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陳大海
摘 要:2013年10~12月,為配合板橋市場群的建設(sh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該地區(qū)的六座南朝磚室墓進(jìn)行了發(fā)掘,六座墓均為豎穴土坑磚室墓,出土器物有青瓷盞、陶果盒、陶俑、陶盤、陶地漏、陶魁、錢幣等。根據(jù)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斷,本次發(fā)掘的這批墓葬年代為南朝早中期,且屬于中小型墓。
關(guān)鍵詞:南京;板橋;南朝墓
2013年10月~12月,為配合板橋市場群的建設(shè),我院對該地區(qū)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勘探和發(fā)掘工作。此次發(fā)掘的墓地由6座南朝磚室墓(編號13NYBM7~13NYBM12,以下簡稱M7~M12)構(gòu)成,且墓地被1座宋代土坑墓(編號M15)和3座清代土坑墓(簡稱∶M6、M13、M14)打破或再利用?,F(xiàn)將這處墓地的發(fā)掘收獲簡報如下。
1 墓地概況
6座南朝磚室墓位于雨花臺區(qū)板橋鎮(zhèn)鐘家崗村南部(圖1),呈“一”字形南北排列,朝向西邊洼地。最南端的M10居上,以北各墓依次居下。墓地上方原有民房,地表渣土和回填土堆積1米余,清理后個別墓頂即顯露,所以墓葬封土都不存。兩兩分為三組,三組埋藏深度不同,每一組兩墓間距不超過2米(圖2)。6座墓都屬于小型磚室墓,長度不足4米。形制相同,都是長方形券頂,多設(shè)長方形或凸字形壁龕,前置祭臺,無棺床,個別差異僅在地磚鋪設(shè)和祭臺壘砌方法上。墓葬用磚尺寸相近,側(cè)面不見模印紋飾。除M10僅保存一些鋪地磚未出土其他遺物,其余5座多出土陶質(zhì)模型明器和青瓷盞兩類器物。
中部一組兩個墓被晚期土坑墓打破、利用∶M7和M8的排水溝分別被清代土坑墓M13和M14打破,而它們的墓室又分別為M6(清代)和M15(宋代)再利用。
2 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
2.1 墓葬形制
6座磚室墓均為長方形,方向240度。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由排水溝、墓道、墓室等部分構(gòu)成(圖3~圖8)。排水溝都位于墓室前方正中,溝寬約0.4米,殘長2~6米不等。磚砌排水孔與封門處鋪地磚齊平。墓道不見斜坡,平底,由封門到排水溝弧形內(nèi)收,長1.2~1.4米不等。墓室長方形券頂,底部鋪地磚一層,墓壁三順一丁砌法,兩組,頂以單磚或楔形磚起券。除了幾座保存不好的墓之外,M7、M8、M9的墓壁上都設(shè)壁龕,兩壁為凸字形,后壁長方形。墓室底部鋪地磚有兩種類型,M11和M12是橫向錯縫,其余幾座為人字形。墓室前端除M10破壞嚴(yán)重,其余的都有磚壘祭臺。各墓葬磚室部分尺寸參見表1。
M13、M14分別打破M7、M8的排水溝位置,長方形豎穴土坑,大小相同,長2.4米、寬1.0米,方向都是200度左右。M6借用M7墓室,M6的墓底距M7墓底0.3米,并且在營葬時拆除了M7原封門,稍靠墓室內(nèi)又建了一堵墻。M15借用M8的墓室,距M8的墓底約0.4米,對原墓室?guī)缀跷醇悠茐摹?/p>
2.2 出土遺物
6座磚室墓出土遺物數(shù)量不多,基本為青瓷盞和陶質(zhì)明器。其中明器位于祭臺上或周圍,青瓷盞原應(yīng)置于壁龕內(nèi),個別掉落墓底。M13和M14均見木棺朽痕,未有隨葬品。M6僅見順治通寶錢幣若干。以下按各墓所出分別介紹。
2.2.1 M7出土遺物
青瓷盞3件,弧腹,青釉,假圈足。依口部特征分兩型。A型2件,直口。標(biāo)本M7∶5,口徑8.4厘米、底徑4.4厘米、高4.4厘米(圖9)。標(biāo)本M7∶4,口徑8.4厘米、底徑4.4厘米、高4.2厘米(圖10)。B型1件,敞口。標(biāo)本M7∶1,口徑8.4厘米、底徑4.4厘米、高3.4厘米(圖11)。
陶俑1件(M7∶3)。頭戴冠,身著交領(lǐng)寬袖長袍子,雙手?jǐn)n在袖中,高25.8厘米(圖12)。
2.2.2 M8出土遺物
陶果盒1件(M8∶3)?;姨?,圓形,子母口,平底,圈足。盤內(nèi)有一道同心圓凸棱。外口徑15.6厘米、內(nèi)口徑7.6厘米、圈足徑18.4厘米、高4厘米(圖13)。
陶女俑1件(M8∶4)。頭戴冠,身著交領(lǐng)寬袖長袍子,雙手?jǐn)n于腹部。高24.8厘米(圖14)。
青瓷盞4件,弧腹,青釉,假圈足。分兩型,A型2件,敞口。標(biāo)本M8∶7,口徑9.2厘米、底徑5厘米、高4.4厘米。B型2件,直口,青釉完全剝落(圖15)。標(biāo)本M8∶8,口徑8.6厘米、底徑4.8厘米、高4.2厘米(圖16)。標(biāo)本M8∶5,口徑8.6厘米、底徑5厘米、高4厘米(圖17)。標(biāo)本M8∶9,口徑8.2厘米、底徑5.6厘米、高3.6厘米(圖18)。
陶地漏1件(M8∶2)?;姨?,長方形,6個條形漏孔,長14.8厘米、寬13.4厘米、厚1.4厘米(圖19)。
錢幣1枚(M8∶10),圓形方孔,隱約可辨為貨泉(圖20)。
2.2.3 M9出土遺物
青瓷盞3件。直口,弧腹,青釉,釉色基本剝落,假圈足。標(biāo)本M9∶4,口徑8.2厘米、底徑5.6厘米、高3.8厘米(圖21)。標(biāo)本M9∶5,口徑8.4厘米、底徑5.6厘米、高3.8厘米(圖22)。標(biāo)本M9∶3,口徑8.4厘米、底徑4.2厘米、高3.6厘米(圖23)。
陶果盒1件(M9∶2)?;姨?,圓形,子母口,平底,圈足。盤內(nèi)有一道同心圓凸棱。外口徑17.2厘米、內(nèi)口徑7.8厘米、圈足徑19.6厘米、高4.2厘米(圖24)。
陶魁1件(M9∶1)?;姨?,直口外敞,斜腹,假圈足。一側(cè)有彎曲短柄,柄手呈菱形??趶?4.4厘米、底徑8.8厘米、高6.6厘米(圖25)。
2.2.4 M11出土遺物
陶果盒1件(M11∶1)。圓形,灰陶,子母口,平底,圈足。盤內(nèi)有同心圓凸棱。外口徑16厘米、內(nèi)口徑7.6厘米、圈足徑18.4厘米、高4.6厘米(圖26)。
陶盤1件(M11∶2)。灰陶,圓唇,敞口,斜腹,凹底??趶?3.2厘米、底徑13.2厘米、高2厘米(圖27)。
陶勺1件(M11∶5)?;姨眨獯?,敞口,斜弧腹,圈足,長12厘米(圖28)。一側(cè)有彎曲的長柄,柄首呈菱形。
陶魁1件(M11∶4)。灰陶,直口外敞,斜弧腹,假圈足。一側(cè)有彎曲短柄,柄手呈菱形,已掉落??趶?2.8厘米、底徑9.2厘米、高5.6厘米(圖29)。
陶耳杯1件(M11∶3)?;姨?,尖唇,敞口,斜弧腹,兩端高翹,假圈足,口徑長12厘米、寬6厘米、底徑長5.2厘米、寬2.8厘米、高5.9厘米(圖30)。
錢幣5枚(M11∶6)。銹蝕嚴(yán)重,僅可辨為大泉五十(圖20)。
2.2.5 M12出土遺物
青瓷盞2件。直口,弧腹,青釉,假圈足。標(biāo)本M12∶5,口徑9.2厘米、底徑5厘米、高4厘米(圖31)。標(biāo)本M12∶6,口徑8.6厘米、底徑4.2厘米、高4.4厘米(圖32)。
陶盤1件(M12∶2)?;姨?,圓唇,敞口,斜腹??趶?3.6厘米、底徑11.2厘米、高2厘米(圖33)。
陶果盒1件(M12∶1)?;姨眨瑘A形,子母口,平底,圈足。外口徑18.4厘米、內(nèi)口徑8.8厘米、圈足徑19.6厘米、高5.6厘米(圖34)。
陶勺1件(M12∶3)。灰陶,尖唇,敞口,斜弧腹,圈足。弧長6厘米、寬4.8厘米、高4厘米,長柄已掉落(圖35)。
2.2.6 M15出土遺物
韓瓶1件(M15∶1),小口翻唇,尖底,形似橄欖,口徑3厘米、底4厘米、高21厘米(圖36)。
銅鏡1面(M15∶2),六瓣葵形邊,鏡身平直,素面無紋,鏡緣厚于鏡身。直徑10.9厘米、厚度0.3厘米(圖37)。
銅錢20枚。有大觀通寶、景祐通寶、政和通寶、熙寧元寶幾種(圖20)。
3 結(jié)語
根據(jù)6座磚室墓形制及出土遺物種類、特征分析,這6座磚室墓應(yīng)屬同一時代。小型長方形磚室墓在南京地區(qū)使用時間很長,就六朝而言,各期均有發(fā)現(xiàn)。形制方面,各墓“三順一丁”和券頂砌法高度統(tǒng)一,未使用六朝早期常見的平磚順砌和疊澀頂做法,較流行于東晉南朝時期。但各墓均未使用模印花紋磚,不太符合南京地區(qū)南朝中晚期墓普遍裝飾蓮花圖案的這一規(guī)律。出土遺物方面,圓形陶果盒和假圈足的青瓷盞也流行于南朝時期。綜合形制和出土遺物,我們推測這6座磚室墓時代應(yīng)在南朝早中期。
6座墓方向相同、排列整齊,形制與出土物特征較為一致,由左至右依次居前,應(yīng)有整體的規(guī)劃使然。根據(jù)埋藏位置與深度,又可以兩兩分為三組,每組的兩座深度接近。尤其是最北部的兩座鋪地磚鋪設(shè)方法為橫磚錯縫,異于其他四座,為兩兩一組的又一證據(jù)。又因為墓室狹小,僅容一棺,我們推測每組為一對夫婦異穴合葬墓。
附記∶發(fā)掘領(lǐng)隊龔巨平,參加人員有陳大海、薛春明、常守帥等,器物修復(fù)蔣艷華,器物繪圖董補(bǔ)順,照相陳大海、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