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君 蔡亞英
作者單位:311800浙江省諸暨市人民醫(yī)院
3D 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shù)控成型系統(tǒng),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堆積粘結,最終疊加成型,制造出實驗產品[1]。3D 打印技術制作的人造骨骼已經(jīng)成功應用于臨床[2]。3D 打印技術主要在復雜的骨腫瘤切除、骨盆骨折、髖部發(fā)育異常及骨折、脊柱畸形及頭顱整型、El 腔下頜骨修復、肢體畸形、骨缺損和假體制作等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3],通過提取患者CT或MR 等影像數(shù)據(jù),利用三維重建、逆向工程、CAD 等技術“量體裁衣、度身定做”,并通過3D 打印制作出個性化的實體模型、植入物及輔助器械,可有效提高療效,確?;颊咝g后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手術效果[4-5],更好地跟患者及家屬溝通。完全符合患者個性化的解剖特點,使手術操作更加精準、直觀,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出血,手術程序簡單化。解決了個性化治療和護理的難題,本醫(yī)院骨科于2016 年開始運用3D 打印技術治療各類骨折患者67 例,作者在運用3D 打印模型的基礎上實施責任制護理,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及基礎疾病的全面評估,開展護理會診,從個性化治療的同時實施個性化精準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醫(yī)、護、患三者均滿意其效果,現(xiàn)將臨床資料及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 年2 月至2018 年6 月共運用3D 打印技術治療各類骨折67 例,男46 例,女21 例;工人21 例,農民29 例,干部12 例,其他5 例;年齡15~83 歲,平均43 歲。致傷原因:車禍29 例,跌傷25 例,其他13 例。受傷部位:肩關節(jié)9 例,上肢22 例,骨盆受傷12 例,下肢24 例?;蓟A伴隨病:糖尿病26 例,高血壓39 例,高血脂13 例,三高癥16 例,冠心病6 例,心律不齊9 例,既往患心梗曾放支架2 例,患腦梗1 例。實施責任制個性化精準護理,住院天數(shù)5~23d,平均8.9d。
1.2 治療護理經(jīng)過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項相關檢查,做好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根據(jù)骨折影像3D 打印模型,制定并實施手術方案及責任制個性化精準護理。根據(jù)3D 打印技術醫(yī)生進行模擬操作,護士結合3D 打印模型對患者制定并實施護理計劃;并將3D 打印模型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清楚,使其知曉骨折部位,有效配合治療和護理,對術后的體位擺放和康復鍛煉進行詳細規(guī)劃,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態(tài)及依從性增強戰(zhàn)勝疾病。術后經(jīng)X 線、CT、MR 檢查對手術效果和康復效果進行評估均為良好。
1.3 結果 67 例患者均順利接受個性化3D 打印技術進行手術,手術經(jīng)過順利,并實施個性化精準責任制護理,如有病情變化護理難點及時進行護理會診,全部病例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手術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功能鍛煉恢復良好,平均住院時間縮短5d,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2.1 術前護理 (1)術前評估:責任護士全面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家庭經(jīng)濟、文化程度進行評估,深入了解患者營養(yǎng)、皮膚、既往是否有肺部疾患、心腦血管疾患、肝腎疾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礎疾病,評估對手術的耐受能力,對3D 打印技術的了解程度和理解狀況,評估骨折所致的全身狀況及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程度,從而作出護理診斷和制定護理計劃。(2)心理護理:3D 打印技術應用于治療骨、關節(jié)損傷是一項新技術,患者可能壓力會較大,存在各種嚴重的恐懼、焦慮、緊張不安心理,責任護士應及時了解并掌握每個患者心理反應,結合3D 打印模型講解詳細的骨折部位、骨折程度及具體的手術方式,與患者詳細交談和溝通,同時與醫(yī)生一起向患者說明進行該手術的目的及必要性和優(yōu)越性,同時詳細講解手術前、中、后如何配合醫(yī)護及注意事項,解除患者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必要時可請已接受3D 打印模型技術的術后康復患者現(xiàn)身講述3D 打印模型技術帶來縮短手術時間、手術切口小、組織損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的鮮活實例說服患者,調動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積極性及配合醫(yī)護治療疾病的依從性。(3)發(fā)揮團隊精神:3D 打印模型技術應用于骨關節(jié)損傷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新技術,護理人員必需學習并掌握該技術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尤其是面對骨折給患者帶來的身心痛苦困擾和接受手術打擊的恐懼干擾下,3D 打印新技術的開展必須是醫(yī)護協(xié)作、影像師的協(xié)作、內外科醫(yī)護的協(xié)作,發(fā)揮堅強的團隊精神。必要時術前、術中、術后及時組織醫(yī)生會診,護理會診、各科大會診。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全體團隊成員做到全面、全過程負責和監(jiān)督,以達到最滿意最佳效果。(4)完善術前準備:指導并幫助患者完善術前的各項檢查,尤其是影像學檢查,如X 線、CT、MR 等以便于構建3D 打印技術打印患者損傷骨骼模型。同時對患者進行血、尿等各項化驗指標的檢查,必要時做好血交叉試驗,完善皮膚準備,遵醫(yī)囑用藥,監(jiān)測生命體征,準備好帶入手術室的個性化3D 打印模型后護送入手術室。
2.2 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保持病房及床單位清潔、整齊,空氣新鮮,濕度保持在50%~60%,室溫保持18℃~20℃[6]?;颊咝g后回病房,根據(jù)麻醉情況準備床單位,做好禁食及體位的宣教,頭偏向一側,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拉好床欄,做好安全護理,麻醉清醒后及時翻身,防止壓瘡及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2)病情監(jiān)測: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必要時床邊接心電監(jiān)護儀,仔細觀察手術創(chuàng)口是否有滲血、滲液、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量、性質。肢體是否腫脹,感覺是否正常,末梢血供是否良好。對于患有基礎疾患者,更要注重其血壓、心率、心律、呼吸節(jié)律、氧飽和度及血糖的動態(tài)觀察和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3)護理會診:護理會診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有效舉措之一[7]。本組伴隨基礎心內科、內分泌等科疾病占30%,加上骨折、創(chuàng)傷、手術打擊,常會出現(xiàn)病情加重或突發(fā)變化,有必要發(fā)揮其他科室高級護師豐富護理經(jīng)驗的優(yōu)勢。及時組織護理專家進行護理會診;對患者個性化病情采取個性化護理對策,對3D 打印技術應用于臨床起著重要的作用。(4)功能鍛煉:早期功能鍛煉是患者術后恢復信心和肢體功能恢復的興奮劑,由于3D 打印模型技術的應用,使手術創(chuàng)傷小,固定更結實,患者恢復時間縮短,因此護理人員結合3D 打印模型,針對患者骨折情況精心制定早期個性化功能鍛煉方案,與患者及家屬講解骨折部位、骨折程度與功能的關系,使患者及家屬更能注重術后功能鍛煉的目的意義和方式方法,取得其良好的配合。術后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針對不同骨折部位進行不同的功能鍛煉。如下肢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活動,手指關節(jié)背伸屈曲活動,以促進患者肢端血液循環(huán)和功能恢復。術后第1 天,責任護士幫助患者進行患肢被動活動5~10min/次,3 次/d;術后第2 天,責任護士幫助患者進行患肢被動伸屈鍛煉,要遵照循序漸進,逐漸增大活動范圍的原則,不要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適,如進行直腿抬高訓練30 次/組,3 組/d;術后第3 天,患者在責任護士幫助下進行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肘關節(jié)主動伸屈運動,以后可逐漸在護士嚴密照料下患者下床站立、行走直至恢復出院。
個性化3D 打印模型技術是一種基于三維數(shù)字模型,應用粉末狀或液體的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方式來構造實物的技術[8]。作為一項前沿技術,目前在骨科領域得到逐步的應用和發(fā)展,3D 打印產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精確、復雜成型。個性化3D 打印技術的實現(xiàn),能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術前準確設計手術方案,有利于縮小手術切口,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9-10],減輕患者痛苦,做好術前術后心理護理效果滿意,本組67 例,平均住院8.9d,均痊愈出院。
作為當代護理人員要不斷注重知識更新,認真學習,扎實掌握個性化3D 打印新知識、新技術并應用于臨床護理,根據(jù)患者的骨折情況打印3D 模型,制定功能鍛煉規(guī)劃;并結合3D 打印模型與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骨折部位、骨折程度及手術方式、術后功能鍛煉等,使醫(yī)生、護士、患者和家屬對患者的骨折情況了解透徹,使患者能積極配合術后早期有效適宜的功能鍛煉,促進快速康復,減少住院床日,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
本組病例作者采用責任制護理對患者詳細進行個性化生理、心理多方面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并認真實施,同時根據(jù)患者個性化基礎疾病及骨科3D 打印模具手術情況及時請護理專家進行會診,針對護理問題作出護理診斷,提供有效針對性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是發(fā)掘護理專家護理經(jīng)驗的有效途徑,提高了3D 打印技術治療骨科疾病的成功保證。責任制護理是優(yōu)質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1],在實施3D 打印技術的術前術后,責任護士從入院介紹、生理、心理的評估,以及3D 打印技術結合基礎疾病及時正確做出護理診斷,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和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個性化評估、個性化精準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