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多
摘要:當代的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已經(jīng)走過了七十個年頭,是時候對古代史的研究進行總結了。當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認真的總結當前中國古代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弄清其研究發(fā)展趨勢,是能夠推動古代史研究發(fā)展的正確選擇。本文主要就當前中國古代史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道路的選擇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研究路徑;選擇
趙軼峰教授曾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選擇了很好的認識路經(jīng),他將這條路徑命名為:“評論與反思--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國際視野”。這個明明很好的解釋了教授的觀點:批判眼光與國際視野。
一、中國古代史學研究出現(xiàn)的問題
就當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甚至是中國的整個學術界來說,都缺乏著一定的批判精神。在脫離了批判精神之后,學術的研究也就不能夠進行發(fā)展了。所謂批判精神就是后人對于前任理論的推翻與重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而當前整個中國的學術研究就缺乏著一種批判精神,導致學術研究不能得到一個幼小的發(fā)展。對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古代史研究來說,學術的研究總是離開分析的批判的態(tài)度,沒有真正的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發(fā)展的方向,歷史也就失去了“以史為鑒,知興替,知興衰”的目的了,歷史也不會對當前整個中國的發(fā)展起到警示作用,重走之前的老路,沒有對中國的新發(fā)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當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總是有著一種“閉門造車”的感覺,學術研究總是處于中國境內說中國的一種狀態(tài),并沒有真正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進行廣泛的對外交流,沒有學習西方的有關研究理念與方法對自身進行研究,一直在走自身的發(fā)展老路,孤立的進行自我研究,導致學術研究一直處于封閉和閉塞的狀態(tài),時常會被某種偏見所屏蔽,沒有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清晰的認識,也無法弄清楚中外歷史的差異性,也就無法對中國的整個古代史有本質的認識。
二、中國古代史研究新路徑
(一)批判性眼光
批判性眼光,顧名思義,就是要對事物飽懷批判的思想對其進行觀察。從本質上說,批判是學術研究的本質屬性,若想推動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就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種批判的精神。如若學術離開這種批判精神,得不到學術的發(fā)展,就不能稱之為學術[1]。任何的學術都是人類通過不斷的深層次的認識,人們通過對之前的認識進行反思、檢討與不斷論證,不斷推翻前人的認識、思想、理論等多方面的認識。而中國古代史作為一門學術史,就更是需要這樣,若研究脫離了批判的態(tài)度,就無法發(fā)現(xiàn)問題,也就更不用說“史學”的研究了。
(二)國際視野
當前,隨著改革發(fā)展成果的不斷擴大與全球經(jīng)濟的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動,我國與國外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集。在這個人類歷史走向高度一體化的時代,學術的發(fā)展不能僅限于國內的交流與學習,若想進一步的進行發(fā)展,就必須擁有世界性的眼光,最大限度地將中國學術與世界學術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學術的功能與作用,如若不然,學術的發(fā)展就會與時代脫節(jié)。
在筆者看來,國際視野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要有長遠的國際眼光。就是一種史學的比較方法,其一改傳統(tǒng)的古今比較方式,將中國古代歷史放到整個世界史中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的特殊性[2]。在國內,通過中國說中國很容易造成某種偏向思維的引導,而另一方面,就是引入國外的新理論進行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過程。通過對外來知識的學習,引進國際史學界的新理論新方法來關照我們的古代史研究,以國外新的史學理論史學思想來補充或改善我們的方法論手段。更好的對中國古代史進行研究。
就以上的分析來說,趙軼峰對中國學術研究的總結十分的深入于徹底,真正掌握了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發(fā)展精髓,真正把握了中國學術的命脈,將中國學術引導向一個新的高度。
三、中國古代史研究新路徑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層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由此看來,史學的主要價值,就是對當前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借鑒的作用,通過先人的經(jīng)驗,對現(xiàn)在國家、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通過實施依據(jù),避免之前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便更好更快的進行發(fā)展。
當前中國古代史一直對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性質進行判斷,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政治問題也是人在社會中的問題,研究當時的經(jīng)濟力量對社會作用的影響,對中國社會力量、經(jīng)濟發(fā)展的原因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古代史也經(jīng)常對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研究,不僅僅是對古代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更是分析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理論工具,氣味我們看待中國古代的社會問題提供了觀察視角,對提高對當前社會的認識有很大的意義。綜上所述,當前的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就是為當前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借鑒,避免之前的錯誤,從而快速的對中國的特色社會進行建設[3]。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應將中國古代史置之于世界中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較深的認識,借鑒西方成熟的史學理論,對我國當前古代史的研究理論思維進行擴展。從歷史的本體與史學方法論的國際視野重處罰,對我國的古代史進行研究,并充滿批判性的思維進行思考,這是中國史學界應有的氣度與魄力,也是中國史學界,甚至是整個學術界所應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史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之思考[J].宋艷梅.長治學院學報.2010(06)
[2]淺談歷史理論成果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運用[J].吳鳳霞,金久紅.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3]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筆談[J]. 王世華,周曉光,李琳琦,莊華峰,吳曉萍,孫華瑩.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