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小文
一針一線都展示著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美。
2018年,你家媽咪是不是已經沉迷在《延禧攻略》當中不可自拔了呢?
但看劇之余,小伙伴們有沒有找到藏在電視劇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細細數(shù)來,刺繡、昆曲、打鐵花、緙(kè)絲技術等一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件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呢!
女主角魏瓔珞以繡坊宮女的身份入宮,在前面的幾集劇情里,用了大篇幅展示了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到現(xiàn)在,它已經走過了至少二三千年。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它們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刺繡中,始于宋代的兩面繡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顧名思義,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它們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十分精美,是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
整幅作品均以繡線鋪滿不留空隙的“滿繡”在清朝最受歡迎,有“中國清朝皇族刺繡”之稱的它,曾被作為繡制帝王龍錦、宮廷文武官袍的“專利”,是第二批被收錄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的項目。
始于唐朝的絨花是把蠶絲染色成彩線后用細銅絲卷成絨條再經過塑形而成的人造花,它的工藝十分復雜,至今也只能通過純手工來制作。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諧音“榮華”的絨花,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因為最早只供宮廷享用,所以絨花又稱“官花”,后來才流人民間,百姓們十分喜愛。由于造型上能與真花媲美,經久不衰;寓意上,具有吉祥祝福之意。絨花在康熙、乾隆年間曾盛極一時。
從絨花的顏色,也可以看出宮中女子的地位。
據史料記載,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因此,從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富察皇后平時的裝扮多數(shù)都是頭戴菊花樣式的紫色絨花,而紫色亦是中國古代彰顯身份顯赫的色彩,與她的身份非常匹配。
富察皇后身邊的大宮女明玉,佩戴著兩小簇淺紅色和褐黃色的絨花;瓔珞、琥珀等地位一般的小宮女,就只能佩戴造型簡單、色彩單一的絨花了。
緙絲團扇
追劇的小伙伴有沒有注意到劇中的扇子呢?它具有豐富的立體感,如同雕刻在扇面上一般。它用彩緯顯現(xiàn)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又稱刻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沒錯,它就是有著“織中之圣”的緙絲。
它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也是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編織品。
在《延禧攻略》里,緙絲多出現(xiàn)在緙絲團扇上,一柄小扇子和華麗的衣裝在電視劇中同框,別提有多精美了!
劇中的高貴妃很喜歡昆曲,愛聽也愛唱,一曲《貴妃醉酒》讓觀眾們領略了昆曲的婉轉和情深。
為了唱出昆曲的味兒,高貴妃的扮演者譚卓連續(xù)半個月承受二十多斤戲服的重壓,在高溫的天氣中辛苦訓練呢!
但有故事的不僅僅是演員,還有昆曲本身。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以行腔婉轉、曲詞典雅、表演細膩著稱,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被譽為“百戲之祖”。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在《延禧攻略》劇中,匠人們表演的“萬紫千紅”讓人驚艷。他們身著厚重羊皮襖,用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潑灑到古城墻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這些“花”,便是“打樹花”。
古人云:“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李白也曾用“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詩句贊美秋夜冶煉盛景。
買不起煙花的鐵匠在打鐵中得到靈感,發(fā)明了“打樹花”,它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作為一項古老技藝,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位參與拍攝的老匠人說:“好害怕有一天我們沒了,這個文化也消失了,這項技藝年輕人沒人愛學哦,希望通過電視劇這樣一個大眾媒體,讓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多美?!?/p>
而縱觀全劇,制作組不也是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