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小學語文教材將“外婆”改成“姥姥”引發(fā)熱議。有網(wǎng)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第24課《打碗碗花》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然而搜索這篇課文的原文卻發(fā)現(xiàn)全篇用的都是“外婆”。
對于這種改動,上海市教委的答復也許可以找到原因。上海市教委回復的內(nèi)容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而“外婆、外公”屬于方言。也許正是在這種認知下,才有了這次的改動,這種改動不僅是對公眾和學生的誤導,也缺乏文化敬畏。
外婆和姥姥到底誰是方言,誰是普通話詞匯,并沒有確切的定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外婆和姥姥都是對母親的母親的一種稱呼,只是因為地域的不同,這種稱呼出現(xiàn)了差異,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比如北方的紅薯,南方的地瓜,北方的饃饃,南方的饅頭等。雖然稱呼不一樣,但是指代的都是同一種事物,是語言的多樣化和豐富性的體現(xiàn),這并沒有任何問題?!巴馄拧焙汀袄牙选币彩沁@樣,就字面意思理解,“外婆”比“姥姥”更能準確地表達對方的身份,自然更加清晰和貼切。
搶分速記
將“外婆”粗暴地改成“姥姥”,是一種狹隘的地方文化保護,是對中國漢語文化的傷害,也是缺乏文化包容和文化敬畏的體現(xiàn)。一詞之改,改變的不只是稱呼,還會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學生只知道“姥姥”,卻不知道“外婆”,不知道我國語言文化的深奧和博大,這顯然不是教材應(yīng)該展現(xiàn)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