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豐
自從我把書房搬到一個新小區(qū)后,吃飯就成了問題。每天中午,我都準時下樓,像讀書時奔向食堂一樣,去樓下的小館子吃飯。
可以選擇的館子不多。最初只有兩家店,一家是面館,名字叫“家里面”。這是很好的名字,給人的印象,仿佛就像在家吃飯一樣放心。這家面店是我吃飯的首選,以至于每次一進門,不用開口,店員都會幫我喊出“三兩牛肉面,一份蔬菜”。
雖然名字給人以家的溫馨,但是這家店卻不是夫妻店,而是幾個年輕人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他們跟外賣平臺合作,每天都有一些穿著制服的小哥前來取餐。有時已經(jīng)中午一兩點,仍然有小哥過來,“一兩雞雜面”。店員的態(tài)度仍然溫柔可親,不會為這么小的單子喪氣。
這家面館的左手邊,是一家“黃燜雞”。進去才發(fā)現(xiàn),它和市面上那種“黃燜雞米飯”連鎖店并不同,售賣的也不是快餐,而是自己做的一種雞肉。和那些連鎖店相比,這家“黃燜雞”在裝修上更有網(wǎng)紅店氣質(zhì),有一個閣樓,店員也是很文藝的女生。
女店員衣著時尚,看上去不像是做餐飲的。閣樓是非常失敗的設(shè)計,空間狹小,樓梯陡峭。主打菜品“黃燜雞”是含湯的燉品,對服務員來說,要把滾燙的雞湯端上閣樓,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所以,店員都鼓勵客人坐在樓下的位置,這也讓閣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這家店最根本的問題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這是一個新樓盤,雖然有一個寫字樓,但是白領(lǐng)并不多,來吃飯的大多是裝修工人。他們對文藝風或者小資情調(diào)無感,看中的其實是飯菜的分量和口味,這恰恰是“黃燜雞”的短板。我只去過店里一次,那個時間也就只有我一個客人。店里的音樂很動人,卻有一點詭異的氣氛,午餐時間,實在太過冷清了。
后來,在“家里面”的右手邊又開了一家“綿陽米粉”。這是一對中年夫妻開的店,他們完全沒有品牌意識,“綿陽米粉”只是一種地方特色餐飲,但是老板卻并不講究這些。“老板”是人們對小餐飲主理者的稱呼,但是在“黃燜雞”里,你不好意思喊這么俗的詞,你只能喊“美女”。真正地道的餐飲老板,是充滿煙火氣的,身上有油漬的,體形也要胖胖的,這幾項,正是“老板”的寫照。
米粉店只做米粉和面,根據(jù)臊子的不同又變化出十幾種口味。臊子早已做好,把面或者米粉煮好,添加即可。老板娘負責煮面,她老公則負責收碗擦桌子。店里沒有收銀員,一個二維碼就解決了問題。也沒有伙計,老板娘把面煮好,放在柜臺上,客人根據(jù)自己口味,往里添加輔料,包括蔥花、韭菜、香菜,老板娘會提醒,“還有酸菜,味道很好”。
夫妻兩人完全不懂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在外賣平臺注冊,二維碼也是孩子過來幫忙設(shè)計的。但是,這家店似乎更符合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每個客人都要站在柜臺邊,為自己美好的午餐畫上最后一筆。這種儀式,讓人感到親切和放松,你可以看清操作間的一切,也可以和老板娘聊上幾句。
老板夫婦不懂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更不懂共享的套路。他們的立店根本,是相信自己煮飯的手藝。這家店的生意是最火爆的,每次老板娘喊出“牛肉沒了,排骨也沒了,只有雞雜”的時候,你都能感受到她的自豪。手藝才是餐飲小店的靈魂,而客人的胃,也最不容易被概念所忽悠。
(劉振摘自《支點》2018年第10期 圖/蟈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