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存德
圖1、天工開物琢玉圖
得益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縱橫交叉的河網(wǎng)、肥沃的土壤、氣候溫潤的宜居條件以及山清水秀的自然環(huán)境,明清時期的蘇州已儼然成為令四方仰慕的人間“天堂”。官宦富豪與文人墨客的大量聚居以及他們對于與生活起居相關的手工藝的關注與參與,使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的交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也使各類手工藝品深深印上了官宦文化、文人文化與市民文化雅俗相融的蘇式特征,“并在宋元傳統(tǒng)的基礎上,在明代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影響下逐漸完善,到明代中晚期,終于以一種成熟穩(wěn)定的面貌出現(xiàn)于世人面前?!盵1]蘇州琢玉也是如此,它在工藝加工向精細化發(fā)展的同時,更追求形式與內(nèi)容所表達出的秀麗與雅致,成為全國同行業(yè)的翹楚。
五代吳越,蘇州玉工增多,范成大《吳郡志》卷四十三記載:“顏規(guī)者,本吳郡玉工,廣陵郡王錢元璙常令于便廳解玉?!睆某鐾恋奈宕探鹩耧?、玉佩、玉墜、玉璜等看,隨著蘇州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用玉器開始普及。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朝廷在蘇州設立造作局,役使的工匠中就有玉工,專為宮廷制玉。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十五《花石綱之役》記述:“徽宗崇寧元年春三月,命宦者童貫置局于蘇、杭,造作器用,諸牙、角、犀、玉、金、銀、竹、藤、裝畫、糊抹、雕刻、織繡之工,曲盡其巧,諸色匠日役數(shù)千。”[2]
宋室南渡使蘇州迎來了經(jīng)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新曙光,先于全國其它地區(qū)出現(xiàn)了手工業(yè)資本主義萌芽,至明中葉成為東南沿海大都市,商賈云集、工匠比戶,市民階層的興起,使生活漸趨奢華、文化日漸昌盛,一時引領全國時尚。明張瀚在《松窗夢語》中寫道,“自昔吳俗習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觀赴焉。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于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于器,是吳俗之侈者愈侈?!盵3]蘇州的玉器等高檔消費品市場也甚為興盛,在全國同行業(yè)內(nèi)獨領風騷。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述:“凡玉由彼地纏頭回或溯河舟,或駕橐駝,經(jīng)莊浪人嘉峪,而至于甘州與肅州。中國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東人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后琢之。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盵4]其中還有一幅“琢玉”圖,是迄今可見最早、最形象的蘇州加工玉器的圖像。(圖1)
明末清初,蘇州琢玉已處于領先地位,玉工人才輩出。一批身懷絕技的琢玉工匠如陸子岡、賀四、劉諗、王小溪等善琢品玉,若仿古之作,竟可亂真。陸子岡更是名傳四方,同時代一些文人著述記載了他那“法古舊形”“玲瓏奇巧”的技藝,可以“一枚價值五六十金”。明王世貞撰《觚不觚錄》如此評述:“今吾吳中陸子剛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銀,趙良璧之治錫……皆比常價再倍。而其人至有與縉紳坐者,近聞此好流入宮掖,其勢尚未已也?!标懽訉幻耖g玉工行業(yè)奉為祖師,所琢水仙玲瓏奇巧,有“鬼斧神工”之譽?!白訉啤币彩撬氖讋?chuàng),他將詩、書、畫、印融入玉牌創(chuàng)作,運用高超技法使形式與內(nèi)容精妙融合,將玉雕工藝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陸子岡所制玉牌多采用潔白無瑕、致密溫潤的和田玉,且長短相宜、方圓有度,以淺浮雕技法表現(xiàn)畫面,正面常常為山水、花鳥、人物、走獸,雖由琢玉工藝碾出,卻飽含中國書畫的筆韻墨趣,背面往往以平面減地技法鐫刻詩文,或楷書、或行草,猶如書家一氣呵成,牌頭、邊框常以精美紋飾裝點,美輪美奐。在他的影響下,蘇州琢玉一改時風,眾工匠紛紛仿而效之?,F(xiàn)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民間都收藏有“子岡”或“子剛”款的作品,其中確有一部分是陸子岡本人所作,但更多的是清以后仿效者借助他的聲名所制。(圖2)
圖2、明代“子岡”款梅花紋水晶花插
圖3、清桐蔭仕女圖玉擺件
清初的蘇州仍然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這從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徐揚所繪《姑蘇繁華圖》可見一斑。其時的蘇州琢玉形成了宮廷玉工和民間玉工兩大系統(tǒng)。宮廷玉工系統(tǒng)包括由蘇州織造選送到宮廷造辦處的玉工和招收到蘇州織造內(nèi)專為宮廷制玉的玉工,民間玉工大都集中在蘇州閶門內(nèi)的專諸巷一帶。至康熙時期,新疆逐步收復,玉材來源逐漸增多。雍正初年,宮廷在養(yǎng)心殿造辦處設玉作,下令征調(diào)蘇州玉匠到宮中任職。乾隆皇帝更是對玉器鐘愛有加,特意在北京故宮神武門附近專門設立“如意館”,其中“南匠”地位最高、待遇最好,造辦處承接的絕大部分御用玉器都是經(jīng)由他們指導完成的,而“南匠”來自蘇州專諸巷的居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內(nèi)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錄了有關玉器和蘇州玉工活計管理的大量信息,包括宮廷玉作和民間玉作。蘇州玉工的精湛技藝已成為宮廷仿古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專諸巷名匠姚宗仁在宮廷二十六年之久,他承襲其父“染玉之法”做舊,令人真?zhèn)文?。有專家推斷,現(xiàn)故宮博物院藏“雙嬰玉杯”即出自其手。刻字匠朱彩于乾隆初年就在造辦處當差,乾隆還命其改刻白玉穿心盒上的花紋。玉匠張君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蘇州織造選送至京,先后被乾隆指名制作白玉“東方朔獻壽”、白玉“雙鹿”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桐蔭仕女圖”也出自蘇州玉工之手,其原料本是玉工在大料上取碗料時剩下的小料,蘇州玉工很巧妙地將碗穴做成了兩扇錯開的月亮門,燈光從背面打入,一名仕女立于樹陰下,推門翹首向外觀望,可謂巧奪天工?!扒〉厶刂啤}詩’和‘御識文’,命人陰刻于器底,詩中說‘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5]蘇州的薄胎器皿在乾隆時期就很出色,玉器胎壁最薄能在一毫米左右。高宗命人仿作痕都斯坦玉器,只有蘇州的專諸巷可以做得最好,細節(jié)上處理周到,比如在制作袖珍香囊時,鏤雕出細密的花枝。(圖3)
高宗皇帝能詩善畫,文才橫溢。他六下江南,寫下了大量贊美江南、贊美蘇州手工藝的詩篇及題款,其中包括許多贊美蘇州琢玉、蘇州玉工的,如“專諸巷里工匠紛”“專諸巷中多妙手”“蘇州專諸巷,皆玉工所聚……近日率知仿三代器物,形制古雅,或琢為山水名勝圖,俗樣為之大減”等。乾隆三十年(1765)初春,高宗第四次南巡到蘇州,為表現(xiàn)和闐采玉場景的青玉山子“于闐采玉”欣然命筆題詩:“于闐采玉春復秋,用供正賦輸皇州。奚待卞和識琳球,郵致正值金閶游。專諸巷中多妙手,琢磨無事大璞剖。”
乾隆時期,蘇州不但要向朝廷提供玉匠、玉料,還擔負加工玉器的任務。據(jù)史書記載,蘇州織造曾向?qū)m廷解送各種精美玉器,有玉佛、玉磬、玉寶、玉碗、玉冊、玉羽觴、玉瓶、玉象棋、玉鼻煙壺等30余種共300多件。當時蘇州的民間琢玉作坊多達830多戶,其時民間佩玉、用玉之風盛行,普通市民無論男女,大都有一枚壓發(fā)和挖耳勺,大戶人家則既有隨身佩帶的各種玉飾,又有玉制擺件或手中把玩的玉件。宮廷與民間的兩大需求極大地推動了蘇州琢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而皇家的高標準、嚴要求又極大地促進了蘇州琢玉水平的提升。
圖4、清乾隆御制玉碗
圖5、清代蘇作玉香囊
乾隆時期的玉雕工藝要數(shù)蘇州為全國最好,后人稱為“乾隆工”,可謂一枝獨秀,全國各地尚無可與其匹敵競爭的工藝?!扒」ぁ本哂芯?、多層次、輕巧的工藝特點。精密,是精致細膩,線條婉轉(zhuǎn)流暢,刀法一以貫之。多層次是指雕琢層次清楚,既注重形象刻畫又注重手感的圓潤。輕與巧一是指器皿,可將玉材處置得薄如蟬翼,且表面的紋飾十分精美,透光而視則絲絲入扣;二是指巧雕,因材施藝,量材而雕,展現(xiàn)其最精彩、最動人的一面,做到了物盡其用、物盡其美。因此“乾隆工”可謂一代玉雕藝術的精髓。(圖4、圖5)
古玉研究專家古方認為,從歷史發(fā)展角度看,乾隆時期的蘇州琢玉對以后揚州、北京等幾大流派的形成都具有很大影響,因為他們的根基都在蘇州。北京玉雕的起始是蘇州玉工的影響所至。在乾隆以后的幾位皇帝中,包括嘉慶、道光、咸豐等對玉器興趣都不大,就將“如意館”玉工遣散。其時,從蘇州招收的玉工大都已在北京安家,此后蘇州藉玉工和他們的后代及門徒多集中居住在前門附近一帶,譽為“蘇幫”,并逐步發(fā)展成為玉器一條街。1949年以后,北京將這些作坊集中起來建立了北京玉器廠。于是,以“蘇幫”玉工為主體的北京玉雕逐步發(fā)展起來,受皇家風范影響,他們的玉雕做得規(guī)矩方正,“京派”玉雕風格逐漸形成。揚州玉雕也是一樣,揚州最早并沒有玉雕業(yè)。從乾隆二十九年開始,和田玉開發(fā),大量的山料被運送到北京。乾隆皇帝命內(nèi)務府畫樣之后都運往蘇州雕刻。由于玉料沉重,船只負荷過大,過長江十分不便,于是便將山料卸到了既臨近京杭大運河、又處在長江之北的揚州,然后再從蘇州抽調(diào)玉工到揚州雕刻。[6]
毋容置疑,乾隆時期是蘇州琢玉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其玉雕巧作已遠高于明代。無論是對玉材的認識,還是玉材肌理的應用,都能以形取狀、以色呈彩,內(nèi)容與形式結合得渾然天成,恰到好處。
乾隆以后至道光之前,蘇州琢玉所用玉材以新疆和闐白玉居多,有磐、如意爐、瓶以及麻姑、壽星、觀音等陳設品,也有珮、環(huán)、簪、鐲以及挖花玉片之類。當時的琢玉名師徐鴻、朱安晉等人既精于琢玉又兼鐫刻、鑲嵌等技藝,于是玉器鑲嵌也應運而生。同治以后,緬甸的翡翠輸入也使蘇州的琢玉藝人開始做起了翡翠飾品,有手鐲、掛件、帽花、戒面、發(fā)簪等,還有一些大件翡翠,如爐、瓶、杯、匣等,不僅在國內(nèi)銷售,還遠銷歐美、澳及南洋等地,外銷品亦被稱為“洋莊”。十八世紀以后,上海以大都市的雄姿迅速崛起,市場對玉器的需求日益旺盛,蘇州的一些著名玉工也將目光投向上海。同治十二年(1873年)“蘇幫”玉業(yè)沈時豐、陸景廷等在上海建玉業(yè)公所。光緒初年,蘇州有相當一部分玉器產(chǎn)品都通過上海洋行出口。光緒末年,和闐玉中斷,遂改為東北產(chǎn)的岫玉,產(chǎn)品以平面挖花的玉片為主。清末民初,蘇州“玉業(yè)凋零,商家損失甚巨,是以改業(yè)者居多,而工人亦因之失業(yè)者甚眾”。[7]隨著清皇朝的沒落和封建帝制的終結,蘇州琢玉似乎也一夜之間突然失去了其歷史上曾經(jīng)擁有的光澤,市場日益蕭條,專諸巷的琢玉也一蹶不振。
雖然無從查考蘇州閶門內(nèi)專諸巷的琢玉究竟從何時開始,但至少可以知曉,自清初至民國,專諸巷一直是蘇州玉工的集聚之地。最興旺的時期,從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寶林寺前,向南至王樞密巷、石塔頭回龍閣、梵門橋弄、學士街直到剪金橋巷,到處可聞一片“沙沙”的車玉之聲。乾隆十一年(1746),納蘭常安在其撰寫的《受宜堂宦游筆記》中有這樣的描述,“蘇州專諸巷,琢玉、雕金、鏤木、刻竹,與夫髹漆、裝璜、像生、針繡,咸類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顯微鏡燭之,方施刀錯。其曰水盤者,以沙水滌濾,泯其痕跡。凡金銀、琉璃、綺、銘、繡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廣東匠役,亦以巧弛名,是有‘廣東匠,蘇州樣’之諺?!?/p>
圖6、明代碧玉蟾(周王廟)
但是,專諸巷畢竟只是琢玉工場的集聚之地,玉工在家或在工場制成玉器后,都要拿到集市上去賣。因當時尚未形成專售玉器的店鋪,于是,近在咫尺的閶門外吊橋兩側就成為擺設玉器攤點的集市。每當開集時,閶門吊橋周邊更是擔攤鱗次、鋪肆櫛比。因此,吊橋又有“玉器橋”之稱。與熱鬧的閶門玉市相映的則是琢玉行業(yè)一年一度的周王廟祭祀活動。閶門專諸巷內(nèi)原建有“玉祖師殿”,并刻有“玉祖師殿”的磚碑,先前設在專諸巷石塔弄寶珠庵內(nèi),后搬遷至閶門附近天庫前的周王廟。為祈求神靈保佑玉業(yè)興旺,蘇州琢玉行業(yè)將廟內(nèi)供奉著的周宣靈王視為鼻祖,并將琢玉行業(yè)的行會也設在此處,于是周王廟也就成了“玉器廟”。
據(jù)考,周宣靈王名周雄,南宋浙江杭州人,外出至衢州,聞母死哀而卒,直立不仆,衢人異之,遂斂布加漆而立廟以祀,元時封王號,明清時則屢有加封。乾隆時詔賜黃旗一對、暖轎一乘,加封代天宣化忠靜大元帥。嘉慶、道光時又有加封。據(jù)傳,陰歷九月十三是周宣靈王的生日,因此蘇州玉器行業(yè)在每年陰歷九月十三至十六日,借周王廟祭祀之典,全城大小幾百家玉器作坊都要拿出自己的杰作作為供品去陳列。這天,廟內(nèi)煙火繚繞,紅燭高燒,時值中午,玉業(yè)同行還在廟內(nèi)擺桌與祖師爺同樂。屆時,廟內(nèi)的鎮(zhèn)廟之寶,長49厘米、寬28厘米、高13.8厘米、重達25.5千克的“碧玉蟾”也要拿出來“獻寶”。同業(yè)則相互爭奇斗富,各路客商云集,市民爭相觀看,達萬人空巷之盛況?!昂檬抡吖┬∝斏?,大不逾尺,而臺閣幾案,盤匜衣冠,鹵簿樂器,博奕戲具什物,亦縮至經(jīng)寸,無不稱之,俗呼小擺設,士女縱觀,門欄如市?!盵8]這是對周王廟祭祀之日玉市興盛的寫照。如遇大旱或瘟疫,玉器業(yè)人士還要出會,抬著周宣靈王的軒轎和碧玉寶蟾、團鶴傘蓋,匯同城隍、銅像觀音等神靈,進觀前街、入東腳門至三清殿,向三清報到,后出西腳門,經(jīng)觀前街、景德路,出閶門到石路。凡路經(jīng)的商鋪都要放爆竹迎送,還有舞龍等,以祈求神靈保佑。此等廟會在當時全國同行業(yè)中恐也僅此一例。(圖6)
總而言之,明清時期的蘇州琢玉無論是技藝水平、發(fā)展規(guī)模、創(chuàng)新性特色,還是從皇家到民間的社會影響都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它在蘇州的治玉史上形成了一個高峰,成為蘇州琢玉,乃至全國琢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