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中匈音樂文化交流工作坊——中國與匈牙利民歌的親緣關系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來自中、匈兩國的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參加了本次活動。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與匈牙利藝術研究院聯(lián)合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研討會推動了兩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與發(fā)展。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項陽研究員主持,在發(fā)言中他希望“中匈音樂文化交流工作坊”能夠充分發(fā)揮文化交流與學術研討的功能,為今后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開展更為深入、廣泛的合作奠定基礎。中國音樂學院杜亞雄教授、匈牙利藝術研究院西普什·雅諾什(Sípos János)先生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兩位學者通過對本國傳統(tǒng)音樂的梳理、比較和分析,在文化遷移的背景下,對中匈兩國來自不同族群的民歌音樂進行了親緣關系上的探討。研討會還邀請到了來自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的研究生納達斯第·法妮·艾斯特爾(Nadasday Fanni Eszter),來自中國裕固族的鐘玉梅和妥應杰、中國蒙古族的阿拉騰巴根、中國鄂溫克族的阿莉曼等多位民歌藝術家進行了現(xiàn)場演唱。中國藝術研究院部分院領導和學者、中國音樂學院劉勇教授、民族出版社艾力肯副總編輯、匈牙利藝術研究院法爾卡什·阿達姆等多位專家和學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討會并參與了相關題目的討論。
杜亞雄圍繞中匈兩國在語言和曲調上的共性特征,對我國多個民族的民歌和匈牙利“具有古代特征”的民歌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二者在音樂本體方面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和文獻材料的梳理,加之對不同族群在語言、習俗的深入剖析,提出匈牙利古代民歌在基本面貌及文化脈絡等方面的結論。在演講的過程中,他穿插安排了五組民歌的比對演唱,每一組都由在曲調或結構上具有共性特征的匈牙利民歌和中國民歌構成,與會者通過現(xiàn)場聆聽,更為直觀的感受到了兩國傳統(tǒng)民歌所具有的重要關聯(lián)。
西普什·雅諾什總結了近三十年的相關研究成果,在把握中匈兩國民歌具有五聲性曲調共同特征的基礎上,將東歐到中國之間的區(qū)域進行了音樂版圖劃分,對不同族群的民歌曲調特征進行梳理和歸納。他還對匈牙利的語言屬于芬-烏戈爾語族,而民間音樂與突厥人和其他具有五聲音調的族群有關聯(lián)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描述和解讀。
本次研討會對中匈音樂間的親緣關系進行了深度剖析,對今后中匈音樂文化的研究與交流提出了新視角、新問題和新方法。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中國音樂學界與匈牙利藝術研究院能夠建立起更為廣泛的聯(lián)系,并使兩國學術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夯實了基礎。(施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