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周末去哪里玩?”對許多娃爸娃媽來說,這可是個難題。眼見周邊的景點差不多都玩遍了,連迪士尼樂園也去過好幾次,帶娃出游變得越來越?jīng)]新意。其實,對孩子來說,他才不介意游玩的地方有多高檔、多新奇,只要父母做有心人,善用身邊的資源,也能激發(fā)起孩子探究的興趣!
銀鋤湖幼兒園毗鄰蘇州河,孩子們上學、放學都要在河邊步行。作為貫穿上海的母親河,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資金全力打造,蘇州河沿途增設了多個景觀帶,其中也包括火花博物館。
一天,晨間談話活動時,萱萱說:“吳老師,蘇州河邊上有一個火花博物館,我去玩過了,不要門票,是免費的!”
萱萱的話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我也去玩過的,那邊還有一個很大的草坪!”“對的,門口還有一個很大的游艇呢!”
“什么叫火花博物館?。俊贝髮毐犞笱劬Σ唤獾貑柕?,“是展覽花的吧?”
“不是的,是火柴盒?!陛孑嬉贿吇卮?,一邊打開自己的小書包,拿出了一張照片說道:“看,這就是火花博物館,我爸爸幫我拍的!”
孩子們立刻圍攏上去,我也不由自主地湊上前去,只見一座建筑的墻面上畫著祥龍圖案,門口的柱子就是五根火柴棒的形狀。
“哦,就是火柴棒?。 ?/p>
“火花就是火?!?/p>
“不對,火花就是火柴棒!”
孩子們七嘴八舌,他們的觀點出現(xiàn)了分歧,我順勢讓大家把自己的意見畫下來,也不急于宣布正確答案,而是交給孩子們一個艱巨的任務:“孩子們,別爭了?;鸹ǖ降资鞘裁??吳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搞不清楚,這樣吧,今天你們回家找找答案,可以問問爸爸媽媽,也可以讓他們幫忙上網(wǎng)查資料?!?/p>
孩子們?nèi)杠S著,歡呼著。沒想到這個小問題,他們會這么感興趣。隨后,我將“火花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貼在了我們班的信息墻上,將孩子們的畫貼在問題的下方。一整天都有孩子被這個問題吸引,他們看著、議論著、據(jù)理力爭著。
看著孩子們對火花這么感興趣,我就勢設計了一個集體活動——參觀火花博物館。
參觀之前,全班進行了一次討論:火花到底是什么?
陽陽拿著一個火柴盒說:“吳老師,我問過爸爸了,火花就是火柴盒,瞧,就是這樣的。”
“不對,我和媽媽一起上網(wǎng)查過了,火花就是火柴盒上面的圖案?!背匠侥弥W(wǎng)上打印下來的資料展現(xiàn)給大家看……
這次,孩子們討論的范圍縮小了,主要分成了兩派,一種意見認為火花就是火柴盒或者火柴,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圖案??粗⒆觽兂錆M求知欲的眼神,我笑瞇瞇地拿出了一個盒子:“正確答案就在我這個神秘的盒子里,火花到底是什么呢?”
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這個盒子上。我慢慢悠悠地將一張泛黃的彩色火花從盒子里拿出,在孩子們的面前展示:“看!這就是火花,是吳老師的爸爸小時候收藏的,火花就是火柴盒上面的圖案!”
有了充足的前期準備,我們的“火花博物館探究之旅”非常成功。當天,孩子們順利完成了我交給他們的任務——親眼看看火花長什么樣。正當我要組織孩子們回園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在展廳的一個櫥窗前駐足停留,是什么又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呢?
我連忙上前觀看,原來櫥窗里展示著一截枯木和一根圓棍,這與其它櫥窗展示的內(nèi)容大不相同,大家對此表示疑惑,我按照提示語向大家介紹這是遠古時代的一種取火方式,叫做鉆木取火。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
“老師,什么叫鉆木取火?。俊?/p>
“吳老師,木頭怎么能取火呢?”
……
館內(nèi)負責人被孩子們的話語吸引了過來,她開始認真地向孩子們解釋:“鉆木取火就是古代的人用兩根木頭不停地搓,然后就慢慢地發(fā)熱,最后燃燒起來產(chǎn)生火,這樣就能做飯了。”雖然阿姨的話很直白,但是旁聽的孩子們臉上還是露出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表情。
果然,在回園后的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中,許多孩子還是對鉆木取火存在疑惑,“為什么不停地搓就會把木頭給點著了呢?”
看來他們的探究心一旦被點燃,探索的熱情真是越燒越旺??!
從火花是什么的討論,到參觀火花博物館發(fā)現(xiàn)“新大陸”,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這次不需要買門票的參觀活動,不僅解決了火花是什么的問題,還帶動了孩子們探索鉆木取火的熱情。
爸爸媽媽和孩子朝夕相處,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對孩子來說,帶著探究問題的心情去玩,就會有更多的收獲。成人眼中沒那么好玩好看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中,也許也是非常精彩的。
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不可能單純依靠老師或父母的講述來獲得,而需要親歷科學探究的活動來獲得。親身經(jīng)歷,實地體驗,孩子的認知世界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孩子對他們身處的世界的認知,就是從身邊、從日常的生活體驗中獲得的。生活中的素材源源不斷,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參觀火花博物館后,我在個別化活動中,又給孩子們提供了許多可以摩擦的材料,如:小棍、尺、橡皮、紙張、布條、毛衣等,孩子們通過小實驗發(fā)現(xiàn)了各種材料在布條或者毛衣上來回摩擦都會產(chǎn)生熱。爸爸媽媽也不妨做個有心人,帶孩子出去玩過后,對孩子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做做小實驗,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要做孩子生活中的觀察者和引導者,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把這些問題的“球”以適當?shù)姆绞綊伝亟o孩子,“接球”和“拋球”的過程,也正是孩子探索成長的過程。
一到周末,不要再去費盡心思尋找新奇的游樂場所了,爸爸媽媽只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和積累,就能發(fā)掘身邊豐富的教育資源。免費的公園、綠地、博物館、展覽……可供挖掘的活動資源非常豐富,只要帶著“為什么”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