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聞鏈接
在年初召開的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家庭教育做出要求:積極推動將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爭取專門經(jīng)費支持,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lián)動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
在推動聯(lián)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家校合作的邊界、關鍵和方向成為主要問題,值得各方探討和研究。
孫云曉:
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
家校合作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原則,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么家校合作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孩子健康而全面的發(fā)展,其途徑之一,就是提升學校教育水平,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并促進兩者密切的合作。
那么,家校合作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我認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積極促進家庭的建設,因為美好而具備完整功能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尊重家庭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作為學生的父母,配合與支持學校的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同樣,作為學生的老師,尊重與支持家庭建設與家庭教育也是必要的。要看到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歷史更悠久,內(nèi)涵更豐富,方法更多樣,影響更深遠;要懂得家庭教育的天然優(yōu)勢是親情的連接與情感教育,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有巨大的影響力;要明白家庭教育的獨特魅力是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是對孩子最有益的教育。
很多父母這樣想,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他管,這就是反生活教育,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危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家校合作要呵護、給予、尊重、支持和利用,而不是忽視、消解和扭曲。
尊重父母的主體責任。忽視父母的主體責任和地位是家庭教育難以奏效的重要原因。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學校對父母教育權過度干預的現(xiàn)象很普遍,很多父母成為老師的助教,家庭成為第二課堂,這些都是需要改變的。只有確定父母主體地位,激發(fā)父母的潛能,他們才可能履行主體責任。
尊重兒童的權利。這是新家庭教育的基石,特別是需要注意的,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嚴重侵犯了兒童的睡眠、運動以及娛樂的權利,誤導和扭曲了家庭教育,如何維護兒童權利,推進素質(zhì)教育,減輕學業(yè)壓力,都是家校合作所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問題。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尊重兒童的參與權,讓兒童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意見,也是一個被普遍忽視的問題。一切與兒童有關的事務都要聽取兒童的意見。
尊重家庭的傳統(tǒng)與個性。家校合作推進家庭教育已經(jīng)成為共識,并且可能采取一些統(tǒng)一的計劃與行動。但是,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也是最為活躍的細胞,因此在文化背景和發(fā)展經(jīng)歷不同的影響下,往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與個性,表現(xiàn)千姿百態(tài),這是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優(yōu)勢。家校合作推進家庭教育,尊重家庭傳統(tǒng)與個性,要注意總結(jié)和發(fā)現(xiàn)家庭的成功經(jīng)驗,而不是忽視個性、強求一致。
第一,堅持尋找最美家庭。第二,總結(jié)優(yōu)良家風家訓。第三,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第四,給予家庭更多的支持。
只有好的家校關系才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是父母們都圍著學校轉(zhuǎn),積極到學校做志愿者,完成孩子的學業(yè),這并不是家校合作成功的表現(xiàn),我們一定努力要讓家庭越來越有魅力。
那么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呢?好家庭教育有三個標準。第一,家庭生活富有魅力。第二,家庭有良好的關系。第三,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我認為這是新的三個標準。希望在家校合作中能夠破這個題,不斷探索。
(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張志勇:
家校合作的關鍵在于明確各自的邊界
當前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首先,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其次,學校教育職能的僭越,讓家長批改作業(yè),讓家長輔導功課,讓家長陪伴孩子學習等。
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邊界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yè)教育活動不能向家長轉(zhuǎn)移,家庭教育也不應該圍繞學校開設的課程轉(zhuǎn)。
家庭教育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它應該以教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為主。家庭教育也有指導、督促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任務的職責,但是不能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更不能成為唯一的內(nèi)容。
根據(jù)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道德學習和道德感知能力是大腦前額葉擔任的工作,敏感期在3到8歲之間,這一時期是人的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10歲之前兒童的道德發(fā)育已經(jīng)基本完成。從這一研究結(jié)果來看,道德教育應該成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任務。
家庭教育另一個獨特價值是為學生書本知識的學習提供經(jīng)驗基礎,家庭教育要更多地承擔起為學生的書本學習和接受學校教育提供經(jīng)驗背景的任務。
如果我們認同上述兩個觀點,道德培育和書本學習的經(jīng)驗準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可以找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邊界。
家庭教育應該涵蓋德育、勞動教育、美育、體育、讀書、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內(nèi)省教育。德育是榜樣的引領;應該讓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家長應該有健身習慣、審美的能力;還有讀書,讓孩子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認識社會。人類的學習有三種方式,一個是書本學習,一個是實踐學習,再一個是反思性學習,就是內(nèi)省。讓孩子懂得反思,懂得思考,是家庭教育應該承擔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學校教育當然需要家長參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主要有三大領域。第一,民主管理,家長委員會建設是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家長教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自我成長、團隊成長、伙伴成長,共同進步。第三,家長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供給者,一些講座、短期課程、實踐課程,家長是可以承擔的。不過,履行課程供給者角色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可利用家長所擁有的廣泛社會資源,有計劃地讓學生走進社會進行學習和體驗。
第一個是同心,就是家庭和學校都希望孩子好,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這是家校合作的基礎。
第二是同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念必須統(tǒng)一,這最關鍵。
第三是同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合作與支持的關系。
第四是同力,老師和家長可以互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志工。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連接依靠家長委員會。我們的目標是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體,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要做好共同體的職責需要有家長委員會。建議每一個班級都建立家長委員會,以保證所有家長參與教育的機會,保證所有家長民主管理的權利。在班級家長委員會的基礎上選舉產(chǎn)生年級家長委員會,然后再產(chǎn)生學校家長委員會,之后再推動成立市、縣中小學家長委員會聯(lián)合會。
沒有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家長不關心孩子所在的學校,沒有家長不關心孩子在學校里正在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沒有家長不愿意為孩子所上的這個學校貢獻一點力量。所以家長是學校教育最可依靠的力量,是學校教育的同盟軍。
張志勇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