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西游記》里,師徒四人沒給如來的弟子阿儺和伽葉送禮,于是得到的是一擔無字經書,等他們發(fā)現(xiàn)之后十分氣憤,感覺被欺騙了。回去找如來理論,如來說,無字經書也是好的,只是東土的人可能看不懂,討要人“人事”,收了紫金缽盂之后,就給換成有字經書了。
按理說,如來安排的人千里迢迢去取經,憑什么只給白紙?這怎么向委托方唐太宗交代啊,如來手下人見錢眼開真氣人??墒侨鐏碚f,無字經書也是好的。
這是強詞奪理嗎?仔細想來,取經的任務遠不是一趟快遞那么簡單,不以效率為先,會法術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不允許騰云駕霧,只能帶著凡人唐玄奘一步一步走陸路,途經的國家都要交換通關文牒。要達到文化交流的完滿效果,取經人必須歷經千辛萬苦,多災多難,才能得到經書,而且要留下信物交換——唐太宗御賜的紫金缽盂。這無字經書,恐怕是需要唐僧師徒自己用經歷和感受填寫,一路的見聞、對風土人情的記載、對鄰國的了解,比經書更有價值。
不由得想起另一件事來:1793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帶團訪華,想讓驕傲的大清國俯下身段,與英國發(fā)展對等的外交和貿易往來。一大批人帶著各種新奇精美禮品,在海上航行了11個月,這一趟旅程所費不貲。他們不肯磕頭,惹得乾隆皇帝不高興,所托之任務都被否決。
但他們白跑了嗎?并沒有。使團收獲的就是無字經書:一路上的見聞。眼中大清國的真實面貌,并不像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F(xiàn)實打破了他們對這個疆域遼闊的國家的陌生想象。英國使團成員們都是精挑細選的各學科的專業(yè)人才,出發(fā)之前就備了關于中國的課,把市面上所有關于中國的書都找來讀了,并且一路進行考察和研究:中國的地理地貌、經濟狀況、科技水平、軍事實力、國民心態(tài)……回去之后,使團成員們寫了很多書,對整個西方世界更新了關于中國的資料。大清尚未開眼看世界,別人卻看清了大清的虛弱,為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動埋下了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使團途經茶產區(qū)時,兩廣總督允許他們帶走幾棵茶樹,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影響巨大。要知道,茶的栽培和加工制造技術屬于商業(yè)機密,每年英國都要花大筆白銀從中國購買茶葉。后來,英國人將茶樹送到當時他們的殖民地印度培育,另一個茶葉產地崛起,中國出口的茶葉大減。每當回想起這段歷史,都慨嘆不已。
如今,情況似乎又反過來了。中國的樣子早變了,很多西方人卻不再有“無字經書”,對中國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馬戛爾尼出使大清時的樣子,不肯更新數(shù)據(jù)庫,活在舊世界里。一些國外品牌添加的“中國元素”早已過時,想賺中國人的錢,卻保持著傲慢與偏見的姿態(tài)。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可不醒也是要付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