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食物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就人們通常食用的食物看,大致可歸納為“酸甜苦辣(辛)”四類。而人體的健康狀況又受四時,即春夏秋冬的影響。自然界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之變化,影響著人的生理、病理活動。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變化常引起人體陰陽失調、寒熱偏頗,進而削弱人體的抵抗力,引發(fā)疾病。欲在氣候變換之際,讓機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同時又收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效,就在于積極、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調整陰陽,確保機體內(nèi)部的動態(tài)平衡。人們采用的調理機體方式很多,應時擇食,便是其中之一。
春增甜
古代養(yǎng)生名著《攝生消息論》指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yǎng)脾氣”。意思是說春季系肝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多吃點甜食,則能加強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氣侵犯的能力。但如食酸過甚,則易傷脾。因為酸味入肝,多食酸味會加強肝氣的偏亢。因而,春季的飲食應“減酸益甘”,少食酸味食物,多食些甜味的食物。甜味食物如紅糖、白糖,有補中養(yǎng)脾的作用。就蔬菜看,宜常吃帶甜味的胡蘿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等。辛甘之品如洋蔥、芹菜、韭菜等皆宜多吃些。但春季不可過食大熱、大辛之品,如羊肉、狗肉、參、茸、附子等,以免耗氣傷陰。夏增苦
炎熱夏季,常遇暑濕之候,膚腠開泄,出汗較多,人常煩躁不安,口感無味,食欲不振,脾胃功能較差;夏時人體氣血趨向體表,食養(yǎng)應著眼于清熱消暑、健脾益氣。飲食上,適宜吃些性味寒涼、清淡少油、易消化,尤其是帶苦味食物。《本草備要》說:“苦者能瀉燥火”。中醫(yī)認為,苦味入于心經(jīng),有泄心火、燥濕和堅陰作用。多食苦味食物有除濕利尿作用。夏季可多食些苦瓜、苦筍、茶葉等食物?!侗静菥V目》載,苦瓜性寒,可除邪熱、解除疲乏、清心明目;苦筍性涼,具有祛暑解毒、健胃消積等作用;茶葉則“苦而寒,清熱解毒,利大小便,最能降火”。夏季也不可多食辛辣溫熱之物,以免致心氣偏亢、體內(nèi)過于積熱。秋增酸
秋季天氣漸涼,多秋風秋雨,景物蕭條。因夏日人體津液耗損過多,往往出現(xiàn)精神不振、郁郁寡歡等癥候。中醫(yī)營養(yǎng)學認為,秋季飲食應以“多酸”,多食“滋陰潤肺”之物為基本原則。事實證明,多吃一些酸味的東西,如柑、山楂、梅子、桃子、梨、橄欖、鴨肉以及新鮮蔬菜等能滋陰潤燥,收斂固澀。因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勝酸,肺氣通于秋,故秋要減辛味,增酸味,以防肺氣太過,損傷了肝的功能。對于年老胃弱之人,可食用些酸醋,有助于開胃消食,益胃生津,排解暑毒。同時,也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yǎng)血的作用。冬增辣
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冬日養(yǎng)生之要領在于避寒保暖,以維護陽氣不外泄。就食物的性味看,宜適當增加“辣”類,即帶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辣類食物在中醫(yī)學上屬“辛”味,多為溫性、熱性的食物,如胡椒、花椒、生姜、蔥、蒜、蘿卜、橘皮、酒等,均具有補脾益氣、溫中散寒、活血化瘀作用。冬日食用寒涼食物時,則更應注意添加辛辣之物以調和性味。我國許多地方有冬日食“火鍋”的傳統(tǒng),其中添加有較多麻辣調料,此食法有一定的科學性,于冬日人體保健十分有益。總之,根據(jù)四時氣候變遷,適當增加相宜性味食物的攝入,是有助于增進機體健康的。但上述春增甜、夏增苦、秋增酸、冬增辣,僅是相對而言的。因為食物也可導致不同效應,故根據(jù)食物的酸甜苦辣來安排四時飲食,還要考慮其他綜合性因素。古籍《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曾說:“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精神乃央”。這說明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食之均應有度,過于偏頗,則易損傷五臟六腑,引發(fā)種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