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浙江省諸暨市經(jīng)濟特產(chǎn)站 311800)
壽建堯*(浙江省諸暨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311800)
為探索出經(jīng)糧雙豐收、綠色、高產(chǎn)、高效種植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chǎn)出率,2015—2017年筆者對高菜-超級早稻-超級雜交晚稻種植新模式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經(jīng)3年的試驗示范,實現(xiàn)了提高復種指數(shù)、提高糧食產(chǎn)量、提高種植效益、實現(xiàn)經(jīng)糧雙豐收的目標?,F(xiàn)將高菜-超級早稻-超級雜交晚稻種植新模式的經(jīng)濟效益、茬口安排及配套的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總結(jié),以期促進該種植新模式在浙江省諸暨市大面積推廣應用。
高菜-超級早稻-超級雜交晚稻種植模式中,高菜每667 m2產(chǎn)量3 250~3 500 kg(鮮產(chǎn)量)、產(chǎn)值1 462.5~1 575.0元,扣除每667 m2生產(chǎn)成本650.0元,每667 m2純收益812.5~925.0元;早稻每667 m2產(chǎn)量600~620 kg、產(chǎn)值 1 920~1 984元,扣除每667 m2生產(chǎn)成本950元,每667 m2純收益970~1 034元;晚稻每667 m2產(chǎn)量610~630 kg、產(chǎn)值2 013~2 079元,扣除每667 m2生產(chǎn)成本1 050元,每667 m2純收益963~1 029元。合計全年每667 m2產(chǎn)值5 395.5~5 638.0元、純收益2 745.5~2 988.0元。
高菜于10月初播種育苗,11月上中旬移栽,翌年3月底至4月初收割。早稻采用機插栽培,3月15日—20日播種育秧,4月15日左右插秧,7月15日—18日收割。晚稻采用機插栽培,6月28日—30日播種育秧,7月22日前移栽結(jié)束,11月上旬收割。
選用從日本引進的“日本高菜”種植,該品種是一個大葉型、專供腌制的加工品種,雖不具有鮮食的風味,但有芥菜和白菜的優(yōu)點,且其腌制品具有鮮、脆、軟的獨特風味。
育苗田應選擇遠離菜田、四周空曠、土壤疏松肥沃的田塊,育秧田∶大田為1∶20。播種前,育苗田要先進行整田,整至田面平整細勻,且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15-15-15)20 kg。先澆濕育苗田后進行播種,一般于10月初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0.5 kg,播后覆蓋細土或焦泥灰0.3~0.5 cm。于高菜苗具2~3張真葉時進行間苗,保持苗距5~7 cm。育苗期間要重點防治蚜蟲,可定期噴施千紅、蚜虱凈、大功臣等藥劑防治,以防止高菜苗帶毒,從而控制病毒病的發(fā)生。
高菜雖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需田塊排灌方便,確保田內(nèi)不漬水。大田前茬晚稻收割后,需施好生石灰和基肥,并及時翻耕整地做畦。于高菜苗高15 cm左右、有5~6張真葉時進行定植,要求帶土移栽,以減少傷根。移栽株行距為30 cm×40 cm,一畦種2行或3行,力爭在11月中下旬移栽結(jié)束。
(1)水管。高菜移栽時要澆足定根水,其他生長期,須遵循少雨時防干旱、多雨時防積水的水管原則即可。(2)施肥。高菜大田生長期以氮肥施用為主,并適量增施磷鉀肥。一般基肥每667 m2施廄肥1 500~2 000 kg,追肥4~5次,每次每667 m2施用尿素5~7.5 kg。應注意冬前1個月停止施肥,以防植株過嫩而發(fā)生凍害;入春后,薄肥勤施,促其發(fā)棵;高菜收割前15 d停止施肥。(3)病蟲害防治。高菜生長期間的主要蟲害是蚜蟲,可用千紅、蚜虱凈、大功臣等農(nóng)藥防治;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軟腐病等,病毒病的防治關鍵是苗期防治好蚜蟲,以切斷傳播源,控制苗期帶毒;軟腐病于整田做畦時每667 m2施生石灰100 kg或草木灰150~200 kg進行預防,當田間零星發(fā)生軟腐病時,可用農(nóng)用鏈霉素、可殺得、銅銨等澆根防治。
翌年3月底至4月初即可收割高菜。由于采用訂單生產(chǎn),全部由綠野出口食品廠收購,經(jīng)腌制后外銷到日本。
宜選用生育期適中、分蘗中等、抗病性好、抗倒性強、株高適中、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超級早稻品種種植,如“中早39”。同時,還要選用谷粒飽滿、均勻、無病蟲的優(yōu)質(zhì)種子。播種前,用使百克2 000倍液或勁護1 000倍液浸種,浸足72 h,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凈后即可催芽。
由于“中早39”苗期抗寒性強,可進行適時早播、早栽,以確保連作晚稻早播、早栽和高產(chǎn)?!爸性?9”一般采用機插栽培,于3月15日—20日播種,每盤播種量為125~130 g,每667 m2插秧25~30盤,采用疊盤暗出大棚保溫育秧方式。
于4月15日左右、秧苗葉齡3.3~3.8葉時進行機插,機插規(guī)格為30 cm×12 cm,每667 m2基本苗數(shù)為8萬~9萬苗。
“中早39”的需肥量屬于中等偏上,前茬高菜采收后田間留有較多的余肥,故其一生總用肥量要比正常早稻栽培用肥量減少20%。具體施肥原則:控制前中期用肥量,防止群體前期猛發(fā)、后期落黃早衰及倒伏;氮、磷、鉀肥科學合理搭配;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看長勢補施穗肥,做到基肥足、分蘗肥早、穗肥巧,以達到前期促蘗爭大穗、后期青稈黃熟的目的。
“中早39”大田生長前期淺灌、勤灌,淺水活棵,以促早發(fā);生長中期適時擱田,以控制無效分蘗,增強其抗倒伏能力;生長后期保持干濕交替,防止斷水過早,以保持根系活力,提高籽粒飽滿度。
“中早39”播種前需進行種子處理,以防止惡苗病的發(fā)生;機插后7~8 d結(jié)合施促蘗肥每667 m2用35%丁芐80~100 g撒施除草;大田期根據(jù)病蟲情報及時做好對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于7月15日—18日、85%~90%谷粒呈金黃色時進行適時收割,以確保早稻豐產(chǎn)豐收及連作晚稻早播、早栽。
選用抗性強、品質(zhì)優(yōu)、分蘗強、熟期適中的超級雜交粳稻品種種植,如“甬優(yōu)1540”。
采用每盤648個缽型毯狀機插硬質(zhì)育秧盤進行育秧,每667 m2大田需備秧盤20~22個、加壯秧劑的營養(yǎng)土80 kg、不加壯秧劑的蓋種土20 kg、秧田6~8 m2。于6月28日—30日采用高檔播種流水線進行播種,每盤播種量為55~60 g。播種后采用兩橫方式鋪排秧盤,盤與盤之間緊密對齊,秧盤鋪好后覆蓋遮陽網(wǎng)等進行保濕,以確保齊苗。齊苗后立即去掉覆蓋物。
雜交晚稻機插于7月20日—22日、秧齡20~22 d、葉齡4.2~4.8葉時進行,機插規(guī)格為30 cm×20 cm,每667 m2栽插1.11萬叢,每叢栽插健壯秧2~3苗。機插時要求田面保持淺水層,采用淺插勻插,并要求在陰天或傍晚時進行機插方法,以防止敗苗。
大田每667 m2施豬欄肥750~1 000 kg或餅肥50 kg、過磷酸鈣25 kg、氯化鉀7.5 kg、尿素10 kg作基肥。栽后7 d施促蘗肥,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15-15-15)20 kg加尿素7.5 kg,以后視苗情適量追施尿素。抽穗期結(jié)合病蟲害防治,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
水稻移栽后保持淺水層,以利于活棵;此后至施促蘗肥前,要求田面無水層,結(jié)合施促蘗肥進行灌水,之后按照田間有淺水層2~3 d、無水層2~3 d的原則進行灌水;當在田苗數(shù)達到目標穗數(shù)的80%時開始擱田,采用多次輕擱田,對營養(yǎng)生長過旺的田塊宜適當重擱,以控制最高苗數(shù),實現(xiàn)合理群體。
結(jié)合促蘗肥每667 m2用乙芐25~30 g防除雜草。病蟲害重點防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水稻紋枯病、稻曲病。
于11月上旬、稻谷完全成熟后進行收割,避免割青影響產(chǎn)量和米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