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偉,原小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1中心醫(yī)院 骨三科,河南 焦作 454003)
近年來,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fā)生率也不斷升高[1]。保守治療存在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的缺陷,因此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常選用手術復位內固定的方法[2]。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我科分別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轉子穩(wěn)定鋼板(TSP)聯合動態(tài)髖螺釘(DHS)兩種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并比較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按照診斷標準選取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齡70~80歲。骨折至手術時間為2~6 d,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齡70~79歲,按照Evans分類,Ⅲ型24例,Ⅳ型19例。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70~80歲,按照Evans分類,Ⅲ型22例,Ⅳ型2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骨折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⑴術前經X線檢查診斷為股骨轉子間骨折,按照Evans分型,屬于Ⅲ、Ⅳ型;⑵年齡≥70歲,手術方式首次選擇內固定治療;⑶僅進行單側手術治療。
⑴股骨骨折發(fā)生時合并有嚴重臟器損傷或意識障礙者;⑵合并偏癱或截癱者,既往有截癱或四肢偏癱病史患者;⑶骨折類型為病理性骨折,或患有其他嚴重疾病預計生存時間小于6個月者;⑷既往患有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患者。
患者入院后,對患側肢體進行皮牽引,給予低分子肝素鈣預防深靜脈血栓,積極進行術前準備,處理相關并發(fā)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將患者置于牽引床上,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進行閉合復位,復位滿意后,用手術標記筆標記出股骨大轉子的體表投影位置。
治療組:在股骨大轉子頂點外側位置做一縱向切口,使患肢的股骨大轉子頂點充分暴露,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在股骨大轉子頂點置入導針,導針置入位置滿意后,再進行擴孔,進一步打開骨髓腔。然后置入防旋髓內釘(PFNA)主釘。當PFNA主釘置入位置滿意后,再置入頭頸導針,透視下確定位置滿意后置入螺旋刀片,并將其鎖緊,在PFNA主釘末端擰入鎖定螺釘。C型臂X線機透視確定復位及固定滿意后,沖洗傷口瘀血,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根據引流情況及時拔出引流管,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
對照組:于股骨大轉子外側位置開一縱向切口,使股骨外側皮質至股骨上端及股骨大轉子充分顯露,在股骨轉子下方約5 cm位置,采用135°定位器置入一枚導針,目的是維持患肢的前傾角及頸干角,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將上述角度調整滿意后,將主釘擰入固定,然后置入TSP鋼板,使鋼板與股骨皮質接觸完全,將大轉子支持鋼板置入,采用松質螺釘對其固定,然后于TSP鋼板尾部將加壓螺釘擰入。檢查鋼板及螺釘位置,沖洗傷口瘀血,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根據引流情況及時拔出引流管,并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負重時間(d)治療組 43 106.7±24.8 135.8± 78.9 10.4±1.8 15.6±3.5對照組 43 143.8±35.4 405.4±197.7 13.8±2.7 33.1±4.9 t值 5.238 6.484 7.684 5.621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術后Harris評分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Harris評分情況比較(±s)
組別 n 術后3個月 術后12個月治療組 43 67.54±6.14 84.74±6.47對照組 43 53.87±5.37 86.58±6.89 t值 9.274 16.840 P值 <0.05 0.341
詳細記錄患者術前術后相關信息,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情況、住院時間、負重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Harris評分。術后對患者隨訪一年,以觀察患者恢復情況。
統(tǒng)計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兩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兩組均予為期12個月的隨訪觀察。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情況,住院時間、負重時間,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1)。
治療組出現固定松動、骨折不愈合各1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6%。對照組出現骨折愈合不良、股骨頭壞死、傷口感染、深靜脈血栓各1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后3個月時,治療組Harri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時,Harris評分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在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中,內固定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動態(tài)髖螺釘(DHS)是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治療的標準方式,但是具有抗旋轉能力差、容易出現固定移位的缺點[4]。臨床研究表明,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轉子穩(wěn)定鋼板(TSP)聯合動態(tài)髖螺釘(DHS)能夠有效預防頭頸拉力螺釘的過度滑移,可較好地復位和固定骨折的轉子。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其中心固定穩(wěn)定性較好,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被臨床醫(yī)生廣為接受[5]。本研究選擇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86例,治療組手術內固定方法選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對照組內固定方法選擇轉子穩(wěn)定鋼板(TSP)聯合動態(tài)髖螺釘(DHS)。經過為期12個月的隨訪,在短期內,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組能夠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短期療效優(yōu)于轉子穩(wěn)定鋼板(TSP)聯合動態(tài)髖螺釘(DHS)內固定組。術后對照組并發(fā)癥明顯較治療組高。兩組內固定方式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研究發(fā)現,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具有以下優(yōu)勢:⑴采用旋轉刀片,能夠增強髓內釘的抗旋轉成角能力,另外主釘的偏角設計也更符合股骨的解剖結構[6];⑵螺旋刀片置入數量少,對于股骨頸較細的患者也適用,擴大了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手術的適應證;⑶PFNA主釘設計更符合生物力學原理,具有較強的抗旋轉能力,使內固定更加牢固,患者能夠早期進行關節(jié)功能康復訓練[7];⑷手術操作相對簡便,配合松質骨壓配術,避免主釘松動脫位[8];⑸術中能夠進行閉合復位,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有助于骨折愈合[9]。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方式短期療效優(yōu)于轉子穩(wěn)定鋼板(TSP)聯合動態(tài)髖螺釘(DHS),可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負重時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