期滿足家庭需要的最好方式。

      隨著資產扶貧模式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資產的反貧困效果不僅與資產積累密切相關,還與資產的實施體系、資產建設的時長、資產的自身特質密切相關[注]朱曉、曾育彪:《資產社會政策在中國實驗的啟示——以一項針對北京外來務工子女的資產建設項目為例》,《社會建設》2016年第6期。。其中,關于資產性質與反貧困效果的關系引起了眾多關注。因為資產具有多元性,其社會功能也會存在差別。但不同類別的資產對不同群體的反貧困效果是否一致這一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答。要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對資產類型及其對窮人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需從理論和實踐方面深入提煉不同領域的資產建設舉措對貧困戶脫貧產生效果的機制,并進行多維度比較?;诶碚撆c實踐的雙重關懷邏輯,本研究將問題設定為精準扶貧場域內資產的多元性與組合到底會對貧困戶產生何種影響,并試圖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答闡述成功的資產扶貧機制,以期為當下精準扶貧中的資產建設提供相應思路。

      一、資產建設與貧困的關聯

      對于貧困本質的認識,可以統一劃分為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方面主要是從貧困人口自身出發(fā)尋找貧困本質。雷恩沃特(Rainwater)于1970年從“道德視角”以批評的態(tài)度討論了關于貧困的個人主義理論,認為窮人個人的缺陷意味著懶惰、壞的選擇和無能,而這些又導致了貧困。成升魁和丁賢忠也明確指出貧困的本質是人的素質低下[注]成升魁、丁賢忠:《貧困本質與貧困地區(qū)發(fā)展》,《自然資源》1996年第2期。。從外在因素來看,貧困的本質主要體現在資源供給的不足、能力低下、社會不平等等方面。納克斯(Nurkse)早在1953年提出“貧困惡性循環(huán)”理論時就曾指出,“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不充足—生產規(guī)模受限—低收入”與“低收入—消費疲軟—市場需求減少—生產規(guī)模減小—低產出”兩種機制是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圈”主因,貧困的本質是供給不足。屈錫華和左齊在給出貧困定義的同時指出貧困的本質性在于任何貧困境況的陷入都是被迫的,是因為種種因素所致[注]屈錫華、左齊:《貧困與反貧困——定義、度量與目標》,《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3期。。赫爾姆(Hulme)認為貧困反映的是特定時間段內貧困家庭的生活現狀,長期來看貧困在本質上就是多維的[注]Hulme, D. , K. Shepherd , and A. Moore ,"Chronic poverty: meanings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 Ssrn Electronic Journal,Vol. 106.D16(2011),pp.18015-18027.。

      學界對貧困的認識由單維貧困到多維貧困的轉變促使反貧困的思路也在不斷更新。例如,在精準扶貧場域內,就有學者提出精準扶貧的主體由政府主導轉向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注]莫光輝:《精準扶貧:中國扶貧開發(fā)模式的內生變革與治理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2期。。在減貧的措施上也注重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fā)式扶貧轉變,通過利用貧困地區(qū)自然資源,進行開發(fā)性生產建設,形成貧困地區(qū)和貧困農戶的自我積累和發(fā)展能力[注]郭鵬、余小方、程飛:《中國農村貧困的特征以及反貧困對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此外,“能力貧困”是政府現階段關注重點,學者提出政府應更有效率地進行扶貧以消除貧困的脆弱性與持久性,要注重對貧困人口的“能力”開發(fā)[注]鄒薇、方迎風:《關于中國貧困的動態(tài)多維度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第6期。,對農民個體的權力、資產、能力和機會四個貧困維度進行改變[注]何煜:《中國農村反貧困政策分析》,四川大學,學位論文,2006年。,提升其社會資本的異質性,打破貧困人口的社會鎖定[注]周文、李曉紅:《社會資本與消除農村貧困:一個關系—認知分析框架》,《經濟學動態(tài)》2008年第6期。。同時,學者們也發(fā)現資產與貧困之間關系緊密,缺乏主要資產的家庭極有可能陷入貧困陷阱,資產貧困陷阱是一種自我強化機制,它阻礙生產技術的使用并導致貧困的持續(xù)[注]解堊:《農村家庭的資產與貧困陷阱》,《中國人口科學》2014年第6期。,一個家庭一旦進入貧困陷阱之中就會長期處于貧困,難以逃脫[注]汪三貴、殷浩棟:《資產與長期貧困——基于面板數據的2SLS估計》,《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因此,擺脫資產貧困陷阱,資產的逐步積累比資產的突然變化更有影響[注]游士兵、張穎莉:《資產貧困測量問題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tài)》2017年第10期;蘇暢:《“精準扶貧”中財政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對貧困人口經濟幫扶視角的研究》,《經濟與管理評論》2018年第6期。,只有擁有資產才能有足夠的實力與自信展望未來,而這也是消除“貧困文化”的積極舉措[注]Hamilton, David ,"Assets and the Poor: A New American Welfare Policy" ,in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 26(1992),pp.941-945.。

      隨著反貧困的不斷深入,原本僅有的單一金融資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反貧困的需求。但是提出資產建設理論的謝諾登教授最初并沒有注意到這點,他僅僅是談論到金融資產的影響,并沒有進一步涉及家庭中各資產間的均衡與組合問題。對此,納列什·辛格和喬納森·吉爾曼曾說:“傳統的反貧困斗爭多是從全國范圍來構想并實施的,以人均收入或消費標準以及部門政策作為出發(fā)點,人們的生存方式,謀生所憑借的資源(生產資料),或者中央集權科層組織實施國家規(guī)劃時所需要的人力和財政成本,則常被忽略?!盵注]納列什·辛格、喬納森·吉爾曼:《讓生計可持續(xù)》,《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這充分揭示出之前研究對資產多樣性關注的不足。后來謝東梅在研究中將資產細劃為人力資產、自然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產和社會資產五大類[注]謝東梅:《農戶生計資產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與驗證——基于福建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標家庭瞄準效率的調研數據》,《技術經濟》2009年第9期。,認為農戶的生計策略受到自身資產條件的影響,通過將資產類型進行細分能更好地體現農戶在反貧困斗爭中的具體需求。克里斯蒂安·戈利耶(Christian Gollier)認為在具備一定財產量的前提下,資產性收入更多地取決于居民對家庭資產的主觀配置。趙靖偉發(fā)現,農戶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對所擁有五種生計資本運用多樣化的組合方式形成生計策略,生計策略要使資產享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保證,以及多樣性的構成比例才能保障生計安全[注]趙靖偉:《貧困地區(qū)農戶生計安全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既然資產組合優(yōu)劣則直接影響了貧困戶的脫貧進程,那么在對貧困戶進行資產補償時就應該考慮到資產多樣性與資產間的均衡、組合問題。

      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在反貧困領域資產建設被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精準扶貧與資產建設理論的目標、理念一致,各地在精準扶貧實踐中運用了眾多資產建設方法,如易地搬遷、產業(yè)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等。不少地區(qū)通過產業(yè)扶貧為貧困戶提供穩(wěn)定的就業(yè)機會,增加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注]尹利民、趙珂:《產業(yè)扶貧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基于產業(yè)扶貧政策的一項效果分析》,《南昌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還有的地方通過推廣金融扶貧,鼓勵和引導商業(yè)性、政策性、開發(fā)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fā)的金融支持,積極發(fā)展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注]蘇暢:《“精準扶貧”中財政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對貧困人口經濟幫扶視角的研究》,《經濟與管理評論》2018年第6期。。雖然學界已注意到了資產間均衡與組合的重要性,但在實踐中,大多數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對貧困家庭進行幫扶時,依然很少考慮到如何因地制宜地實現資產均衡配置,以達到資產效應最大化。鑒于上述理論和實踐的雙層不足,本文將針對資產的多樣性與資產的組合配置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及其功能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推進提供新的思路。

      二、J市精準扶貧中的資產運用:一個多樣性案例

      J市是中國革命的起點,也是全國全面脫貧奔小康的起點。 J市深刻牢記習總書記“J市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的殷切囑托,于2017年2月26日宣告脫貧摘帽,將貧困率降低至1.17%,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脫貧。在近年的扶貧工作中,J市緊緊圍繞“精準”二字,創(chuàng)新方式,強化舉措,按照“真扶貧,扶真貧”要求,打了一套“組合拳”,實施了1862個項目,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wèi)生廁、住安全房”的愿望[注]《井岡山市2016年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井岡山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jgs.gov.cn/html/2017/3-14/n372241382514.html。。J市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收入持續(xù)增加,貧困鄉(xiāng)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具體實踐中,J市注重實現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確保脫貧的可持續(xù)性,其精準扶貧政策處處體現著資產建設的思維與發(fā)展目標。首先,在總方針政策上,J市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始終堅持產業(yè)為根、立志為本,不讓一個老區(qū)群眾掉隊的原則。對貧困戶的幫扶遵守“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保起來”,“住不了”的“建起來”的要求,按照貧困程度將貧困戶分為紅、藍、黃卡戶,因戶幫扶。其次,在產業(yè)方面,J市在扶貧攻堅戰(zhàn)中堅持一、二、三產并重,按照“一戶一丘茶園,一戶一片竹林,一戶一塊果園,一戶一人務工”的“四個一”的要求,全力實施農業(yè)產業(yè)“231”富民工程[注]《加快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井管局辦字[2016]16號)。,幫助貧困戶發(fā)展致富產業(yè)找準脫貧門路。如J市NS鄉(xiāng)350畝鵬浩農業(yè)草莓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向貧困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讓貧困戶能享受土地租金、分紅股金、務工傭金,實現戶均增收萬元以上。最后,在易地扶貧搬遷上,J市全力推進安居工程,并在政策上層層遞進,整合各資產之間的配給,形成一個能夠促進易地搬遷的完整配套服務體系,確保貧困戶建得起、搬得出、住得好。

      雖然產業(yè)扶貧與易地搬遷皆體現了資產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但易地搬遷是一個較產業(yè)扶貧來說更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資產類型更為多樣化。在易地搬遷過程中政府不但要使搬遷戶的住房有保障,還必須發(fā)展后續(xù)產業(yè),為搬遷農戶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解決生產、生活與公共服務等后續(xù)問題。易地搬遷中涉及的自然資產、人力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產和社會資產等生計資產更契合本文研究主題,通過分析易地扶貧搬遷中資產的多樣性、均衡性與各資產的配置組合對反貧困價值,可以深描出資產組合及其運用對反貧困的機制。而且作為革命老區(qū)J市的易地扶貧搬遷涉及貧困人口較多,共完成了2304戶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經過多年努力,J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處于全國前列,并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易地搬遷模式。因此,本文資產組合研究選擇以J市易地扶貧搬遷為例。

      三、J市易地扶貧搬遷中的資產配置

      在易地搬遷政策推行初期,J市政府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與資源條件,制定并實施“兩套方案”確保“搬得出”,引導貧困移民向中心村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和城區(qū)有序“轉移”,這一政策針對全市所有鄉(xiāng)鎮(zhèn)進行,資源的配給標準相同。針對一般貧困移民戶當地政府實施搬遷獎補,給予農戶相應金融資產的補貼,補貼標準為人均補助2萬元;針對特別貧困移民戶,采取政府統建“愛心公寓”的交鑰匙工程進行集中安置,政府為搬遷戶提供物質資產。但是隨著“兩套方案”與“愛心公寓”政策的推行,在相同的政策背景之下卻產生了不同的搬遷結果。例如,J市A鄉(xiāng),前后兩個時期的扶貧成效明顯不同。這種不同均發(fā)生在扶貧政策背景大致相當、貧困戶致貧原因無大的改變的情況下。其直接原因在于A鄉(xiāng)前后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資產補償類型與組合方式。在這種背景下,資產組合方式的不同成為影響A鄉(xiāng)易地搬遷扶貧成效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以J市A鄉(xiāng)為典型案例,整理兩種典型的易地搬遷資產組合模式:一是轉型前的單一資產模式,二是轉型之后的資產組合模式。

      (一)單一資產模式

      在J市推出易地搬遷政策之后,A鄉(xiāng)根據自身地理位置與發(fā)展狀況打造出安居工程精品示范點,貧困移民戶只需要繳納萬余元就可以住進9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這是一種由政府與搬遷戶共同出資,為搬遷戶安排住房的搬遷模式。調查發(fā)現A鄉(xiāng)的易地搬遷任務完成的并不好,在一個村中僅有一半的搬遷戶完成易地搬遷工作;一些已完成搬遷的農戶對政府的滿意度也并不高。相同情況在A鄉(xiāng)的眾多村莊中都存在。在A鄉(xiāng),當地政府的搬遷政策除了為搬遷戶解決了住房問題,讓貧困戶“搬得出”外,并沒有達到讓他們“住得穩(wěn)”的目標,更不用說“能發(fā)展”“可致富”了。單一資產模式僅是單純地給予搬遷戶物質資產或金融資產幫助,具有單一性、明確性與針對性的特點。這種模式雖說目的明確,為搬遷戶提供了金融資產或物質資產,解決了家庭住房問題,但是卻忽視了搬遷戶的后續(xù)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致使搬遷戶增收緩慢,發(fā)展缺乏后勁,有可能使搬遷戶形成新的貧困,背離了搬遷政策的初衷,無法實現搬遷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見圖1)。在家庭生計資產中,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是目標性資產,而自然資產、社會資產和人力資產則更多意義上是工具性資產,貧困家庭如何利用自然資產、社會資產和人力資產來實現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的最大化則是貧困策略的重點。單一的工具性資產或目標性資產所起到的效果基本上都是不理想的,要達到反貧困的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農戶對其所擁有的生計資本進行組合,從事不同的生產活動,實現資產的投資與再創(chuàng)造。隨后在J市的搬遷資產組合模式中,另一種資產模式則很好地把握了工具性資產與目標性資產的關系。

      圖1 單一資產模式特點

      (二)組合資產模式

      在易地搬遷政策剛剛興起時,A鄉(xiāng)的單一資產搬遷模式在短時期內有一些成效,但隨著時間推移,A鄉(xiāng)在發(fā)展中逐漸認識到這種資產模式的單一性,不能滿足搬遷戶的多樣化需求、促進貧困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只是在短時間內為貧困戶“輸血”,“貧困之病”未得到徹底根治。因此,A鄉(xiāng)在對以往經驗與對搬遷農戶的實際需求重新認識基礎上,實行“四個一”的搬遷政策,即“一套房、一塊地、一片果、一個窩”的模式,把“搬遷移民、產業(yè)扶貧、引農上坡”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為貧困戶量身定做資產扶貧模式,每戶僅需出資2萬元,就可獲得一套105平方米的“愛心公寓”住房、一片不低于一分地的蔬菜園、一塊不低于1.5畝的J市蜜柚果地和一個6平方米的雞舍,發(fā)展林下經濟,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力爭讓他們既能搬得出,又能住得穩(wěn),還要能致富。A鄉(xiāng)在實行“四個一”搬遷模式后,搬遷工作完成程度與以往截然不同,幾乎所有符合易地搬遷的農戶皆已搬遷完成,且搬遷農戶對政的滿意度較高。

      A鄉(xiāng)后期的“物質資產+社會資產+人力資產+自然資產”資產組合模式為搬遷戶營造了一個全面的服務體系。這種資產組合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可持續(xù)性的特點。在保障目標性資產的同時發(fā)展工具性資產,進而又利用工具性資產來促使目標性資產的實現,形成“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的組合模式(見圖2)。J市的“四個一”易地搬遷模式是一個層層遞推的狀態(tài),首先的“一套房”與“一片地”妥善解決貧困戶的居住問題,確保困難群眾在新的生存環(huán)境能夠“穩(wěn)得住”。在住的穩(wěn)前提下,實行“一片果”與“一個窩”政策,協調處理好搬遷安置與后續(xù)發(fā)展、穩(wěn)定脫貧的關系,充分考慮搬遷群眾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產業(yè)發(fā)展、技能培訓等工作。鼓勵搬遷戶就近多渠道就業(yè)促工資性增收,積極盤活山林、土地等資源促財產性增收,確保搬遷戶生活有改善、發(fā)展有前景。這種模式的本質特點是以自然資產、社會資產和人力資產為主,其他資產建設為輔,進行綜合資產建設。

      圖2 組合資產模式特點

      四、資產建設中資產配置組合對反貧困的影響

      判斷一個家庭是否成功脫貧,需要建立一個衡量標準。這個衡量標準如果只使用目前的收入衡量法,那么脫貧可以說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因為以收入為主的衡量方法沒有考慮到一個政策中所隱含的資產,所以資產的問題可以很容易得到解決。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因為貧困的多因性,對一個家庭重要的資產,對另外一個家庭來說可能是無關緊要的。每一種資產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起著不同的作用,針對相同的情況每戶所需資產也不盡相同,不同資產組合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不同。因此,對于如何鑒定一個貧困家庭成功脫貧,不能僅僅考慮到收入,還應該考慮到家庭資產的擁有量與再創(chuàng)造能力,是否能滿足“兩不愁,三保障”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從而判斷農戶家庭的自身發(fā)展狀況與整體福利。

      (一)兩類資產配置組合的反貧困效果

      為什么J市A鄉(xiāng)前后兩種搬遷結果大相徑庭,在控制基礎設施改變這一變量的前提下,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為搬遷戶提供的資產組合不同。在眾多資產中,自然資產、社會資產和人力資產更多意義上是工具性資產,而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則是目標性資產,貧困家庭如何利用自然資產、社會資產和人力資產來實現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的最大化則是貧困策略的重點[注]鄒薇、屈廣玉:《“資產貧困”與“資產扶貧”——基于精準扶貧的新視角》,《宏觀經濟研究》2017年第5期。。在對資產的利用中既不能只重視目標性資產也不能單純重視工具性資產,實現資產最大化的最佳生計策略,即“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的資產組合模式。根據第三方精準扶貧成效調查數據可知,在上述A鄉(xiāng)的兩種資產組合模式中,A鄉(xiāng)前期的資產賦予僅僅是注重目標性的資產補給。經調查在這種模式下的易地搬遷的成果其滿意度僅為60%左右,A鄉(xiāng)雖然在整體上完成了易地搬遷的硬性目標,但是在搬遷的長遠利益層面并不可取,搬遷戶并不認可搬遷的結果,甚至出現有搬遷戶又搬回到原住址居住情況。A鄉(xiāng)后期所采取的是“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的組合模式。在這種既考慮到貧困戶眼前需求又考慮到其長遠需求的模式下,搬遷成功率達到85%,滿意度也高達92%,整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獲得了搬遷戶的高度認可。

      例如,A鄉(xiāng)C村和D村地處山區(qū),地勢陡峭,兩個村屬于當地易地搬遷戶較多的村落。以往村中主要的搬遷方式是集中建房,進行交鑰匙工程。C村的搬遷村民LXC(2016.10.10)家中有家庭人口4人,勞動人口1人,2016年搬遷后的住宅面積為90平方米。雖然政府給解決了住房問題,但是因為家里的田地都在老房子附近,搬遷后耕種不便,且在安置房附近并不能開展養(yǎng)殖業(yè),無法進行工具性資產的積累,搬遷后家庭收入來源減少,全家對搬遷非常不滿意。D村的WSL(2016.10.11)家中有5人,具有勞動能力的有2人,家庭搬遷補償款為每人補償2萬元,自行建房,雖然共補貼了10萬元,但建完房子家里負債5萬元,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村中的學校比較遠,兩個孩子平常上學在路上都要花費一個多小時,導致搬遷后的交通成本上升,遇到刮風下雨甚至還需要安排一個大人接送小孩,搬遷影響了勞動力的正常生產,人力資產積累的難度較大、困難重重,甚至會影響到工具性資產的積累。另外,當在訪談中被問到“你感覺以前的易地搬遷政策好嗎?有沒有解決你們的問題?你對這個政策滿意嗎?”這些問題時,A鄉(xiāng)C村的某村民這么說道:“我們家原本是住在靠近山的那個地方的,那里總共就我們幾戶人家,家里的房子也都是老房子了。后來(2014年)村里的干部就來了,說是為了我們好,讓我們出萬余塊錢,政府出剩下的錢,讓我們搬到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其實是不想搬的,但是村里的干部天天到家里勸說,所以我們才決定搬到這里。但是你看,雖然我們搬到這里,有了一個新房子,也沒花什么錢,但是我家的地還是在原來那兒,每次種地還要跑很遠,太麻煩了,在這邊,除了住了新房子之外,做什么都不方便?!笨梢?,前期A鄉(xiāng)的單一資產扶貧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后期A鄉(xiāng)的“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易地搬遷資產補償模式的成效則和之前相反。由于實施了“四個一”搬遷政策,后期A鄉(xiāng)的易地搬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筆者在A鄉(xiāng)進行調查發(fā)現,該鄉(xiāng)在搬遷時由于能夠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產業(yè)與搬遷配套設施,使得搬遷戶能夠在搬遷地附近享受到全面的服務,搬遷成功率非常高。在調研中村民ZFM(2017.1.14)雖然也因為搬遷荒廢了自己家以前的田地,但是在搬到新房子之后,政府就給分配了一塊菜地、一片果園,在村民集中安置點也修建了小學,道路硬化到戶,搬遷后的基本生活、教育、就業(yè)、醫(yī)療需求都能滿足,形成了一個系統的、配套的服務體系,貧困戶可以在多個維度上進行資產積累,并能盡快進入資產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通道上。在訪談時,該鄉(xiāng)的搬遷戶LQ說道:“現在我們村是比以前好了,大家生活都過得越來越好,其他的變化還好,但是對于我們這些搬遷的人來說,最好的就是政府的這個搬遷政策,不僅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而且讓我們在這住得很好,比原來的房子更寬敞,下雨也不會漏雨了,去街上坐車也方便,還讓我們有事情做、有錢賺,都是在為我們考慮?!?/p>

      由此可見,A鄉(xiāng)在易地搬遷扶貧中,前后實施的兩種不同資產組合方法,產生了截然相反的結果。前期的單一資產模式因為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配套體系,公共服務設施缺乏,所取得的搬遷效果并不理想。后期的組合資產模式根據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特點制定,在滿足搬遷戶住房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貧困戶就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要求。在均衡資產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搬遷戶資產賦予的多樣性,為農戶及其家庭成員生活、生產和就業(yè)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增加了農戶的經濟來源與就業(yè)等方面能力,促進搬遷戶家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資產組合模式的成功機制

      資產的組合使得資產的作用更具有可持續(xù)性、正向性、創(chuàng)造性。具體而言,資產具有改善經濟穩(wěn)定性、促進家庭的穩(wěn)定、為家庭創(chuàng)造未來取向、刺激人力或其他資本發(fā)展、促使人們專門化和專業(yè)化、提供承擔風險的基礎、增強個人效能、提升社會影響、增加政治參與、增強后代的福利的作用[注]邁克爾·謝諾登:《資產與窮人——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高鑒國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17頁。。對貧困戶而言,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如因學、因病、缺勞力、缺技術等。致貧原因不同,其所需要的資產需求也會有所差別。因此,在鼓勵貧困戶進行資產建設時,只有準確把握致貧原因、對象特征、資源稟賦等具體信息,方能真正實現“一人一策”[注]李靜:《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視域下的精準扶貧》,《江淮論壇》2017年第1期。,斬除貧根。而在積累資產時人們會產生不同的思想和行為,社會也會對人們產生不同的回應。這些資產建設帶來的效能能夠很好地形成“收入+資產”的福利模式,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住房條件惡劣,缺乏就業(yè)機會,對外交通不便等問題是易地搬遷的貧困戶亟需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在資產建設領域內進行相應的投資[注]陳堅:《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執(zhí)行困境及對策——基于政策執(zhí)行過程視角》,《探索》2017年第4期。。正如邁克爾·謝諾登教授所說,“如果家庭想要長久地改善其生活條件,就必須就教育、住房、產業(yè)等方面進行投資和積累。這個道理對所有的家庭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貧困家庭還是富有家庭?!盵注]邁克爾·謝諾登:《資產與窮人——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高鑒國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1頁。J市A鄉(xiāng)前期的易地搬遷政策雖然給予搬遷貧困戶一定的資金進行住房建設,保障了貧困戶的物質資產,但僅僅滿足了搬遷戶的基本住房需求,并沒有考慮到搬遷戶生活中所需的其他資產,如自然資產、社會資產、人力資產等搬遷戶所需的長期生產生活要素,僅靠單一的住房這一資產并不能平衡搬遷戶日常所需。所以出于對生活條件的考慮,絕大部分貧困戶并沒有選擇搬遷,即使是已經搬遷的貧困戶,他們在生活一段時間之后也表現出對政府工作的不滿意。

      A鄉(xiāng)后期實行的“四個一”搬遷模式則體現了資產組合的模式,“一套房”屬于目標性資產,“一塊地、一片果、一個窩”則屬于工具性資產,“四個一”搬遷模式形成了“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的資產組合方式,充分考慮到搬遷戶在住房、教育、就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要求。“一套房”是目標性資產中的物質資產,是在習總書記提出的移民搬遷安置一批的要求下,按照尊重群眾意愿,注重因地制宜,采取愛心公寓的安置方式為住房條件艱苦的農戶進行搬遷,最終實現農戶住房不愁的目標,確保困難群眾“搬得出”;其次,“一塊地”是在保證搬遷戶住房條件下的另一種資產賦予,為群眾打造綠色蔬菜家園的自然資產,妥善解決群眾的居住與日常生活問題,使搬遷戶既能搬得出又能住得穩(wěn)?!耙黄奔葘儆诩彝ド嬞Y產中的自然資產,也屬于社會資產。是在堅持搬遷和發(fā)展“兩手抓”的原則下,實施J市蜜柚千村萬戶老鄉(xiāng)工程,鼓勵搬遷農戶加入合作社,使農戶在有相應資產的前提下,增強勞動的專門化與專業(yè)化,提升個人效能,解決搬遷戶的就業(yè)問題,為家庭的資產積累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耙粋€窩”是在種植蜜柚的同時,發(fā)展林下經濟,開展養(yǎng)殖業(yè),調動貧困戶自主發(fā)展的積極性。在增強家庭的專業(yè)化與專門化的同時,有效地進行多樣化的運作,使貧困戶能在一個特定風險條件下得到更高的回報,提升家庭承擔風險的基礎與能力。“目標性資產+工具性資產”的資產組合模式則是A鄉(xiāng)搬遷成功的重要機制。

      易地搬遷不僅要維持搬遷戶的生存條件,還要改善他們的社會服務條件,增加就業(yè)機會,促進產業(yè)轉型,融入當地社會,這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級政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社會治理經驗[注]王曉毅:《易地搬遷如何實現精準扶貧》,《學習時報》2017年第2期;陳堅:《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執(zhí)行困境及對策——基于政策執(zhí)行過程視角》,《探索》2017年第4期。。采取易地搬遷的扶貧措施不能僅僅精準到村,更需要精準到戶,考慮到貧困的多因性,基于不同的家庭狀況采取不同的措施。貧困戶大多自身發(fā)展能力較差,把扶貧資金給他們,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錢花掉了,人還沒有脫貧。因此要順利解決搬遷戶的脫貧問題,不能僅著眼于金融資產的賦予,更要注重資產間的均衡。將自然資產、物質資產、社會資產、金融資產等多種資產組合賦予,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補償政策,實現對農戶家庭精確補償和資助,給農戶及其家庭成員生活、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確保農戶家庭能在集中居住的基礎上不降低福利水平,促進農戶家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貧困的多因性注定會使貧困戶對于資產的需求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單一形式的資產并不能滿足搬遷戶的多樣性需求,這就需要對多樣性的資產進行組合,而組合的優(yōu)劣與適宜性也決定了反貧困的效果,幾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體系(詳見圖3)。

      圖3 貧困多因、需求多樣與資產組合的動態(tài)平衡圖

      五、結論

      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對于資產建設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資產建設理論進行反貧困與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發(fā)展上,較少關注資產的性質、類型與組合對反貧困的效果,也未考慮不同類型的資產對窮人的影響,針對如何利用資產的多樣性與均衡性因地制宜地制定資產組合策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在眾多學者對資產建設理論研究基礎之上,深入分析了資產的多樣性、均衡性與不同資產組合方式會對易地搬遷扶貧產生的不同影響,并以J市易地搬遷扶貧中的資產建設舉措為分析對象,發(fā)現在易地搬遷中,資產的多少與資產組合方式對能否順利完成搬遷任務與提升搬遷貧困戶的滿意具有重要影響。當搬遷所提供的補償資產組合能夠滿足搬遷戶對資產的多樣性與發(fā)展均衡性的需求時,搬遷能夠順利進行,反之,搬遷任務的完成情況堪憂。

      對需求的分析是社會政策的一慣傳統。人的需求是人的行動、交往的初始動因,更是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社會和諧的深層次動因[注]鮑宗豪:《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需求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9期。。在易地搬遷中,因搬遷造成的搬遷戶生產、生活場域的改變,使搬遷戶從原有熟悉的場域來到一個基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構建的陌生社會場域,進而產生了多樣化的需求。需求的多樣性誘發(fā)了搬遷戶不同的資產需求,促使了資產組合的產生,并與資產組合共同影響了反貧困的效果(見圖4)。

      圖4 家庭需求、資產組合類型與反貧困效果的關系圖

      美國國際發(fā)展總署的蒂莫西·M·馬尼奧(Timothy M.Mahoney)認為,以資產為基礎的扶貧方式是以人的發(fā)展為根本,能夠減低貧困家庭所面臨的風險,增強他們從增多的經濟機會中獲益的能力,這一政策能夠幫助窮人建立可持續(xù)的生計[注]轉引自耿啟鳳:《資產建設理論視角下社會救助模式探討》,安徽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雖然以資產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是對以收入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最好的代替和補充,但是基于上述研究發(fā)現,要想發(fā)揮好這一政策的反貧困效果,必須注重資產的多樣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諸多組合方式。這一研究發(fā)現不僅對完善既有的精準扶貧舉措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還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F階段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一點是處理好鄉(xiāng)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的關系,鄉(xiāng)村需要振興,但最主要的貧困問題也需要解決。資產組合的扶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戶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夠幫助鄉(xiāng)村實現人和產業(yè)的振興,從而形成精準脫貧與鄉(xiāng)村振興“共贏”的局面。

      但是,要想實現這種“共贏”,首先在上層建筑層面,政府要在資產建設理論的指引下制定總方針政策,將促進窮人資產積累與資產再創(chuàng)造的理念植入相關政策中[注]曾盛聰:《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及其實現》,《探索》2016年第6期。,并應適當補充一些配套措施,比如金融教育、技能培訓、提供工作機會等[注]袁小平、楊爽:《精準扶貧中的社會動員:政府、市場與共意》,《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除此之外,應當健全相關規(guī)章制度,保證資產扶貧的透明與公正性,明確資產社會政策在反貧困中的地位與價值,才能為以資產為基礎的反貧困政策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注]朱曉、曾育彪:《資產社會政策在中國實驗的啟示——以一項針對北京外來務工子女的資產建設項目為例》,《社會建設》2016年第6期。,形成一個完整的資產建設政策體系,保證以資產為基礎的反貧困社會政策的順利實施。

      其次,要落實政策的實施與相關資產的投資與發(fā)展渠道,為貧困戶的資產再創(chuàng)造提供物質基礎。政策的落實要在總政策方針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地根據當地貧困戶的不同需求,對癥下藥,制定出不同的資產配置方案,在遵從資產組合的系統性與配套性的前提下,完成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的組合方式。

      最后,扶貧要扶志。要想順利實現脫貧,不但要增加賦予資產的種類,實現對貧困戶的金融資產、人力資產、物質資產、社會資產等諸多生計資產的全覆蓋,還要提升貧困家庭的個人資產的管理意識和理財能力,充分調動貧困戶自身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依靠資產的積累進行投資,實現資產的再創(chuàng)造。只有貧困群體自身意識改變才能提升自我能力,進行資產積累。而這也是鄉(xiāng)村振興所要倡導的培育新型農民的關鍵。

      總而言之,要想深度推進精準扶貧,使精準扶貧的實踐更有持續(xù)性和可復制性,需關注不同類型的扶貧資產特性,并據此為貧困戶建立一份“收入+資產”“工具性資產+目標性資產”的資產建設方案,制定具有系統性、包容性、可持續(xù)性的資產扶貧政策,從而利用資產的創(chuàng)造性與發(fā)展性為農村貧困戶提供保障,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猜你喜歡
      目標性搬遷戶易地
      小學數學問題鏈的優(yōu)化設計路徑
      甘肅教育(2024年14期)2024-08-22 00:00:00
      目標性社區(qū)護理對預防冠心病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價值
      某三甲醫(yī)院綜合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分析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論前置作業(yè)的目標性和實踐性——以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4
      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報告
      當代陜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0:54
      小龍蝦,我們走——“搬遷戶”袁社軍一家的新生活
      當代陜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50
      釋放“六有”活力 抓實后續(xù)扶持
      臧學萬
      易地扶貧搬遷戶的社會適應困境研究
      卷宗(2019年17期)2019-07-11 11:06:06
      五莲县| 洱源县| 黑河市| 磴口县| 刚察县| 满城县| 如皋市| 神农架林区| 甘谷县| 庄河市| 富阳市| 安乡县| 开江县| 木里| 临夏市| 外汇| 维西| 阿城市| 金门县| 东至县| 桓台县| 鞍山市| 宁化县| 理塘县| 遂宁市| 漳浦县| 万盛区| 沙坪坝区| 革吉县| 修文县| 荥经县| 申扎县| 武山县| 洪泽县| 深水埗区| 申扎县| 甘德县| 肇源县| 凤阳县| 邢台市|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