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wèi)東 周嫣然
(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時間是什么?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如果我想向那些問我的人解釋,我不知道!”[1]Ⅺ,14隨著17世紀動力學的發(fā)展,時間逐漸成為科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因素。在構建經濟學理論時,經濟學家也開始考慮在經濟分析中納入時間因素。
大多數情況下,經濟分析無法躲避時間。其一,經濟學中的原因通常需要經過時間才能產生經濟結果。譬如價格的波動對生產的影響,往往要進入下一期生產時才體現出來。其二,時間是部分應用經濟學子領域中的關鍵因素。分析中較常見的是采取利息、貼現率或折舊率來處理的方法,譬如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在時差利息理論中就認為,同一物品因現在與將來的時差而具有不同的價值,因而存在利息[2]。還有不少研究直接將時間作為經濟分析的主角,討論經濟中的時間分配問題[3-6]。其三,對某一經濟關系的研究,處于不同的時間情形下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譬如對“貨幣幻覺”注貨幣幻覺是指人們不是對貨幣的實際價值做出反應,而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比如短期物價提升,名義工資同比例上升,可能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實際工資事實上保持不變,反而認為工資上升,而在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供給增加的情況;但在長期情形中,勞動力市場供給情況一般認為是由實際工資來確定的。的討論,大多認為短期中確實存在這一現象,但在長期情形下,這一現象并不顯著,尤其是在經濟分析從靜態(tài)擴展到動態(tài)領域時,經濟關系的變化可能性特別大。因此,如何適當地處理經濟分析中的時間因素就成了經濟學家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也意味著經濟學需要去定義經濟領域中的時間。事實上,瓊·羅賓遜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獨具特色的探索和嘗試[7-9],應當在思想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羅賓遜一生涉獵的經濟研究領域相當廣泛,在其所有的研究中有一個主題非常突出,那便是她對當時主流經濟學理論的批判性反思[10-20]。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場曠日持久的“兩個劍橋”之爭[21-23]。羅賓遜后來總結道,這場爭論中大多都關注次要問題——資本的衡量,事實上,新古典綜合派的經濟理論中真正的問題是“混淆了想象的均衡位置的比較與經濟歷史的積累過程”[19]57。她認為,新古典綜合派經濟理論中的均衡分析方法是與時間脫節(jié)的。這種脫節(jié)一方面體現在,“我們可以假設拍攝一些處于靜態(tài)均衡的經濟的靜止照片;讓我們假設測量問題可以通過計算勞動時間的所有數值來解決,并且恰好可以依照人均可用資本的較大值對應于更高的同質消費品的人均凈產出,將經濟體排列成一系列。這正如薩繆爾森教授的‘替代生產函數’一樣。盡管作為一個思想實驗這未嘗不可,但通過投影儀翻動靜止照片來獲得累積過程的運動圖像是不可能的”[19]57。另一方面體現在當經濟處于均衡之中時,將來與過去沒有了區(qū)別,均衡以超時間的狀態(tài)存在。所以,羅賓遜認為以這樣的均衡概念為基礎來分析經濟變動是不可靠的。
羅賓遜關于經濟學的這些反思分散體現在她20世紀50年代作為英國劍橋學派主將與以保羅·薩繆爾森等為代表的美國劍橋學派的論爭性學術作品中,而集中的體現便是她晚年與自己的學生伊特維爾合著的《現代經濟學導論》[注]杰弗里·哈考特和普呂·科爾在詢問了約翰·伊特維爾有關合作寫作的情況后,認為此書雖然是由兩位作者完成,但并沒有很明顯的分工跡象。參見[英]杰弗里·哈考特、普呂·科爾《瓊·羅賓遜》,蘇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頁。[24-25]。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經濟學的初學者,但普遍認為它對初學者來說太難了[26-29]。作為羅賓遜試圖對抗新古典經濟學的重要綜合著作,《現代經濟學導論》是羅賓遜對以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為代表的經濟理論的回應,書中相對系統(tǒng)地呈現了羅賓遜所認可的經濟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具體應用。該書非常值得用來研究和探討羅賓遜的經濟思想,尤其是考察經濟理論中的時間處理問題[注]在總結羅賓遜留給后世的遺產時,杰弗里·哈考特和普呂·科爾提到了這種把經濟看作是在歷史時間發(fā)生的觀點尤其體現在《現代經濟學導論》中。參見[英]杰弗里·哈考特、普呂·科爾《瓊·羅賓遜》,蘇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頁。。
本文首先梳理了自亞當·斯密以后,從阿弗里德·馬歇爾到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中關于時間處理的思想資源,接著主要基于《現代經濟學導論》的文本來梳理羅賓遜經濟思想中時間的特殊性質與內涵,進而考察羅賓遜是如何在經濟分析中應用她的分析方法的。本文還初步就這種分析方法采取的經濟分析模式,特別是現代經濟分析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時間因素提出若干思考。
由于問題的關注點和分析技術的變化,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在其學術作品中對時間因素表現出不同的關注、理解與處理方式。其中,值得重點討論的,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是斯密、馬歇爾以及凱恩斯。而在此之后,影響最大、占據主流地位的自然是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經濟學家。
古典時代的經濟學家探討的主要是當時經濟制度下經濟積累的歷史過程以及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產品分配問題,并沒有特意、更沒有重點對經濟活動中的時間因素進行討論。不過,從經驗出發(fā),他們關注了經濟活動中時間因素的作用。
斯密在《國富論》中有很多涉及時間因素的論述。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時間是一種有限要素,斯密談到勞動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力的第二種情況是因為勞動分工“節(jié)約了從一種工作轉向另一種工作通常損失的時間”[30]18;第二,時間是經濟因素起作用的一個必要條件,斯密認為高工資可以吸引勞動者進入新的行業(yè),但“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他才能將其降低到普通的水平”[30]131;第三,對于特定的經濟分析須界定其所處的時間,斯密在分析銀價的變化時就先明確了所涉及的具體歷史時期及其相應的經濟情景,再進行分析。類似的情況在《國富論》中可以找到許多,不過,這些論述既不集中,也沒有統(tǒng)一的結構,只能說是一些有價值的散論。
“劍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是經濟學史上首個對時間問題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及其科學處理的困難有清醒認識的經濟學家。不僅如此,他也迎難而上,最大程度地在自己的理論體系中處理時間問題。
首先,馬歇爾認為“時間因素是經濟學上許多最大的困難的根源”[31]134。譬如,假定其他情況不變事實上在長時期內是無法做到的,隨時間而產生的新的干擾會影響被獨立出來的研究主體以及經濟結果的時滯。其次,馬歇爾在理論展開時談到“時間因素對供求有著巨大的重要性”[32]38。通過區(qū)分不同時間長度對經濟系統(tǒng)的影響,主要是生產與時間的關系,試圖處理經濟分析涉及時間的情境。他將時間區(qū)分為市場周期、短期、長期和長周期,分別代表了供給不變或完全沒有彈性、生產規(guī)模無法改變、生產規(guī)??梢愿淖儯约霸试S技術和人口發(fā)生變化的情形。在涉及時間因素的分析中,馬歇爾的劃分依據不是簡單地按照自然時間的長度,而是依據該經濟體中時間對廠商乃至整個行業(yè)供給條件的影響。
在《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一直試圖讓經濟學科學化,并力圖在科學的標準下考察時間因素對經濟分析的影響。我們可以在該書中多次發(fā)現他調和時間與科學化的經濟學分析的嘗試。只是這些嘗試大多作為一種特殊情況的預案,或者虛置為一種關于“常識”“正常狀態(tài)”的討論,而在事實上被隔離于正式的經濟分析外。直到晚年,馬歇爾仍對自己未能妥善處理經濟分析中的時間因素而耿耿于懷。此外,同時期的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開始在經濟分析中區(qū)分靜態(tài)和動態(tài),他在《財富的分配》中以海為例,逐步深入地討論了靜態(tài)與動態(tài)分析的區(qū)別及其必要性與重要性[33]。但其解決方案與馬歇爾較為相似,而且在他的實際理論分析中更多的是靜態(tài)分析。
隨后,作為馬歇爾最偉大的學生,凱恩斯在他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為了解決資本主義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周期性失業(yè)和經濟蕭條狀況,將理論的目光聚焦于短期總需求分析,而貨幣供求成為其考察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變量。凱恩斯指出,由于短期內總供給并不會發(fā)生大變動,供需分析中的關鍵就在于有效需求的變動。就業(yè)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經濟蕭條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這三個方面。消費傾向的改變受客觀和主觀兩大類因素的影響,客觀因素中涉及對時間折算的貼現率的改變,主觀因素中涉及的所有動機都“取決于現在的希望和過去的經驗”[34]114等。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部分取決于既存的事實,部分取決于將來的事件”[34]151。而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同樣與對經濟的預期有關。可見,這三個基本因素都與時間有關。因此,凱恩斯對時間有著清醒的自覺,并試圖在經濟分析中對其進行有效處理。但是,和馬歇爾一樣,凱恩斯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是為了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而寫的,對時間問題的基礎性分析并非重點,因此并沒有特意在其理論中突出地處理時間因素。
相對而言,20世紀以來發(fā)展起來的新古典綜合派對經濟分析中時間因素的處理則更偏標準化。依據是否在分析中納入時間因素,經濟分析模式主要可以分為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靜態(tài)分析一般不考慮時間因素,只研究某一靜止狀態(tài)下的情形;而動態(tài)分析則多是通過時間序列的方式將自然時間引入分析,考慮經濟的動態(tài)發(fā)展情況,較少涉及標的時間刻度的外延部分。在這里,經濟分析中對時間因素的處理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處理方式,表現得更加邏輯化、形式化和標準化。更多時候,主流經濟學家關心的問題是模型本身的邏輯自洽,而不是模型與現實的關系。
總之,自古典政治經濟學誕生以來,直到羅賓遜之前,不乏關注并不同程度地致力于處理時間問題的經濟學家,但時間并未成為經濟分析的關鍵問題,自然也沒有得到集中、專門和系統(tǒng)的研究。
作為馬歇爾的徒孫以及凱恩斯最青睞的弟子,瓊·羅賓遜這位承襲了“劍橋學派”正宗血脈的經濟學家,深刻認識到了經濟學分析中如何正確處理時間因素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在她看來,這是如日中天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的“阿基里斯之踵”。在晚年時期,她將學術思考和研究重點放到了經濟分析中的時間問題上,并對此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在這個領域,她所進行的探索雖然沒有產生她自己所希望達到的影響,但卻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價值,值得認真對待。
羅賓遜關于經濟時間的思考集中體現在其晚年的代表作《現代經濟學導論》中,她對該書在糾正主流經濟學的偏向、推動經濟學走上正確道路方面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該書第二部分開始討論經濟分析時,羅賓遜就首先強調了經濟學是“由這門學科所特有的分析方法予以發(fā)揮和闡明的”[25]81,因此,到底采用什么方法來簡化進而構建模型非常重要。羅賓遜特別指出,應把“經濟生活看作是通過時間進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未來不是未卜先知”[25]85,進而要構建的是處于流動的時間進程中、從最簡單開始逐漸變復雜的經濟分析模型。
羅賓遜將經濟分析中對時間的處理方式區(qū)分為歷史時間和邏輯時間兩類?!斑壿嫊r間可以在黑板上從左到右一直追尋下去,而歷史時間則從黑板后面黑暗的過去中走出,走向前面沒人知道的未來。”[35]286邏輯時間是模型中抽象為參數的無差異的時間度量;而歷史時間涉及不可改變的過去和難以預測的未來,現在則是這兩者之間“一個不斷移動的點”[35]8。可見在羅賓遜看來,新古典綜合派應對時間的方式更多采用的是邏輯時間的思路。
羅賓遜關于歷史時間的論述,實際上界定了其與新古典綜合學派所采取的邏輯時間概念的重要區(qū)別,這個區(qū)別表現在三個方面,即不可改變的過去、時間的單向性以及難以預測的未來。
區(qū)別于邏輯時間,羅賓遜提出的歷史時間首先強調經濟中存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經濟分析應處于某一特定情境中,并且此情境是不可改變的。“不可能改變過去的歷史而從一點移到另一點……任何運動都必須發(fā)生在將來時間的范圍內?!盵25]241除非是在一個空白的時間開端,否則涉及時間進程的經濟分析都會有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基礎,甚至伴隨著一定的經驗積累。
在進行具體經濟分析時,羅賓遜認為首先需要說明分析對象所對應的社會關系及其所處的經濟制度。起始狀態(tài)作為分析的起點,在大多數分析中都會交代,但羅賓遜尤其指出,要說明的是明顯的社會關系以及經濟制度。
在《現代經濟學導論》展開第二部分的分析之前,羅賓遜先闡明了這部分“主要論述現代工業(yè)資本主義,但是這個社會的性質是在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對比之下表明的”[25]84。相應的,在后文涉及社會主義、第三世界的經濟分析內容時,作者也分別論述了與經濟相關的某種社會特質。除了整體經濟社會制度外,面對具體問題時也要考慮相應的社會關系。譬如,在第二部分第一章,羅賓遜認為,在研究經濟中投入物與產出物的關系時,即便是論述土地與勞動這種“可以用盡可能簡單的一種生產來表現的一些關系”[25]86,也要將社會關系納入基本的生產條件?!吧a不單純是技術過程,它也涉及社會關系,特別是關于財產要求權的法律規(guī)定和公認慣例?!盵25]95該章后續(xù)分別討論了獨立家庭、地主和農民以及資本主義農場主三種不同情形下的生產關系,以說明“即使在簡單的農業(yè)經濟中,社會關系也被認為它支配著進行生產和實行產品分配的方式”[25]133。
在展開分析之前先說明其相應的社會關系和經濟制度,可見羅賓遜認為經濟學并非試圖構建一個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體系,而是針對不同的社會體系和具體問題建立各具特色的分析框架。相應的,羅賓遜對依托于不同社會構建起來的經濟理論也持開放學習的態(tài)度,要考察的是這些理論是否有助于解決其所針對的問題。在她看來,過去積累性地形成的特定社會結構是經濟分析必須面對的前提,認識和把握社會結構的原則,恰好是經濟學理論科學性的重要保證。
如果把羅賓遜這種對過去經歷重要性的認可,與薩繆爾森的態(tài)度進行比較,則有助于我們發(fā)現其中巨大的差異。后者在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獲得巨大成功的《經濟學》一書中明確表示,“讓過去的事情成為過去”[37]294,決策僅是當下的權衡取舍。
“走出”和“走向”說明經濟分析中時間的單向性,符合時間的方向應是從過去走向未來。羅賓遜認為,“一種空間運動可以來回往復,然而通過時間的運動則只能是單向的,從過去到將來的”[25]72。一是某種經濟結果,無論形態(tài)上還是數量上的變動大多要經歷一定的時間過程,而不是瞬間變換;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動態(tài)過程中所產生的相應后果和伴隨物會對后續(xù)經濟的運動產生影響,這些后果、伴隨物和影響會隨著時間不斷積累,甚至彼此作用。羅賓遜在此處試圖將她認識的經濟運動與在均衡點附近無差別往復的鐘擺運動進行比較,通過論證時間是經濟結果的充分必要條件來表明經濟學中的時間是有方向的。
經濟結果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才能形成,因此,在進行經濟分析時需要考察具體情境所要求的時間。當談到供給時,羅賓遜強調“生產是需要時間的”[25]92,這一方面是因為生產要經歷一定時間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是由于生產所需要的各種要素的供給調整等有時間上的要求。即便可以簡化谷子的生產周期,但相較于谷子,涉及機器的生產的“妊娠期,卻是相當長的”[25]134。另外,生產技術對時間也有要求。當離開靜止狀態(tài)時,“不同生產技術的時間形態(tài)是重要的”,同時“每一時間形態(tài)有同它相聯系的特定生產資料數量,這是進行生產所必需的”[25]98。對于一年收割一次和連續(xù)生產這兩種具有不同時間形態(tài)的生產技術,同樣勞動力數量的變動會導致不一樣的經濟過程。同時,“無論什么時候,生產能力都受到建筑、設備和現有技術知識的限制”[25]255。當發(fā)生技術變革時,生產資料與技術的匹配更需要時間,因此,不應該在供給環(huán)節(jié)忽略生產所必需的時間。
時間是經濟結果的必要條件,基于這樣的基本認識,羅賓遜便無法認同新古典經濟學家在其分析中以“油灰”來形容資本特點的處理方法。羅賓遜認為,任一時刻的資本都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tài),并且不一定符合具體經濟體在該時刻之所需。如果在分析中試圖使它符合相應的經濟體,進而匹配經濟發(fā)展需求時,就必須將轉變的過程納入分析范疇。事實上,在任何現實經濟中,物質資本都不可能瞬間變成經濟體所需要的狀態(tài)。在兩個劍橋之爭中,羅賓遜所代表的英國劍橋學派反對靜態(tài)且純粹地討論資本測度問題,她在著作中多處強調,靜態(tài)意義上的資本形態(tài)以及資本測量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時間問題才是。正是不同學者對時間的考慮存在分歧,才導致了資本形態(tài)與測量問題在認識上的分歧。
此外,經濟反應的時間滯差情況也屬于類似情形,即經濟的反應是存在一定時滯的。
關于經濟隨時間會出現積累和相互影響的情況,可以參考《現代經濟學導論》中有關投資與收入之間關系的討論。一次有限的投資增加會帶來就業(yè)和收入的增加,因而“在任一時期內,消費對投資的比率一部分是以前各時期進行投資的結果”[25]177;而收入增加對投資的影響,有時則類似于啟動了一臺加速器讓投資不斷擴大。經濟影響有時間滯差,投資反應的延遲會讓經濟體的走向變得不確定,可能出現危機甚至蕭條,也可能恢復活力甚至進一步繁榮。這些隨時間而不斷產生的經濟影響會彼此作用、逐漸積累而難以往復。它們會沿著某種方向起作用,進而推動經濟的發(fā)展。
經濟運動的單向性并不意味著一種經濟狀態(tài)只能出現一次,經濟周期或者經濟循環(huán)依然可以存在,但它是單向而不是往復的。“在時間上,我們只能單向行走,從過去到將來,不論發(fā)生什么情形,都會影響以后將要發(fā)生的事情?!盵25]240經濟中每一個因素的變化大多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也多會隨著時間產生影響乃至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到達某一時刻的現實狀態(tài)。
顯然,這個帶有方向性的分析過程既不同于直接比較變動前后的兩個均衡經濟狀況,也不同于給定無關時間的假設條件所進行的動態(tài)分析。一旦在做經濟分析時承認這種時間帶來的單向特征,那么,把現實過程看作鐘擺式往復運動的模型自然就變得不可靠了。
羅賓遜認為未來是難以預測的,它不同于現在和過去,是不全然可知的。未來不是簡單的過去或現在的疊加,而是一個新的狀態(tài)。未來既涉及不確定性,又涉及預期。不確定性不是可以計算概率的風險,而是因為缺乏可靠信息而產生的未知情況。預期則是經濟主體基于已有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斷,帶有經濟主體的主觀認知色彩,并不具有統(tǒng)一性。事實上,真實的未來到底會發(fā)生什么,經濟主體一般是沒有完備知識的。所以,羅賓遜總結道:“未來根本上是不確定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的理性行為是不可能的;大多數經濟活動都建立在被接受的慣例的基礎之上?!盵38]6
未來還未發(fā)生,所以無法確切了解?!坝捎谇熬耙话闶遣淮_定的,所以不可能對報酬率作精確的估計”[25]258。但經濟主體依舊需要在不同方案(包括生產計劃、投資變動以及技術選擇等)中做選擇,此時,一般來說只能采取不精確的計算來確定。
基于未來不確定性做出的決定,除了不確定性的大小,更受決策者對未來預期的影響。羅賓遜認為其中除了已有經驗,也包括決策者是否“討厭風險”、是否樂觀以及他(她)的“血氣之沖動”[25]259。由于預期,“就產生一般叫作商業(yè)循環(huán)的現象”[25]170,也即“經濟社會絕不會停止在一個穩(wěn)定的位置上”[25]170。
既然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以及受到決策者個體預期的影響,那么在經濟分析時就要求對這種不確定性以及經濟主體預期特征做出判斷和描述,要將這部分內容納入具體的分析結構;另一方面,對未來的預測就不應該說是一種非常確定的結果?!皩砬闆r不確定的動蕩影響,這是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動態(tài)學的核心?!盵25]185
通過上文的梳理,可見羅賓遜所認可的在經濟分析中處理時間因素的方法即歷史時間涉及多個方面。為了整合性地說明這一點,我們選取了《現代經濟學導論》中的一個經濟分析范式,以展現羅賓遜如何在她的經濟分析中運用歷史時間方法以及這一方法會帶來怎樣的分析結果。
在《現代經濟學導論》中,隨處可以找到羅賓遜對經濟分析中應當運用歷史時間方法的強調以及具體應用的例子。這里重點討論一個有關商品價格中初級產品定價的案例來具體說明羅賓遜是如何在她的分析中引入歷史時間范式的。我們將其結果與薩繆爾森在《經濟學》(第十九版)中的相關表述加以對比,以考察引入歷史時間方法到底會對分析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
羅賓遜在構建初級產品定價模型之前首先確定了其市場特征。文中將初級產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一些多少根據工業(yè)原則經營的有勢力的大公司所控制的”[25]217產品,比如石油和一些特殊的金屬,這種情況需要根據壟斷原則來規(guī)定價格;另一類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都相對分散,“消費中心遠離產地”[25]217的產品,也即大致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文中第一部分關于初級產品的定價主要涉及上述第二類產品。此完全競爭情形下,商人往往起到了中間人的作用,將商品從生產者處買來,再賣給購買者。三者之間依照出現的不同情形,經濟地位也許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商人相較于生產者,尤其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具有稍強的經濟地位,但并不具有絕對的定價權。在這種市場情形下,羅賓遜認為可以通過討論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來確定商品的價格。理論上的確存在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但一旦出現兩者并不平衡的情況,又會呈現怎樣的經濟狀況呢?
供給和需求的變化會對價格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既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產生,也受到一定時間的限制。相對于需求,當供給發(fā)生變化時,首先會影響商品的庫存,進而影響商品價格的漲跌;相對于供給,當需求發(fā)生變化時,羅賓遜認為價格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方向之間的關系并不容易確定,但此時的價格變動對供給的影響相對而言是有限的。因為“供給在任何時候都是受自然條件的支配,這種自然條件對生產規(guī)定了一個多少是嚴格的限制”[25]218。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需求變動而帶來的價格變動可能讓供給出現提高或降低的情況,但這種變動的實現卻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因而一旦出現供需不平衡,價格就很有可能出現波動。
由于未來是不可預知的,這種偏離供求平衡的波動在羅賓遜看來并不會必然趨于原來的或是新的平衡。這是因為,首先,對未來的預期有可能會讓價格更加偏離而非達到供求平衡的位置,比如價格上漲使人們產生了一種價格會持續(xù)上漲的預期,那么購買量會進一步上升而不是下降,因而上漲的價格并不會回落。其次,即便對未來的預期能夠使供求傾向于平衡,但在市場反應期間,需求和供給層面一些不可預料情形的發(fā)生(需求層面的如消費者嗜好的變化、工藝變化對生產要素需求的變動等;供給層面的如自然變化、技術變革等),使市場依然很有可能處于波動之中。
依照這一分析思路,即便在這種極其接近完全競爭的初級產品市場中,商品的價格也不會穩(wěn)定地長期處于供求平衡的位置,在偏離平衡位置時也并非必然趨于平衡,而是更有可能長期處于波動中。羅賓遜將這種波動描述為“價格通常是在供求變動及其對預期所起反應的影響下而上下波動的”[25]87。這與薩繆爾森認為一般而言均衡可以穩(wěn)定存在,并且當經濟處于非均衡點(偏離均衡)時會回到均衡點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
當羅賓遜試圖描述這種價格波動,并探討是否可以引入馬歇爾的十字圖來分析價格隨時間的變動時,她對歷史時間方法的強調就更加明顯。首先,羅賓遜認為十字圖本身只是漫長時間中的一個切片,隱含著某種過去及其相應的影響。譬如處于十字圖所描繪的同一位置的兩個買主,一位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價格穩(wěn)定,而另一位經歷著價格持續(xù)上漲,他們會對未來產生不同的預期,進而很可能做出不一樣的經濟決策。第二,由于一張十字圖只是時間的一個切片,圖上所描繪的曲線能夠穩(wěn)定地存在多久,以及一旦發(fā)生變動,曲線本身受影響是否會影響平衡點的位置等,這些問題都還有待確定。這與移動砝碼改變天平的平衡位置,再把砝碼移回來可以使其再次達到之前的平衡狀態(tài)是不同的。經濟中的變動很少能如砝碼的移動一般只是變動了空間位置而不對自身或外延產生影響。第三,由于在同一時間一個經濟對象只可能出現一種情形,在這樣一個時間切片圖中,對兩個不同點位的比較更應該是對兩個可能位置的比較,而不能直接代表時間上的變動。同樣,當一張圖中用多條供給或需求曲線表示一個經濟對象的狀況時,羅賓遜認為就必須要意識到同一時間下不會存在多條供給或需求曲線。要進行映射的比較必須在非常嚴格的限制條件下,也即簡單地運用蛛網理論來分析市場供求的連續(xù)變動是不可靠的。
試圖用十字圖來進行動態(tài)分析,在羅賓遜看來并不可靠。倘若一定要用,就需要引入存貨來表示購買量和銷售量之間的出入。但這也僅表明了某種可能狀態(tài)的存貨變動,并不能直接展現供給、需求與價格三者之間的經濟運動。
由此可見,在分析初級產品價格時,羅賓遜雖然采用了與薩繆爾森一樣傳承自馬歇爾的通過供給和需求兩側的分析來確定市場上的商品價格的思路,但她對時間的處理采用了更加豐富和真實的歷史時間概念,因此,她得出的結論是,這類市場中的價格長期以來并不是供給和需求平衡時的那個價格,而更可能是處于波動中的,且這種波動也并不一定是趨于均衡的波動。正如菲歇爾曾說過的,“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39]3,羅賓遜所謂的價格也是“一系列的事件”,這些事件都有其時間上的特征。因此,如果要在理論上正確地描述這種價格波動,通過單張的供給和需求的十字圖是難以做到的。
在經濟學中,時間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既難以避免又難以處理的因素。隨著經濟分析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家一直試圖構建更加貼合現實的模型,尤其是當經濟學試圖從靜態(tài)分析走向動態(tài)分析時。邏輯時間所具有的標準化和單一化特質雖然能夠精簡分析,卻一直是被忽略的阻礙模型貼近現實的一個關鍵點。自第一篇論文《經濟學是一門嚴肅的科學》開始,羅賓遜在經濟學各個領域的探索就一直伴隨著她對經濟學方法的思考,到了晚年,這種思考已轉變?yōu)閷Πㄗ约涸缒陮W術作品在內的當時流行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批判性反思。通過這一系列貫穿一生的反思,她得出的最終結論就是,經濟學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分析中對時間的處理產生了偏差。這種反思體現在當年喧囂的兩個劍橋之爭中,體現在五卷本的論文集以及七卷本的著作集中,尤其是貫穿于為回應薩繆爾森所著的《現代經濟學導論》中。
羅賓遜認為,當經濟學逐漸從靜態(tài)分析走向動態(tài)分析時,對時間的處理應當采用歷史時間的方式。事實上,即便是靜態(tài)分析下的經濟情境,因為有對應的過去,也不應當采用標準化的邏輯時間模式?!冬F代經濟學導論》中的經濟分析貫穿著這一基本思路。不同于抽象為無差異參數的邏輯時間,歷史時間要求在經濟分析中有過去、有未來以及有時間的單向前行。經濟生活會如何隨時間而變化,經濟分析如何處理時間因素?羅賓遜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所得出的答案,雖然不同于馬歇爾對經濟運動的描述,也不同于凱恩斯對動態(tài)宏觀經濟的考察,不過,其問題意識和研究旨意是與他們一脈相承的。當然,依照《現代經濟學導論》中所展開的具體分析,羅賓遜比她的英國前輩更加有意識、更加自覺也更加系統(tǒng)深入地考察了這個問題,她力圖發(fā)展起一種歷史分析與抽象理論相結合的經濟學分析方法。
經濟學試圖要分析的是真實世界中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在經濟分析中引入歷史時間,不僅可以使經濟分析過程更加貼近現實情境,也更有可能得到符合現實的結論。譬如,當分析企業(yè)的投資決策、家庭的消費決策、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等時,經濟學家都應當重視時間因素,重視羅賓遜所強調的未來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采取歷史時間視角的經濟分析也對精致的、數學主義的均衡分析提出了挑戰(zhàn)。這不得不讓經濟學家重新審視應當如何進行動態(tài)經濟學研究,尤其是在動態(tài)經濟學中如何定義均衡的內容及其現實意義。
重新回顧20世紀羅賓遜對經濟學的批判性反思,尤其是就時間處理問題所倡導的歷史時間方法論及其具體應用,尋求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學發(fā)展的思想和理論資源,對于構建和發(fā)展更加貼合現實的經濟學而言,依然是十分有益且緊迫的工作。
[參 考 文 獻][1] St Augustine,TheConfess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奧地利]龐巴維克: 《資本與利息》,何昆曾、高德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B?hm-Bawerk E.,CapitalandInterest, trans. by He Kunzeng & Gao Dechao,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3] Becker G.S.,″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TheEconomicJournal, Vol.75, No.299(1965), pp.493-517.
[4] Schmidt R.M.,″Who Maximizes What?A Study in Student Time Alloc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 Vol.73, No.2(1983), pp.23-28.
[5] Aguiar M. & Erik H.,″Measuring Trends in Leisure: The Allocation of Time over Five Decades,″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Vol.122, No.3(2007), pp.969-1006.
[6] Blyton P., Hassrd J. & Hill S. et al.,Time,WorkandOrganization, Abingdon: Taylor & Francis, 2017.
[7] Turk M.H.,″The Arrow of Time in Economics: From Robinson’s Critique to the New Historical Economics,″TheEuropeanJournalof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 Vol.17, No.3(2010), pp.471-492.
[8] Burstein M.,″History Versus Equilibrium: Joan Robinson and Time in Economics,″ in Rima I.H.(ed.),TheJoanRobinsonLegacy, New York: M.E. Sharpe, 1991, pp.49-61.
[9] Gram H.,″Ideology and Time: Criticism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in Feiwel G.R.(ed.),JoanRobinsonandModernEconomicTheor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89, pp.285-302.
[10] Robinson J.,EconomicsIsaSeriousSubject:TheApologiaofanEconomisttotheMathematician,theScientistandthePlainMan, Cambridge: W.Heffer & Sons, 1932.
[11] Robinson J.,EconomicPhilosophy, London: Watts and Co., 1962.
[12] Robinson J.,″Solow on the Rate of Return,″EconomicJournal, Vol.74, No.294(1964), pp.410-417.
[13] Robinson J.,TheNewMercantilism:AnInauguralLe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4] Robinson J.,Economics:AnAwkwardCorner,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66.
[15] Robinson J.,″Comment on Samuelson and Modigliani,″ReviewofEconomicStudies, Vol.33, No.4(1966), pp.307-308.
[16] Robinson J.& Naqvi K.A.,″The Badly-behaved Production Functio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Vol.81, No.4(1967), pp.579-591.
[17] Robinson J.,″The Unimportance of Reswitching,″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Vol.89, No.1(1975), pp.32-39.
[18] Robinson J.,″What Are the Question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 Vol.15, No.4(1977), pp.1318-1339.
[19] Robinson J.,″History Versus Equilibrium,″ inCollectedEconomicPapers:Vol.5,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pp.48-58.
[20] Robinson J.,″The Meaning of Capital,″ inCollectedEconomicPapers:Vol.5,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pp.59-70.
[21] Backhouse R.E.,″MIT and the Other Cambridge,″HistoryofPoliticalEconomy, Vol.46, No.S(2014), pp.252-271.
[22] Turner M.,JoanRobinsonandtheAmericans, London: Routledge, 2017.
[23] [美]瑪喬里·謝潑德·特納: 《瓊·羅賓遜與兩個劍橋之爭》,胡希寧、范重慶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Turner M.S.,JoanRobinsonandtheAmericans,trans.by Hu Xining & Fan Chongqing, Nanchang: Ji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24] Robinson J. & Eatwell J.,IntroductiontoModernEconomics, Maidenhead: McGraw-Hill, 1973.
[25] [英]瓊·羅賓遜、約翰·伊特韋爾: 《現代經濟學導論》,陳彪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Robinson J. & Eatwel J.,IntroductiontoModernEconomics, trans. by Chen Biaoru,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26] [英]馬克·布勞格: 《凱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經濟學家》,馮炳昆、李寶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年。[Blaug M.,GreatEconomistsafterKeynes:AnIntroductiontotheLives&WorksofOneHundredGreatEconomistsofthePast, trans. by Feng Bingkun & Li Baoho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27] King J.E. & Millmow A.,″Death of a Revolutionary Textbook,″HistoryofPoliticalEconomy, Vol.35, No.1(2003), pp.105-134.
[28] Kerr P. & Harcourt G.C.(ed.),JoanRobinson:CriticalAssessmentsofLeadingEconomists,Vol.5, Abingdon: Taylor & Francis, 2002.
[29] Kerr P., ″Joan Violet Robinson (1903-1983),″ in Cord R.A.(ed.),ThePalgraveCompaniontoCambridgeEconomic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pp.673-704.
[30] Smith A.,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1] [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上冊,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出館,1964年。[Marshall A.,PrinciplesofEconomics(Ⅰ), trans. by Zhu Zhita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64.]
[32] [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下冊,陳良璧譯,北京:商務印出館,2005年。[Marshall A.,PrinciplesofEconomics(Ⅱ), trans. by Chen Liangb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5.]
[33] [美]克拉克: 《財富的分配》,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出館,2014年。[Clark J.B.,TheDistributionofWealth, trans. by Chen Fusheng & Chen Zhenhu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4.]
[34] [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高鴻業(y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Keynes J.M.,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Re-translation), trans. by Gao Hongy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4.]
[35] Robinson J.,CollectedEconomicPapers:Vol.5,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36] Robinson J.,CollectedEconomicPapers:Vol.2,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37] [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 《經濟學》(第十九版)上冊,蕭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Samuelson P.A. & Nordhaus W.D.,Economics: 19thEdition(Ⅰ), trans. by Xiao Chen et al.,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38] [英]瓊·羅賓遜編: 《凱恩斯以后》,林敬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Robinson J.(ed.),AfterKeynes, trans. by Lin Jingxia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5.]
[39] [美]菲歇爾: 《利息理論》,陳彪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Fisher I.,TheTheoryofInterest, trans. by Chen Biaoru,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