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簡單便捷的思維工具,被廣泛運用到各個教育領域。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fā),詳細介紹了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并且對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思維導圖(mindmapping)是由英國著名學者Tony Buzan于60年代發(fā)明的一種簡單便捷的思維工具。根據(jù)Tony Buzan的觀點,每一種進入大腦的信息,都可以形成一個中心。以此為中心可以形成成千上萬條分支,每一個分支既與中心主題相連接,又可以形成新的中心主題,發(fā)散出成千上萬條新的分支。 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可以運用到各種學科的學習中,并可以改善在學習過程中人類的行為表現(xiàn)。
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不斷追趕教學進度,學生在臺下埋頭記筆記,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完全忽視了歷史學科思辨的學科特點。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使高中歷史教學陷入一種尷尬的無限輪回:課堂缺乏探究的氛圍,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成績低,教師就會進一步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講、背、記。本文以開發(fā)學生思維能力為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出發(fā),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推廣和使用思維導圖,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首先,要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思維導圖的基本特征和繪制方法。其次,在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后,鼓勵學生使用思維導圖,
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空白筆記本和多色水彩筆。然后花2~3個課時教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第一步,確定中心主題,所有的思維導圖都將圍繞這個主題延伸。學生充分聯(lián)想,形成一級又一級的分支。記錄下瞬間閃現(xiàn)的靈感,保留適當空白,以便隨時增加內容;整理各級分支內容,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并且要善于用連線、顏色、圖形表示;與同學所繪的思維導圖進行交流探索與完善。
思維導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課前預習的運用
在上課的前一天,要求學生通覽課文,并將重要的信息進行標注。在閱讀課本的基礎上,確定主題。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學生就將這一章標題作為主題。接著學生開始尋找關鍵詞,通過對單元標題的分解,可以將時間、內涵、演變、意義和影響五個關鍵詞作為一級分支;以此為基礎,找出二級分支、三級分支,并對這些分支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形成思維導圖的基本輪廓;最后一步,將思維導圖的基本輪廓畫出來。從主題到一級、二級分支,采用由粗到細、不同顏色的線條。在畫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發(fā)揮,通過課前預習,學生提前接觸課本知識,鞏固自己的知識,從一些練習題中獲取新的知識拓寬視野、拓展思路。
課堂展示、交流
在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預習中存在的疑惑。教師首先繪制本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并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進行講解。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講解對自己的預習內容進行完善和補充,即在自己的思維導圖上查漏補缺。在這個過程中,切忌照搬照抄教師的思維導圖。西諺有云:“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彼季S導圖的個體差異就表現(xiàn)在這里。教師的思維導圖更多地服務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惑,而學生的思維導圖則表現(xiàn)的是自己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學生應該手繪出體現(xiàn)個人特色的思維導圖,幫助自我學習。
對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思維導圖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和邏輯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熟練繪制思維導圖的同學在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上有明顯的進步,歷史成績也有顯著提高。在看到進步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思維導圖的運用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第一,一些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更注重思維導圖的美觀,而忽視了知識的學習,從而顧此失彼。
第二,思維導圖的繪制要求學生從整體掌握知識,清晰把握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這就導致歷史成績好的一些同學對思維導圖的繪制駕輕就熟;而對知識掌握不牢固、不熟練的同學,思維導圖的繪制和使用都成了難題。
思維導圖的繪制是一個知識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從陌生到熟練還需要不斷地練習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工具對歷史學習的促進作用,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需要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