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賀豐 黃東流
科技館是重要的科普傳播場所,是一種重要的科普基礎設施??萍拣^的主要功能是展覽教育,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激發(fā)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用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助性展示手段對公眾進行科學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普及。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歷年全國科普統(tǒng)計的調查,所指的科技館,與全國科普統(tǒng)計的指標定義一致,指那些建筑面積在500m2以上,以科技館、科學中心、科學宮等命名的,以展示教育為主,傳播、普及科學的科普場館。[1]
2016年,全國共有科技館473個,比2015年增加29個。全部科技館建筑面積合計320.61萬m2,展廳面積合計157.22萬m2,展廳面積占建筑面積的49.04%。全國每萬人平均擁有科技館建筑面積23.19m2,比2015年增加0.36m2。科技館參觀人次累計達5646萬,比2015年增長20.26%。從2006年到2016年,全國科技館的數量穩(wěn)步增長。從基建支出看,2006-2008年是投入較大的年份,其他時期投入相對平穩(wěn),維持在22~46億元之間。
圖1 2006-2016年全國科技館數量變化與基建投入情況
大多數科技館屬于縣級科技館。2016年,縣級科技館共計243個,比2015年增加17個,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1.37%。縣級科技館的平均建筑面積2970m2,每個科技館年參觀人數在3.67萬人次左右,縣級科技館的全部參觀人次占全國總數的15.79%(見表1)。
表1 2016年各級別科技館的相關數據
最近20年,我國迎來了特大型科技館建設的熱潮?!犊茖W技術館建設標準》(建標101-2007)將科技館按照建設規(guī)模分成特大、大、中和小型四類:建筑面積30000m2以上的為特大型館,建筑面積15000m2以上至30000m2的為大型館,建筑面積8000m2以上至15000m2的為中型館,建筑面積8000m2及以下的為小型館。查詢這些特大型科技館的開放時間可以發(fā)現,大部分特大型科技館都是在21世紀建成,特別是在2008年以后(見表2)。特大型科技館建成后,需要龐大的經費維持,2016年平均科普經費籌集額達到6310萬元,基建支出798萬元(見表3)。
表2 全國特大型科技館及其建成時間
注:數據來自全國科普統(tǒng)計調查,由作者整理。
全國現有特大型科技館23個,大型科技館28個,中型科技館33個,小型科技館389個,小型科技館占全部的82.24%(見表3)。特大型科技館的數量只占全部科技館數量的4.86%,然而參觀人次占比達39.43%。特大型科技館的平均建筑面積,遠高于大型和中型科技館。特大型科技館配備了較為完備的專職科普人員,也取得了比較好的參觀效果。
表3 2016年各類科技館的數量、建筑面積及參觀人數
與全國的科普投入形勢類似,科技館的經費來源仍然以政府撥款為主。2016年全國科技館的科普經費籌集額共計26.58億元,其中來自政府撥款22.33億元,占全部的83.98%;其中自有資金2.75億元,占全部的10.33%,因為科技館大多是政府撥款建設,隸屬于政府部門,這部分自有資金,大多來自門票收入和資金存留,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政府資金;來自社會的捐贈只有5300萬元,占全部的2%,并且這已經是2006年以來科技館社會捐贈資金的最高金額。
除了日常的常設展覽、短期展覽,科技館還舉辦了非常多的科普活動。2016年全國科技館共舉辦科普(技)講座1.63萬次,共有726萬人次參加;共舉辦科普(技)展覽4140次,觀眾達到1503萬人次;還舉辦了1337次科普(技)競賽活動,共有231萬人次參加。舉辦科技夏冬令營620次,近10萬人參加。舉辦科普國際交流221次,1.4萬人參加。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舉辦各類科普專題活動3244次,277萬人參加。科技館還舉辦實用技術培訓9407次,117萬人參加。
科技館也積極參與到“雙創(chuàng)”活動中,2016年舉辦各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培訓2200次,近16萬人參加了培訓。舉辦科技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賽事293次,26萬人參加。
因為地區(qū)發(fā)展差異和各地區(qū)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同,科技館分布存在一些區(qū)域差異。東部地區(qū)科技館的建筑面積是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科技館建筑面積總和的1.44倍左右,展廳面積是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之和的1.45倍左右。與2015年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區(qū)與東部地區(qū)科技館建筑面積的差距在逐漸縮小。從科技館展廳面積占建筑面積比例來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差別不大(見表4)。
表4 2016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科技館建筑面積和展廳面積比較
我國的特大型和大型科技館大多仍分布在東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的科技館平均建筑面積最大。東部地區(qū)平均每個科技館的建筑面積約為7842m2,而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則分別為5070m2和6318m2,西部地區(qū)新增的科技館大多是小型科技館。
2016年,全國每省平均擁有15個科技館,共有11個省的科技館數量超過平均數。由圖2可以看出,科技館數量在30個以上的有湖北(56個)、廣東(42個)、福建(38個)和上海(32個)。西藏自治區(qū)也建成了科技館,2016年開始正式營業(yè)。
圖22016年全國科技館分布情況
廣東省的科技館總建筑面積最大,其次是北京和浙江。海南的科技館總建筑面積最小。在4個直轄市中,天津的科技館數量較少,建筑面積較小。
2016年,上海的科技館參觀人數合計734.45萬人次,排在全國第1位,占上海常住人口的30.35%。到科技館參觀的人次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較低的省是甘肅、安徽、貴州和山西(見圖3)。
圖3 2016年各省科技館參觀人次及其占地區(qū)常住人口比例
科普人員特別是科普講解人員和創(chuàng)作人員缺乏。2016年全部科技館共有科普專職人員11059人,比2015年有所增加。其中專職科普創(chuàng)作人員990人,專職科普講解人員2687人;共有科普兼職人員83427人,注冊科普志愿者69950人。但有87個科技館沒有專職科普人員,占全部的18.39%。227個科技館沒有科普講解人員,占全部的47.99%。351個科技館沒有科普創(chuàng)作人員,占全部的74.21%。
科技館的持續(xù)建設與運營缺乏經費支持。2016年科技館的場館基建支出共計5.91億元,其中場館建設支出1.95億元,展品設施支出3.17億元?;ㄖС稣既靠萍拣^經費使用額的22.98%。但有267個科技館沒有基建支出,占全部的56.45%。305個科技館沒有展品支出,占全部的64.48%。
許多中小型科技館存在場地被挪用情況嚴重,展廳面積不達標,人流量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科技館的科普功能無法有效體現,達到建設初期的預期效果。123個科技館的年參觀人次低于5000人,占全部的26.00%。135個科技館沒有舉辦任何一場科普講座,占全部的28.54%。
《科普基礎設施發(fā)展規(guī)劃(2008-2010-2015)》指出,在2015年,全國城區(qū)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擁有1座科技類博物館,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自治區(qū)首府至少擁有1座大中型科技館。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基本完成此項建設目標。在城市布局基本完成后,科技館建設應該進一步關注在城市內部的公平性和可達性指標??蛇_性是指居民克服距離和旅行時間等阻力,到達一個活動場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達,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標準[2]??蛇_性其實探討的是城市公共設施布局的空間公平性,如可達性高的街區(qū)是否也是高需求群體相對集中的街區(qū),弱勢群體如兒童、老年人、低收入階層等所占比例較高的街區(qū)是否具有較高的可達性。所以科技館建設除了城市選址外,需要關注在城市內部選址決策時,科技館的公平性與可達性問題。
首先要加強科技館專業(yè)人員的配置和培訓。增加在編專職創(chuàng)作或展教人員的比例。在特大、大型科技館等科普場館設立展教資源研發(fā)崗位。其次要強化科技館展品、設施的更新,很多場館重視建設投入,后期的展品更新缺乏經費支持,這必然影響場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萍拣^的經費籌集渠道也需要更多樣化,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經費來維持運行,相對比較健康的經費結構是政府、社會籌集和自身門票收入各占三分之一,我國的科技館距離這種模式還有很大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各級政府對科技館建設的投入和支持越來越大??萍拣^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國內各級政府的認同,這是國內科技館快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但應避免過分追求科技館建設的求新、求奇。各類科技館在場館利用效率方面差距不大,每平米建筑面積的年均承載參觀人次為13~21人次,小型科技館相對更有優(yōu)勢,不是越大的科技館普及效果越好。科技館的建設和后期投入,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科技、文化條件和觀眾資源,合理地確定建設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