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1927年,河南督軍馮玉祥一次坐黃包車外出辦事時,半路上突然下起雨來。雨越下越大,車夫被橫飛的雨水打得睜不開眼睛,只好瞇著眼睛咬緊牙關,晃動著肩膀,用整個身體壓在腿上使車子緩慢前行。馮玉祥看到車夫這么吃力地拉車,自己卻像老爺一樣坐在車上享受,心里很不是滋味,認為這是對車夫的剝削?;厝ブ?,他便擬了一則禁令:包括自己在內(nèi),所有軍官及家屬外出一律不準坐黃包車。
按說有了這則禁令,黃包車車夫們的工作壓力會小很多,車夫們應該高興才是??墒菐滋旌螅旕T玉祥和副官外出巡視時卻看到路邊的車夫個個愁眉苦臉。
第二天,他身著便裝和車夫閑聊起來,當他有意提起那則禁令時,車夫竟然氣不打一處來:“別提禁令,就因為那則簡單粗暴的禁令讓我們沒活干!一家老小的生活都沒了著落……”馮玉祥大吃一驚,意識到自己好心辦了錯事,于是馬上趕回辦公室“糾錯”:取消禁令,并制定了一些真正有利于車夫的規(guī)定。
可見,馮玉祥下禁令的初衷雖好,但更重要的是合理,只有真正能讓人受益的好政策,才能算有成效。果然,禁令取消后,車夫的生意好起來,紛紛稱贊馮玉祥是體恤百姓的好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