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麗 盧德生
摘 ? 要
作為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部分,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是深化學校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以政策文本為劃分依據(jù),可以將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歷程總結為4個階段:1985-1999年的孕育、1999-2002年的嬗變、2002-2014年的持續(xù)探索以及2014年至今的深入推進。以史為鑒,對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歷史回眸,有利于在今天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讓教育評價回歸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
中小學生 ?綜合素質評價 ?政策走向 ?階段特征
教育評價改革是國家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教育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是我國考試與評價制度完善的必經之路?!皻v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對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歷史回顧,既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推動教育公平、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政策文件為劃分依據(jù),對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出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脈絡,為教育評價機制完善提供借鑒,力求提高我國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一、1985-1999年: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孕育
1.政策演進
(1)“素質”成為重要的教育概念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后,人才對國家發(fā)展的作用得到了重視。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對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并提出了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對于民族素質的提高也很有意義。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條也提出,義務教育要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奠定基礎,再次強調了“民族素質”,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凸顯了素質教育全體性的重要特點。
(2)從傳統(tǒng)教育轉向素質教育
中共十四大提出“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在此背景下,我國在1993年制定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要求中小學教育努力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轉軌。199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fā)布,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其中的第九點就提到了“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這是“素質教育”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xiàn),表明素質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官方認可,我國傳統(tǒng)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型。
(3)素質教育開始逐步推進
1997年《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進素質教育”。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整體推進素質教育”。1999年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更是將素質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積極”到“整體”再到“全面”,顯示出我國素質教育實踐探索過程的循序漸進。1999年的政策還指出高考改革要“突出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直接推動了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起步,我國綜合素質評價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
2.階段特征
1985-1999年是我國從重視民族的素質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轉變的過渡時期。具體來看,這一階段有以下的特征。
(1)“素質教育”的相關認識存在爭議
1985年后,素質教育的研究逐漸增多,“素質教育”這一提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提法是不科學、不恰當?shù)?,是“對全面發(fā)展教育的解釋和重復”[1]。對于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關系的認識也有分歧:有學者提出要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也有學者認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并不沖突。
(2)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探索逐漸開展
從中國知網上查詢有關“素質教育”的文獻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階段理論研究數(shù)量逐年增加,而在1999年,相關文獻數(shù)量已經達到了7542篇。在實踐方面,這一階段已經開展了不少素質教育的實驗,如昆明市春城小學、廣州市中星小學、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等等。
(3)中小學綜合素質教育評價呼之欲出
在這一階段,很多學者對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了探索。姜英杰、沈麗艷等人分別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進行了調查,并于1999年寫成3篇調查報告發(fā)表在《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雜志上。盡管這一階段有關中小學綜合素質教育評價的研究和探索數(shù)量有限,但是也為之后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二、1999-2002年: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嬗變
1.政策演進
(1)教育發(fā)展要求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
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頒布提升了人們對綜合素質評價問題的關注度和敏感度,引發(fā)了此后關于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探討。2001年5月,《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發(fā)布,進一步提出“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這一政策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性措施,對我國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
課程是基礎教育的核心,2001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改的正式啟動。這一次的課程改革涉及到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評價體系的建立等多個方面,文件還特別提出“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整體發(fā)展觀和教育價值觀,對推進素質教育、改進學生評價體系有深刻的影響。
(3)“綜合素質”成為新時期學生發(fā)展評價的重要取向
教育評價是檢查學校教育效果以及學生發(fā)展情況的主要手段。2002年,《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將學生發(fā)展的評價目標分為基礎性發(fā)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解決了綜合素質評價要“評什么”的關鍵問題。此外,這次改革還分別提到了中小學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的改革、普通高中會考制度的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以及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2.階段特征
1999-2002年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動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時期。具體來看,這一階段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以下的特征。
(1)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落實更加具體
這一階段出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落實得更加具體,有學者試圖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一些具體活動相結合,如通過美育、勞動教育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此外,還有學者提出利用校園電視以及寫作序化教學等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更加突出
這一階段中,有很多學校更加關注綜合素質評價,并以此來對自己的學校進行評價,如2001年廣東省番禺區(qū)就組織教師學習《番禺區(qū)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個體評價實施辦法》以及《番禺區(qū)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積極開展中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2]。
(3)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更加明確
隨著全國范圍內基礎教育改革的風潮,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更加深入。在2002年的政策中就提出“評價標準應該用清楚、簡明的目標術語表述”,并明確提出了基礎性發(fā)展目標的六個方面。這一政策的頒布,也引發(fā)了社會對于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的廣泛討論。
三、2002-2014年: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持續(xù)探索
1.政策演進
(1)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重要的政策要求
2002年的政策提出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六方面內容。2003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出臺,提出要將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以及他們的成長記錄結合起來,實行“綜合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秶一A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2004年初中畢業(yè)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又提出“對初中畢業(yè)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這是國家首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初步規(guī)定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和結果呈現(xiàn)方式,對我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實施產生了深遠影響。
(2)力求基礎教育階段與高中教育階段的銜接
2007年,《關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并完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2008年1月,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完善對普通高中學生的綜合評價制度,并將此納入高校招生選拔評價體系。同年4月,《關于深入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見》提出將初中的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普通高中招生,選拔評價體系促使我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不同階段的銜接增強。
(3)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穩(wěn)步持續(xù)開展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強調了義務教育階段綜合素質評價同高中教育的銜接。2012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積極探索高考、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多位一體的人才選拔綜合評價體系”。2013年,《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也提出綜合考查學生的發(fā)展情況。這些文件對我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持續(xù)推進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
2.階段特征
這一階段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政策中正式提出并逐漸落實的主要時期。具體來看,這一階段具有以下特征。
(1)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逐步“落地”
自教育部2002年提出基礎性發(fā)展目標的幾個方面后,我國各地均以此為藍本,制定出地方性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如,天津市就將發(fā)展目標中的“道德素養(yǎng)”細化成7個要素、20項關鍵表現(xiàn)。北京市也在已有目標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二級、三級指標,并且還開發(fā)出系列的評價工具,增強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可操作性。
(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保障性增強
這一時期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落實綜合素質評價的政策文件,并提出建立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來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保障性。例如,有的省份建立了嚴格的獎懲機制,對學生檔案材料管理等實行學校領導和教師問責制;還有的省份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及時予以公示,并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3]。
(3)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用驅動的實效性凸顯
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考生選拔評價體系,是這一時期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特征。這樣能夠引起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視,避免評價的效能流于形式和存于表面的問題。這一時期學校在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使用上表現(xiàn)與招生選拔錄取明顯掛鉤[4]。
四、2014年至今: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深入推進
1.政策演進
(1)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聚焦點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建立規(guī)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在改革招生錄取機制上,“探索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高考必將從單一考試走向分類考試、多元測評,有利于打破過去唯分數(shù)論和“一考定終生”的現(xiàn)象,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
2014年12月,《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首次提出了綜合素質評價的概念,并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分5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解釋,這標志著實施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為我國一項基本的教育政策。有學者指出,之前的文件更多地關注綜合素質評價本身,沒有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的常態(tài)化實施[5]。而這一政策明確提出了綜合素質評價必須堅持“常態(tài)化實施”,這是教育政策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域的重要突破點。
(3)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逐步完善
2016年,《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诽岢觯?020年后初步形成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考試招生錄取模式以及管理機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就必須努力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2016年后,盡管我國并沒有再頒布有關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全國性文件,但是各地都按照“兩依據(jù)一參考”的要求,不斷在具體工作中落實綜合素質評價。縱觀綜合素質評價的歷程,我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國家政策文件上逐漸顯現(xiàn)出穩(wěn)中求進的趨勢。
2.階段特征
深入推進階段是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逐漸完善和豐富的關鍵時期。具體來看,這一階段具有以下特征。
(1)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隨著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持續(xù)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增強,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在內容上體現(xiàn)評價的全面性;在過程上體現(xiàn)評價的全程性;在取向上,體現(xiàn)出評價的差異性。總體來看,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全程性和差異性,是保證綜合素質評價科學發(fā)展的關鍵點[6]。
(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更加強調育人功能。實際上,綜合素質評價的主基調不在于其選拔功能,其根本目的更在于培育人才。2014年,在國務院發(fā)布的政策中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強調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是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情況。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始強調其育人的功能,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3)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注重實施的常態(tài)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反映在日常性教育活動和關鍵事件中進行,因而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常態(tài)化實施是最佳的途徑[7]。2014年的政策就明確提出“堅持常態(tài)化實施”。同時,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的常態(tài)化,并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常態(tài)化實施提出了很多的建議。
教育政策對教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具有導向、激勵、調節(jié)等的作用。縱觀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這三十余年的發(fā)展可分為4個階段:1985-1999年的孕育是我國從重視民族的素質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轉變的過渡時期;2002-2014年的持續(xù)探索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動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時期;1999-2002年的嬗變是我國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在政策中正式提出并逐漸落實的主要時期;2014年至今的深入推進則是我國中小學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逐漸完善和豐富的關鍵時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對我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情況進行一些思考:其一,在理論研究層面,應深化綜合素質評價相關理論。從現(xiàn)有研究情況來看,目前對于綜合素質評價現(xiàn)狀(問題、對策分析)以及結果應用(納入中考、高考)的研究比較多,而對于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的確定、理論的分析還比較少。在新的階段,理論研究還應再加強評價技術和工具的開發(fā)、高考招生與綜合素質評價結合的思考、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及其合理賦值的探究等。其二,在具體實踐層面,應創(chuàng)新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略。學校是落實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場所,其具體職責主要包括確保學生提供材料的真實性、指導學生遴選材料以及對綜合素質材料進行診斷后的后續(xù)改進[8]。在今后的實踐中,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還可以建立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平臺、完善綜合素質評價保障體制,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效性。
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是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必然結果?;仡櫸覈行W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教育評價機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趨于豐富。盡管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這一摸索前進的改革歷程也是我國教育發(fā)展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xiàn)出我國教育公平化、科學化的歷史脈絡。
參考文獻
[1] 李帥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fā)展教育——對當前關于素質教育問題討論的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2).
[2] 馮潤勝,黃煒添.開展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個體評價[J].教育導刊,2002(19).
[3] 楊寶山.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0(08).
[4] 趙德成.初中畢業(yè)生綜合素質評價實踐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7(07).
[5] 肖磊,李本友.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歷程回眸與系統(tǒng)謀劃[J].教育研究,2018,39(04).
[6] 馬嘉賓,張珊珊.推行綜合素質評價的操作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02).
[7] 張紅霞.綜合素質評價“落地”中幾對關系的澄清與處理[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9).
[8] 劉麗群,劉桂君.誰來評價高中綜合素質?——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1).
【責任編輯 ? 王 ?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