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今年4月份,新疆國畫院舉辦的“一帶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紙美術作品展”上,名譽院長龔建新結合展出作品和自己多年來在桑皮紙上創(chuàng)作中國畫的感受,向參觀者點評如何在創(chuàng)作中巧妙利用桑皮紙?zhí)匦裕绾蝿?chuàng)新桑皮紙制作形式,如何挖掘利用、推廣宣傳好新疆特色的桑皮紙。2014年,新疆國畫院首次舉辦“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美術作品全國巡展”時,龔建新用桑皮紙創(chuàng)作了一幅《西域風情》中國畫作品參展,筆墨韻味加上精美構圖,成為畫展一大亮點。龔建新說,新疆國畫院通過多年的展覽,匯聚和收藏了國內外知名畫家創(chuàng)作的數百幅桑皮紙國畫作品,并通過陳列、展覽、交流、研討、出版等形式,研究和探索桑皮紙與中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畫多畫種融合創(chuàng)新路子,不只是為新疆國畫院收藏了一批有價值的作品,重要的是為新疆收藏了一批有深厚文化意義的作品,為桑皮紙上作畫收集了寶貴的教材和范本。這位生長在新疆的畫家對故鄉(xiāng)飽含深情。
藝術夢想終成真
龔建新自幼對人物畫懷有崇高的夢想,年輕時試圖以嶄新的造型技巧創(chuàng)造出一種形式新穎、形象特征鮮明的現(xiàn)代人物畫風。而這必須吸收西方的解剖學等知識,將西畫的客觀寫實性與中國畫的主觀寫意性結合起來,他對此進行了一番學習。龔建新在烏魯木齊市文化館工作時,就經常參照葉淺予的《怎樣畫速寫》畫了大量的速寫、素描。后來,對葉淺予的舞蹈人物畫又深入學習,深得其富有藝術魅力的水墨舞蹈人物的線條造型之三味。
1956年,從小筆耕不輟的龔建新終于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圓了自己的藝術夢想。在那里,他得到了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李苦禪、劉凌滄等國畫老前輩的悉心教誨,并飽覽故宮博物館中的大量藏畫。那段時間,他對山西永樂宮、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勒蘇千佛洞的壁畫進行了廣泛的臨摹學習與研究,汲取了作品中精煉、挺勁的用線技巧,為其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水墨人物畫提供了養(yǎng)分。同時,他對世界許多的著名畫家進行研究,尤其是對著名油畫家尼古拉·菲遜進行過深入研究,探索西畫科學方法與中國畫主觀寫意性的切合點。尼古拉·菲遜注重結構和線面結合的藝術語言,正好與中國畫以線為主的藝術特色相近,這使龔建新從中受到很大啟發(fā),從而為他后來開創(chuàng)自成一家的水墨人物畫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故鄉(xiāng)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
1961年,美院畢業(yè)后,龔建新毅然放棄了北京許多名校誘人的位置和豐厚的待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新疆,一邊教書育人,為新疆培養(yǎng)繪畫藝術人才;一邊寫生創(chuàng)作,尋找探索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龔建主要以創(chuàng)作少數民族人物肖像為主。
在新疆的數十年中,少數民族的生活成為他主要的創(chuàng)作源泉,他熟悉各民族特征,擅長速寫,足跡遍及天山南北,豐富的人物形象極大地激發(fā)著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使他不停地貼近人物形象去挖掘、去探尋。形象俊美、特征鮮明的新疆各少數民族,一直是他認定的、實現(xiàn)心中夢想和抱負的無與倫比的“模特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艱苦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藝術探索,龔建新終于有了豐碩的收獲,其水墨人物肖像作品不但響譽全國,而且名揚海外,成為中國人物畫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劉大為評價他“筆下的水墨人物肖像形完神足、筆精墨妙,體現(xiàn)了中西繪畫結合的魅力,是中國水墨人物肖像畫第一人?!?/p>
在龔建新的畫作中,塔吉克族人物和舞蹈有很多,他們絕大部分居住在帕米爾高原上,那里也是龔建新去過次數比較多的地方。因為高原的強紫外線照射,塔吉克人皮膚黑,表現(xiàn)黑皮膚是個難點,龔建新通過細心的揣摩和實驗,攻克了這個難題。
觀看龔建的人物畫可以發(fā)現(xiàn),他并不抓取瞬間的表情,而是表現(xiàn)人物的穩(wěn)態(tài),在靜中探尋人物的氣質和靈魂,在結構里生發(fā)出筆墨與造型之美。他的繪畫特點是以線描為骨法,線條細勁,融西畫形體意識于內,注重結構敷色的筆意,有近于嚴酷的真實感,是地地道道新疆人的寫照。他十分注重傳統(tǒng),尤其注重對中國畫中的線的研究,并一直考慮著如何將中國畫高超的用線技巧與西畫嚴謹的造型手法相互融合起來,切實提高中國畫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一種嶄新的現(xiàn)代中國人物畫的造型技巧。
畫家葉淺予曾經這樣評價他:“龔建新在新疆土生土長,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聯(lián),他熟悉他們,熱愛他們,因而對于他們的音容笑貌和個性氣質格外得心應手,落筆十分準確,猶如高明獵手,箭箭中的。從他的幾十幅速寫中,可以看出肖像畫的根基所在,這個根基就是對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能力?!?/p>
藝術不分國界
人物畫之外,龔建新也醉心于多元藝術風格的探索。龔建新經常深入生活,在不斷的寫生實踐中練得了一手好技術,形成了自己的造型風格,觀察敏銳,取舍果斷;筆墨踏實,體面精到;準確中見生動,簡練中見豐滿。上世紀50年代起龔建新開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其中《靜靜的卡甫河》獲1963年全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三等獎;《萬里送馬》獲得1981年全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二等獎。80年代涉足壁畫創(chuàng)作,在新疆境內設計制作各種材料大型壁畫十八幅,其中《瑤池會》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牌獎。
1980年,時年42歲的龔建新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組派的中國畫家赴非洲訪問,并在加蓬、圣多美爾、剛果舉辦畫展。這成為了龔建新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又一個關鍵節(jié)點。因為正是這一次非洲大陸之行,極大地豐富了龔建新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
翌年,龔建新在烏魯木齊舉辦了非洲行畫展,比如《扎伊爾女醫(yī)生》《圣多美爾青年》《剛果青年》等人物肖像和《果販》《吃冰棒的男孩》《圣多美爾建筑工人》等人物速寫中,非洲人民獨特的面貌特征一改龔建新之前作品中的固有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了非洲之行的積極影響。然而,較之創(chuàng)作題材上的拓展,非洲土著藝術傳統(tǒng)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以及夸張的造型表現(xiàn)給予龔建新的啟發(fā)意義則顯然更為長遠與重要,而一種新的造型模式在《叢林鼓聲》中已經濫觴。
今年剛剛邁入杖朝之年的龔建新依然筆耕不輟,始終保持著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漲熱情,他是新疆人民心中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物畫的一面旗幟,讓我們祝福他健康快樂,祝愿他創(chuàng)作更多更優(yōu)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