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端祺
不管是風華正茂的有為青年,還是飽經(jīng)風霜的耄耋老者,都不敢說自己真正懂得了死亡。
所以,人類對死亡本質(zhì)的思考與探索從未停止;所以,死亡才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這門課厚重的教科書還沒人能把它讀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話題——人應該什么時候進入這個課堂,什么時候開始閱讀這本教科書。
有些殯儀館規(guī)定,12歲以下兒童不宜參加告別儀式,哪怕逝者是他至親至愛的父母。理由是“保護兒童,避免他們受到不良刺激,留下心理陰影”。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使孩子們對死亡莫名恐懼。
研究表明,兒童面對死亡所受到的心理沖擊遠遠大于成人的想象,成人對死亡出于“好意”的刻意回避可能給兒童留下?lián)]之不去的巨大陰影。兒童對死亡恐懼的程度往往跟逝者與孩子的親密程度成正比:孩子與逝者越親密,對逝者越思念,恐懼越嚴重?!霸?jīng)那么疼愛我的親人,怎么一旦死亡就變得那么可怕,可怕到大人們都不準我去看一眼?”許多童年有過此遭遇的人成年后回憶說,這種心理陰影持續(xù)時間相當長,甚至直接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感謝解放軍總醫(yī)院南樓腫瘤科的同道們,他們不僅對逝者親屬做了充滿人文情懷、體現(xiàn)醫(yī)學溫暖的安排;更對逝者7歲的女兒進行了一次不失時機的死亡教育實踐。有的醫(yī)生同行對此可能不以為然,但我堅持認為:這確實是醫(yī)學本質(zhì)的要求,是醫(yī)生、護士以及一切醫(yī)務人員的應盡之責、分內(nèi)之事,體現(xiàn)了醫(yī)生職業(yè)的崇高。
我相信,通過醫(yī)生叔叔阿姨精心安排的告別,這個不幸喪母的女孩對死去的媽媽的印象絕不是冰冷僵硬的,更不是疏離恐懼的。她對死亡的認知將比同齡的孩子們更為正面具體,更為刻骨銘心。這次告別可能是她人生的特殊催化劑,她可能將由此得到一次升華。
和母親的告別無疑是痛苦的,然而這種告別又是溫馨的,必將成為她永久珍藏的寶貴記憶。正是由于這次告別,使她雖然失去了母親的懷抱,但她并不孤獨,她知道更多溫暖的擁抱正在等待她。首先擁抱她的,是與她母親熟絡、有過生死相托之誼的醫(yī)生護士。更為重要的是,她必將珍惜今后與父親相依為命的日子,珍惜與學校老師同學的朝夕相處,珍惜親友們對她的呵護關照。長大后,她還將會有與自己無話不談的“閨蜜”,她將與她們談起這次難忘的告別,分享與母親告別帶給她的激勵……
總之,失去媽媽的孩子,如果有幸得到正確的死亡教育,一定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下定決心成為對媽媽有承諾的、懂事的好孩子。她將比較自然地接受命運所給予的一切,更加敬畏死亡,更加敬畏生命;懂得死亡的無情,也更懂得生命的可貴。
或許,一次告別,哪怕是與親愛的媽媽告別,對一個懵懵懂懂的7歲孩子還不至于發(fā)揮如上所述的如此深刻的教育功能。但是,這無疑是對兒童死亡教育的一個良好開端,因為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相伴相隨,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基本教育,第一步走出的方向正確與否至關重要。
死亡教育就是珍視生命的教育,而保護孩子也包括確保孩子們對死亡有正確認知。不要再用閻王陰魂之類的鬼話嚇唬不聽話的孩子了,也不要再帶孩子去看那些“十八層地獄”下油鍋、上刀山、抽筋剝皮之類的粗俗展覽和影視作品了,更不要在孩子問到生死問題時支吾搪塞,這樣陡然喪失了死亡教育的最佳時機。大人應該用自己對死亡的正確認知使孩子們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結果,是遲早要到來的事,人死不能復生。應該敬畏死亡,不能輕言死亡。不能把“我殺了你”“你快去死”當成口頭語,開玩笑也不允許;更不能隨便用死亡去詛咒別人,尤其不能輕易地傷害甚至結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珍視生命的教育,就是熱愛生命、珍惜光陰的教育,這是死亡教育的真諦。其要義在于,讓孩子知道生命的寶貴和生活的美好,體味生命的緊迫感和活在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熱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熱愛他人的生命,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尊重他人的生命,讓自己也讓他人有一個美好的無悔人生。
因此,“死亡教育從孩童時代開始”應該成為我們的共識。這是醫(yī)務人員獨有的優(yōu)勢和天職,更是醫(yī)院人文建設和醫(yī)生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
行文至此,依稀記起十多年前,我應一位已經(jīng)上初中的孩子要求,在他們母子合影背面寫下了幾句話,他的母親因癌癥去世了。現(xiàn)將這幾句話送給失去至親,特別是失去母親的孩子們。
媽媽永遠和你相伴——
陽光普照下你高舉獎杯時,
那手腕脈搏的有力躍動,
是媽媽對你的輕輕撫摸;
萬籟俱寂中的不眠之夜,
那清晰鏗鏘的心跳聲,
是媽媽對你的悄悄叮嚀。
……
(來源:醫(yī)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