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內鏡下多環(huán)黏膜套扎切除術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和食管早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8-12-28 08:30:24金樹詹翔張道權謝菁周玉保
      中國內鏡雜志 2018年12期
      關鍵詞:周徑胃鏡食管癌

      金樹,詹翔,張道權,謝菁,周玉保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內鏡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發(fā)展,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癌大多數(shù)可通過內鏡下切除。食管癌前病變和早癌經內鏡下治療可以根治,5年生存率可達90.0%以上[1]。但食管與消化道其他部位相比,管腔狹小,管壁較薄,容易受呼吸和心跳等外界因素干擾,手術難度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2]。內鏡下多環(huán)黏膜套扎切除術(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是一種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和食管早癌的新型微創(chuàng)技術[3],其操作簡單,可完整切除病變。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鏡中心采用EMBM治療75例食管癌前病變及食管早癌的患者,探討其手術操作安全性及治療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鏡中心接受EMBM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和早期食管癌的患者。所有患者術前均未行放化療,術前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共有75例食管癌前病變和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采用了EMBM術治療。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齡45~84歲(中位年齡57歲),發(fā)現(xiàn)疾病病程10 d~12個月。75例患者共發(fā)現(xiàn)78處病灶,72例為單發(fā)病灶,3例為2處不連續(xù)病灶。按照病變距離門齒劃分,病變部位分布:食管中段至下段(距中切牙27~37 cm)33處(42.3%);食管中段(距中切牙23~32 cm)21處(26.9%);食管下段(距中切牙32~40 cm)18處(23.1%);上中段較少(距中切牙16~26 cm)6處(7.7%)。病變范圍:最大病灶占據(jù)食管周徑1圈者3例;大于等于1/2圈但小于1圈者27例;不足1/2圈者45例。

      1.2 術前評估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和胸片等檢查排除EMBM禁忌;術前行微探頭超聲檢查,病變均位于黏膜層,未侵犯黏膜下層;術前食管無狹窄。

      1.3 EMBM方法

      1.3.1 操作器械 胃鏡(GIT EPK-1000,PENTAX),多環(huán)黏膜套扎切除器(Multi-band Mucosectomy,Cook Medical);止血夾(HX-600-135,Olympus);熱活檢鉗,德國ERBE ICC-200高頻電切儀,水泵,UM-2R微探頭超聲。

      1.3.2 操作步驟 所有患者均通過靜脈注射丙泊酚麻醉后取左側臥位,術中采用二氧化碳CO2灌注。白光內鏡下觀察病灶,予以生理鹽水將病灶及周圍附著黏液沖洗潔凈病灶(圖1A),常規(guī)1.5%盧戈氏碘液染色或窄帶成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NBI)再次觀察,確定病變范圍和邊界(圖1B),距離病變邊緣5~8 mm用氬氣刀標記病灶(圖1C)。退鏡后內鏡前端安裝套扎器,調整胃鏡前端套扎器至清晰視野,調整合適負壓吸引力后再次進鏡。在胃鏡直視下靠近病灶,自食管上段沿標記病灶邊緣用吸引法將病變黏膜吸引至套扎器內,用釋放裝置將橡皮圈套于病灶根部,套扎病灶(圖1D)形成假息肉,充分注氣使食管舒張,并用內鏡前端透明帽輕推假息肉2或3次,以避免固有肌層被套于橡皮圈內,然后用專用圈套器經套扎器孔隙在橡皮圈基底部下方收緊,使用30 W功率,純凝固電流圈套切除病灶(圖1E)。沿切除病灶邊緣,稍重疊套扎剩余病灶,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標志完全切除病灶(圖1F)。沖洗創(chuàng)面,術中少許活動性出血可予以熱止血鉗或APC止血,部分撕裂較深的創(chuàng)面用金屬止血鈦夾夾閉。利用網(wǎng)兜完整取出切除標本,大頭針固定后送病理檢查。再次使用1.5%盧戈氏碘液染色或NBI觀察證實完全切除病灶(圖1G)。

      1.4 術后管理

      術后禁食水,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并且進行補充能量、電解質以及液體等治療。如患者手術當天無胸悶、氣急和腹痛等異常表現(xiàn),術后第2天可進流質,第3天即可安排出院。如有上述癥狀,首先行胸部CT平掃以進一步排除氣胸及縱隔氣腫,如無異常,術后第2天進流質飲食,第3或4天即可出院。出院后囑患者進流質飲食3 d,半流質飲食2周,隨后恢復正常飲食。口服質子泵抑制劑6~8周。術后1、3和6個月門診隨訪,胃鏡復查切除創(chuàng)面,如無異常,以后每年隨訪1次,隨訪截止時間為2017年3月31日。

      圖1 內鏡操作過程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ndoscopic operation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對鉗夾活檢與黏膜切除病理結果比較采用Kappa一致性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EMBM操作時間和并發(fā)癥

      本組7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EMBM術,手術時間30~120 min,平均手術時間(40.00±9.21)min。分別使用4~11個橡皮圈,平均5個。每塊黏膜切除標本的平均直徑為(15.50±13.21)mm。75例中78處病灶均為一次性完全切除。

      術中創(chuàng)面出現(xiàn)少許滲血,及時通過局部噴灑去甲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止血,如果效果不理想,待病變完全切除后,用氬離子凝固術給予成功止血。另有3例(4.0%)患者術中出現(xiàn)較粗血管破裂出血,待病變完全切除后用熱活檢鉗成功止血。術后胸骨后疼痛,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疼痛分級,術后疼痛Ⅰ度(輕微疼痛,無需使用止痛藥)57例(76.0%);Ⅱ度(中度疼痛,需使用止痛藥)9例(12.0%);無Ⅲ度、Ⅳ度疼痛患者。有6例(8.0%)患者術后體溫大于38℃,并且白細胞超過1.5×109/L,有45例(60.0%)患者術后低熱(37.3~38.0℃),白細胞小于1.5×109/L,給予頭孢三代抗生素靜脈滴注,均于術后第2天體溫恢復正常。術中、術后未出現(xiàn)皮下氣腫、縱隔氣腫和氣胸,無術后遲發(fā)出血病例,無手術相關死亡病例。

      2.2 術后療效及隨訪

      所有患者均獲得成功隨訪。其中,6例(8.0%)患者因切除范圍大于食管周徑1/2,術后出現(xiàn)食管狹窄,3例(4.0%)患者因為切除范圍達食管全周,術后出現(xiàn)明顯狹窄,分別于術后1和3個月進行球囊擴張,局部應用地塞米松注射治療后狹窄改善。隨訪期間行全食管1.5%盧戈氏碘液染色,2例患者術后6個月復查胃鏡疤痕處稍粗糙,1.5%盧戈氏碘染后局部淡染,病理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予以氬氣燒灼后定期復查恢復良好;4例患者術后1年復查胃鏡提示病變處1.5%盧戈氏碘染后局部淡染,病理提示HGIN,考慮復發(fā),入院行第2次EMBM術,術后隨訪良好。其余患者復查病理均提示黏膜慢性炎癥,隨訪期間未見遠處轉移病例。術后1個月復查創(chuàng)面見圖2。

      2.3 食管病灶鉗夾活檢與黏膜切除病理結果比較

      術前活檢病理提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30處,HGIN 48處,而黏膜切除病理提示LGIN 24處,HGIN 45處,黏膜內癌(intramucosal carcinoma,IMCA)9處。與黏膜切除病理比較,鉗夾活檢有21處(26.9%)病灶病理發(fā)生改變,其中3處病灶病理級別從HGIN降級為LGIN,9處病灶從原來LGIN升級為HGIN,9處從HGIN升級為IMCA,57處(73.1%)病理相同。見附表。

      圖2 術后1個月胃鏡復查Fig.2 Gastroscopy review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附表 食管病灶鉗夾活檢與黏膜切除病理結果比較 例Attached table Comparison of pathological results between esophageal biopsy and mucosal resection n

      3 討論

      內鏡下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及食管早癌,因其創(chuàng)傷小以及能夠保持器官結構的完整性,近年來臨床應用廣泛。常用的技術方法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但EMR存在切除不完全和出血風險大等諸多問題[4]。而ESD技術難度較大,風險高。KHASHAB和SOEHENDRA等[5-6]首先用EMR結合套扎技術切除胃、食管單處病變,即利用內鏡下吸引后,橡皮圈套扎病變下方,再行內鏡下切除。此后,國內外學者進行了一系列探索,NARITAKA等[7]對12個食管早期鱗癌中的15個癌灶采用EMBM術治療,研究得出,EMBM是治療直徑等于或小于2.5 cm食管IMCA簡便有效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趙立群等[8]用內鏡套扎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賁門早期淺表癌亦獲得較好的療效。

      出血、穿孔和術后食管狹窄是內鏡下治療的常見并發(fā)癥。研究顯示,ESD治療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術中及術后出血發(fā)生率41.2%,穿孔發(fā)生率0.0%~6.0%[9]。而有研究指出,對食管癌前病變和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MBM,術中及術后出血發(fā)生率極低,均未見穿孔,且EMBM導致的并發(fā)癥通常可保守治愈[10-11]。本研究有3例患者有較粗血管出血,出血率4.0%,用熱活檢鉗成功止血,無1例遲發(fā)性出血及穿孔,可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ESD。LEWIS等[12]報道,食管切除范圍大于食管周徑50.0%者與小于食管周徑50.0%者的食管狹窄發(fā)生率分別為66.7%和27.2%,并經多因素分析顯示,切除范圍大于食管周徑50.0%與術后食管狹窄密切相關。本研究中病變范圍大于1/2食管周徑的患者EMBM術后狹窄發(fā)生率高于病變范圍小于1/2食管周徑的患者,3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重度狹窄,但均經球囊擴張緩解。因此,只要嚴格掌握手術指征,EMBM術在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及食管早癌的應用中是安全的。

      完全切除是內鏡下治療成功的關鍵,食管早癌ESD的整塊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別為90.0%~100.0%和87.9%~97.4%[4]。有學者指出EMBM對較大病灶分幾部分切除,分片切除的組織標本體外拼接困難,無法對切緣進行準確的組織學判斷,容易導致病變局部殘留或復發(fā)[13]。黃濤等[2]對60例早期食管癌和上皮內瘤變患者進行EMBM,病灶均獲得完整切除,術后未見復發(fā)。李峰等[14]比較ESD與EMBM治療早期食管癌的效果,兩組完整切除率、穿孔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MBM組出血率明顯低于ESD組(P<0.05),EMBM組手術時間更短,治療費用更低。分析其原因,一方面EMBM在操作前均經盧戈氏液染色清晰顯示病變范圍,在病變邊緣5~8 mm處電凝標記,并在標記外吸引、套扎、切除,為避免遺漏病變,透明帽吸引黏膜的范圍必須有少許重疊,釋放橡皮圈,使橡皮圈位于前一次切除邊緣,以保證病灶切除的連續(xù)性。切除術后再次行盧戈氏液染色確認標記范圍內病變無殘留。本組研究75例患者78處癌灶邊緣距斷端均大于2 mm,術后病理證實所有病灶切緣無癌細胞殘留。因此,運用色素內鏡清晰顯示病變范圍是保證完全切除的前提,規(guī)范化、無縫隙切除是完全切除的關鍵。另一方面術后隨訪非常重要,術后規(guī)律復查胃鏡,采用NBI及染色內鏡對術后觀察,必要時活檢,及時發(fā)現(xiàn)遺漏及復發(fā)。本組有2例于術后半年、4例于術后1年發(fā)現(xiàn)HGIN行二次治療,其余患者均未見復發(fā)及殘留。另本組18處病灶術前鉗夾活檢病理存在低估的情況,其中9處早期癌均被判斷為HGIN,這可能與術前活檢取材局限、不能充分反應病變程度有關,從而影響病理醫(yī)師判斷??梢奅MBM對于食管病變,既是治療手段也是檢查手段,有助于提高食管早癌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EMBM作為一種新型內鏡下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及食管早癌操作簡單、用時短、患者術后恢復快,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及規(guī)范化操作的前提下療效顯著,是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食管癌前病變及食管早癌的有效手段,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尚需大樣本量、多中心臨床研究進一步確定其臨床價值。

      猜你喜歡
      周徑胃鏡食管癌
      止血帶個性化壓力值在下肢手術中的探討
      初次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膝關節(jié)容積率與術后早期膝關節(jié)活動度的關系研究
      桃紅四物湯在預防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價值
      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
      解開胃鏡報告上的糾結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胃鏡下組織膠注射治療肝硬化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療效評價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進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食管癌術后遠期大出血介入治療1例
      VEGF、COX-2 在食管癌中的研究進展
      佛教| 水城县| 定日县| 囊谦县| 潮州市| 墨玉县| 宜宾市| 灵石县| 凤庆县| 宿松县| 永顺县| 墨竹工卡县| 仁寿县| 胶南市| 兖州市| 墨竹工卡县| 渝中区| 清原| 柳州市| 陇南市| 云安县| 五寨县| 武清区| 独山县| 武宁县| 通州市| 泽普县| 河津市| 普定县| 嘉义县| 株洲市| 登封市| 灯塔市| 曲松县| 东源县| 嘉善县| 马龙县| 东宁县| 名山县| 高台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