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穎,王瑞萍
血管性癡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及造成記憶、認知和行為等腦區(qū)低灌注的腦血管疾病所導致的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癡呆類型[1]。該病好發(fā)于老年人,且病人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近年來,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老年血管性癡呆病人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2]。血管性癡呆是已知可防治的癡呆類型,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基本控制病情。病人臨床表現(xiàn)為注意力、始動性、執(zhí)行功能以及記憶功能受損,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來控制病人的病情,但尚無特定藥物[3]。本研究特選取我院收治的63 例老年血管性癡呆病人,對其進行艾地苯醌治療,分析該方案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 2015 年 12 月—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63 例老年血管性癡呆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36 例,女 27 例; 年齡 55~75( 67.4±3.6) 歲; 病程 3~12( 5.3±0.6) 個月; 高血壓 24 例,冠心病 22 例,高血脂17 例。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對研究方法、目的均明確了解,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為保證病人隱私,其個人資料不公開,醫(yī)院所有臨床資料均保密處理。納入標準: ①病人具有顯著的臨床癥狀,且符合ICD-10 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4]; ②具備完善的臨床資料,能自主配合完成各項研究及檢查。排除標準: ①病人合并嚴重的腦、肝、腎系統(tǒng)疾病; 惡性腫瘤病人; ②無完整的臨床資料,影響安全療效的評定; ③病人精神行為異常,不能較好地理解并配合進行相關治療研究。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接受常規(guī)控制血壓、血糖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艾地苯醌( 生產廠家: 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137,規(guī)格: 每粒30 mg) 治療,每次30 mg,每日3 次,飯后服用。療程為60 d,治療過程中,病人都接受舒適護理。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分析病人治療前后臨床癡呆量表( CDR) 評分[5]和血清乙酰膽堿酯酶( BuChE) 含量變化。CDR 是醫(yī)生通過和病人家屬交流后獲得信息,完成對病人認知功能受損程度的評估。主要針對病人的記憶、定向力、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和社交能力、家庭生活和個人業(yè)余愛好、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CDR 0 分為健康; CDR 0.5 分為可疑癡呆;CDR 1 分為輕度癡呆; CDR 2 分為中度癡呆; CDR 3分為重度癡呆。BuChE 含量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②對比分析病人治療前后簡易智能量表( MMSE)評分[6]。MMSE 主要針對病人的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能力及語言能力進行評估,最高分為30 分,27 ~30 分為正常,<27 分表示病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癡呆嚴重程度分級方法[6]: 輕度MMSE≥21分; 中度 MMSE 為 10 ~ 20 分; 重度 MMSE 為≤9 分。③觀察病人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20.0 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x ±s ) 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CDR 評分和血清BuChE 水平比較 治療前病人 CDR 評分為( 2.4±0.4) 分,治療后 CDR 評分為( 1.5±0.2) 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 = 15.97,P <0.05) ; 治療前病人的血清BuChE水平為( 16.58±1.01) kU/L,治療后血清 BuChE 水平為( 10.43±0.76)kU/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 = 38.61,P <0.05) 。
2.2 治療前后 MMSE 評分比較 治療前病人的MMSE 評分為( 17.71±2.98) 分,治療后 MMSE 評分為( 19.32 ± 3.14) 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 = - 2.95,P <0.05) 。
2.3 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病人服用艾地苯醌治療后,未出現(xiàn)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
血管性癡呆是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癡呆,其臨床癥狀可分為構成癡呆的精神癥狀和腦血管病繼發(fā)的腦損害神經癥狀,其中記憶力衰退是構成癡呆的精神癥狀中的早期核心癥狀,包括近記憶、遠記憶以及即刻記憶[7]。隨著記憶力減退的加重,病人逐漸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計算力、定向力、理解能力也均不同程度減退。一般認為,導致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和導致腦血管疾病的因素大致相同,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高血壓、高血脂、吸煙、飲酒、心肌梗死等[8]。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機制與血管自身因素和退行性因素相關,其中血管因素起主導作用,其發(fā)病機制為: 腦血管病變導致皮質下白質傳導阻滯,損害腦中樞結構,影響了中樞之間的聯(lián)系,產生癡呆[9]。針對病人的病情,臨床上常采用藥物治療,效果明顯。
艾地苯醌是一種腦代謝功能促進劑,可激活腦線粒體呼吸活性,改善腦缺血的腦能量代謝,改善腦內葡萄糖利用率,使腦內ATP 產生增加,抑制腦線粒體生成過氧化脂質及所致的膜障礙[10]。主要適用于慢性腦血管病及腦外傷等引起的腦功能損害,能有效改善病人主觀癥狀、語言、焦慮、抑郁、記憶減退、智能下降等精神行為障礙[11]。本研究結果顯示,經艾地苯醌治療后,病人血清BuChE 水平明顯降低,癡呆癥狀改善明顯,定向力、記憶力等恢復良好。
BuChE 也叫擬乙酰膽堿酯酶( AChE) ,在人體腦白質和血清中分布較多。已有研究表明,膽堿能系統(tǒng)與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密切聯(lián)系,膽堿能系統(tǒng)的損害是引起血管性癡呆發(fā)生的重要原因[12]。隨著血管性癡呆病人腦內AChE 活性受到抑制,BuChE 的活性變強且含量升高,而病人的注意力和執(zhí)行力與血清中BuChE 的活性密切相關[13]。本研究顯示,病人通過服用艾地苯醌治療后,血清中BuChE 水平明顯降低,而癡呆癥狀改善明顯??芍逯蠦uChE 水平是反映血管性癡呆病人癡呆程度的重要指標,對病人的臨床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有重大指導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病人的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能力及語言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病人認知功能的改善機制可能為: 艾地苯醌激活病人腦內線粒體電子傳導系統(tǒng),促進大量ATP生成,有效改善了線粒體的功能,激活并增強線粒體的呼吸活性,使腦缺血的腦能量代謝加強,進而激活病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最終改善血管性癡呆病人的定向力、記憶力以及注意力等認知功能障礙[14]。此外,艾地苯醌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可有效清除并阻止形成活性氧,抑制病人腦線粒體生成過氧化脂質,同時也抑制病人腦線粒體生成過氧化脂質而產生的膜障礙,最終使病人神經細胞的退化過程得到減緩或控制,起到改善病人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15]。病人服用艾地苯醌后的不良反應較少,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艾地苯醌對老年血管性癡呆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病人的臨床癡呆癥狀得到有效改善,記憶功能和認知功能有效恢復,血清BuChE 水平顯著降低,服藥后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