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洋村三英紀念館
今年夏天特別熱,三伏天的午后更熱。大地像火爐一樣,烤得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稍一摩擦就會生出火花來。車窗外的紅花綠葉被熱浪烤得垂頭喪氣,無精打采,有的甚至趴在地上。只有高挑的樹木直挺挺站著,葉片一動不動,頑強地反射著熾熱的陽光。“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古人所說的酷暑情形大概就是這樣吧!
事情都有兩面性??崾铍m熱,然“盛夏富草木”,充足的陽光在給大地鼓起熱風的同時,也讓原野騰起了綠浪。我們沿著富春溪(閩東最大河流)往北,溪水氤氳更滋潤,兩岸無處不飛綠。車過福安市潭頭鎮(zhèn),但見層層山坡李樹如綠毯披覆,閃著清輝,泛起綠波,營造出“芙蓉國里盡朝暉”的“李都”一道清麗美景。進入棠溪古村,溪岸傲然挺立的古榕,華蓋蔽日,亮綠養(yǎng)眼?!皻v經(jīng)多少滄桑事,依舊悠擎頭頂天”,榕樹頂著酷熱營造蔭涼的品格令人肅然起敬。
我們是去潭頭鎮(zhèn)后洋村的。后洋是在重重山巒后面的一塊小洋。要到這個村自然得盤繞連綿山峰,躍上蔥蘢十八旋。好在腳下是水泥路,路面雖不寬,然堅實。車子在山勢陡峭、彎道多變的山道上旋轉(zhuǎn)著,有驚卻無險。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環(huán)山繞轉(zhuǎn)也就到了。下得車來,頓覺天氣涼爽多了。
后洋地處高山的山坳里,四圍山峰環(huán)抱。雖地處偏僻,因是閩東著名的老區(qū)村,卻名聲在外。這是我第三次來后洋。第一次是40多年前的1975年冬天,那時我在寧德地委辦公室工作,隨地委書記劉健夫同志從社口上山走到后洋,而后下山走到潭頭。那天恰遇下雨,山陡路滑,艱難地走了一整天。劉書記察看了后洋平整土地現(xiàn)場,對老區(qū)群眾熱火朝天劈山造地的壯舉十分贊賞,還給村里協(xié)調(diào)了往潭頭修公路的相關(guān)事宜。此后,上世紀80年代村里通了簡易公路。90年代初我第二次到后洋,陪陳挺將軍回老家,就是乘車上山來的。將軍對家鄉(xiāng)百姓噓寒問暖的深情厚意,我至今記憶猶新。
這次到后洋,一下車就覺得小山村面貌大變。原來逼仄的村口,建起了文化廣場,環(huán)場壁廊上張貼著醒目的宣傳十九大精神的圖文。廣場邊上是一塊荷田,雖說已過盛花時節(jié),星星點點的粉紅花苞和卓然挺立的荷葉,給人“凌波仙子靜中芳”的感覺,陣陣幽香在空氣中暗動。蓮田的上方便是層層梯式茶園,茶園、竹林綠接藍天,把村子襯托得郁郁蔥蔥的。
文化廣場東側(cè)是新建的同心亭,幾位老人正在亭里歇涼聊天,眉宇間不時泛起幸福感。亭下是剛剛興建的同心湖,湖塘碧波蕩漾,把周遭群山蔥蘢盡收其間,顯現(xiàn)出天藍、地綠、湖翠的美麗景色。村干部告訴我們,過一段時間,等湖沿廊亭建成后,不僅可賞湖鑒月,還可憑欄眺望遠處青山綠水、高天飛云,遠色近景結(jié)合,大地美與村莊美融為一體。
當然,村里最醒目的建筑物要數(shù)“三英紀念館”。這座紅頂粉墻的二層建筑是紀念詹如柏、陳挺和詹嫩弟三位革命者,展示他們革命事跡的展館。
1928年春,因不滿地主詹志如恃強霸占后洋山坪土地,青年農(nóng)民詹如柏就帶領(lǐng)民眾與地主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抗爭。1929年2月,為要求釋放在抗稅斗爭中無辜被抓的農(nóng)民,詹如柏帶領(lǐng)300多農(nóng)民進城游行,迫使當局放出部分人員。詹如柏的威名也因此迅速在福安北區(qū)一帶傳開。后洋村成了與柏柱洋齊名的福安革命的策源地。當年一北一南遙相呼應,推動著福安和閩東土地革命風起云涌,不斷向前。陶鑄、葉飛、曾志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馬立峰、施霖等革命先烈都曾在這一帶浴血奮戰(zhàn)過。革命低潮時,后洋村曾遭受國民黨反動派的嚴重摧殘,全村460人被殺被抓和外逃的達200多人,全村54座房屋被燒僅剩4座,整個村莊變成一片廢墟。
詹如柏后來成長為福安和閩東早期革命的杰出領(lǐng)導人,他建立了福安第一支秘密游擊隊,成立了福安歷史上第一個工農(nóng)政權(quán)——福安革命委員會,參與“藍田暴動”,組織全縣最大規(guī)模的福安北區(qū)秋收斗爭,給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讓貧苦農(nóng)民分田分地。被捕后,他拒絕敵人高官厚祿的收買,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于1935年壯烈犧牲,時年33歲。
陳挺也是后洋人民的兒子。他1930年入黨,參與“藍田暴動”,歷經(jīng)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奇功,是我軍的一員“虎將”,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閩東第一位將軍。
后洋青年詹嫩弟,1929年就參加反霸、請愿斗爭,1931年春第一個報名參加貧農(nóng)團,并加入秘密游擊隊,參加“藍田暴動”,曾任閩東特委委員和中共福壽縣委書記等職,領(lǐng)導開展轟轟烈烈的分田運動。1936年在“肅反”中被錯殺,時年41歲。
后洋是個英雄的村莊。“三英”僅是這個村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杰出代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后洋這個小小的村落僅革命烈士就有32位,他們中最早于1928年就參加革命,犧牲時最年輕的僅22歲。他們的名字高懸在紀念館的英烈榜上,永遠為后人所銘記。后洋村支持革命、為革命作出貢獻的人就更多了,其中被評為“五老”的就有46戶。
新一代的后洋人,靠山吃山,要讓荒山獻出更多的寶。后洋與社口之間橫亙著一座海拔千米的甲峰山,山高路陡,人跡罕至。山場上稀稀疏疏地長著一些爪枝散葉、參差不齊的原生態(tài)茶樹,沒人理睬,成為野茶。當年革命領(lǐng)導人后代袁新文,放棄了北京生意,回到家鄉(xiāng)承包了這片1000多畝的山地,目前已開墾原生態(tài)茶園200多畝。他按自然管理的辦法,對茶樹只鋤草,不施化肥,不打農(nóng)藥,任其自然生長,且一年只采春茶一季。如今已經(jīng)收成,制出的“百年老樅”茶,蘊含著山野的古早味,且富含硒鋅,很受市場歡迎?,F(xiàn)今,茶葉是后洋的支柱產(chǎn)業(yè),村民們正致力于作好茶文章,也希望有關(guān)方面能多給予幫助扶持。
夕陽西下,沐浴在金輝中的后洋村,顯得更加絢麗。這個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率先揭竿而起的山村,革命精神正在這里孕育起新的能量,英雄的村莊正在轉(zhuǎn)身為“美麗鄉(xiāng)村”。思忖間,一陣山風吹來,清新的幽香沁入心扉,“荷葉似云香不斷”,既有茶香、泥土香,更有紅色土地分外香!
后洋村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