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福建寧德下屬的一個小縣城。因為灘涂被人們所知,但除了灘涂,人們對它一無所知。在這個小城里,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寶藏。
沙江鎮(zhèn)古縣村,古縣村背倚葛洪山,是我國著名煉丹術家,著名醫(yī)學家葛洪大師的煉丹圣地。該村在東漢三國時期設立溫麻船屯,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由溫麻船屯設立溫麻縣,隨開皇9年溫麻縣廢為閩縣地,唐武德六年復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為長溪,縣址設立在霞浦松城。村內遺址1730多年的古縣城和大部分的古城墻。溫麻古縣是閩東地區(qū)最早設立的縣治遺址,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溫麻古縣及周邊有許多名勝古跡及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在此,尋寶的人不少,事實上也找到挺多寶物。
1990年6月,在該村發(fā)現南朝古墓葬1處,出土古代茶具等文物12件。又在村西北坡發(fā)現露土古墓十幾座,經省文博處發(fā)掘隊發(fā)掘清理,共清理露土古墓8座,發(fā)掘6座,定為西晉、南朝、唐代的墓葬。其中3座為“刀”字形,其余為“凸”字形,出土盤口壺等隨葬品幾十件。
水門鄉(xiāng)七佛城,福建第一古城:霞浦“七佛城”。位于霞浦縣水門鄉(xiāng)玉山村漁家洞西面的玉山峰頂。專家認為,“七佛城”最遲建于北宋,比此前公認的全省最古老的浦城趙家城堡早200多年。據說,唐代霞邑有7個靠宗族“香燈”讀書的秀才,赴考名落孫山,覺得辜負了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和族人栽培之誼,便毅然出家,在玉山頂建寺修城。明萬歷《福寧州志》(輿地志)載:唐時有僧七人修煉于此,同日飛升,上土城曰“七佛城”。這便是七佛城的由來。近年來,省文物管理專家通過實地勘查,并據從僧舍地下發(fā)掘的8件唐五代生活用品,一致認為七佛城最遲建于北宋,比此前公認的全省最古老的浦城趙家城堡早200多年。
霞浦黃瓜山遺址,位于霞浦縣南部海岸邊一座相對孤立的山丘之上(海拔50米),隸屬沙江小馬村。黃瓜山文化遺址的年代大約距今3000~4000年,為一處青銅器時代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在黃瓜山的東坡、西坡、東北坡各有一個小山凹,原始人群——貝丘人留下的文化遺存,就分布在這三個坡的凹面上,由于雨水長期沖蝕和人為的開墾破壞,眾多文化遺物被拋露在地表上。
其中東坡的文化遺址范圍最大,遺存物最豐富,東北坡次之。在開墾成梯園的斷崖上還暴露出部分文化堆積層,距地表1至1.5米的紅褐色土層中,有大量蛤、蠣、螺等貝殼,堆積10至120厘米不等;貝殼堆積層之下的土層內雜有大量磨制的石器、陶片、獸骨等文化遺物,保存較好的是在頂層東北部,所采集到陶片、石器、獸骨和貝殼標本經考古專家鑒定,這些遺物“相當于中原夏、商、周時期的福建東北部地方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