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田青青 柯為洵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湖州中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淋巴結核是常見的肺外結核,以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為常見,對此,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硬結期頸淋巴結核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7月至2018年2月來門診治療的硬結期頸淋巴結核患者45例,按隨機法分為2組。治療組23例,男性1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41.8±4.2歲;平均病程9.2±0.8個月;右側頸部6例,左側頸部9例,雙側頸部8例;平均淋巴結直徑3.9±1.1cm。對照組22例,男性1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41.5±4.0歲;平均病程9.1±0.7個月;右側頸部6例,左側頸部8例,雙側頸部8例;平均淋巴結直徑4.0±1.3cm。兩組相關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患者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結核病》中硬結期頸淋巴結核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瘰疬痰瘀互結證[2]。
2.1 對照組:強化期及鞏固期給予常規(guī)抗結核藥物治療:強化期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鞏固期用異煙肼及利福平。共治療3個月。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組方:貓爪草25g,夏枯草、乳香、沒藥各15g,三七10g,陳皮、海藻、昆布、玄參各12g,金銀花、黃芩、連翹各10g,浙貝母8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1個月為1療程,連續(xù)使用3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參考《現(xiàn)代結核病學》中的療效標準擬定[3]。臨床控制:腫大淋巴結較治療前已縮小超過2/3,其余臨床癥狀已明顯緩解或消失;顯效:腫大淋巴結較治療前縮小1/2~2/3,其余臨床癥狀已有不同程度好轉;有效:腫大淋巴結較治療前縮小不足1/2,其余臨床癥狀略有緩解;無效:腫大淋巴結較治療前縮小不足1/3或加重,其余臨床癥狀無好轉。
3.2 結果:治療組23例中,臨床控制11例,顯效6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7%;對照組22例中,臨床控制5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8.2%,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頸淋巴結核屬于中醫(yī)學“瘰疬”等范疇。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外感瘵蟲、熱毒之邪,或后天飲食、勞倦、七情之因,耗傷肺脾之氣,水濕內蘊,聚而成飲化痰;水濕痰濁凝滯于經絡,影響血行,久之血脈瘀滯,瘀血阻絡,竄注皮里膜外聚為瘰疬[4]。故治療上宜以消法為主。本方中陳皮、貓爪草、夏枯草、浙貝母、海藻、昆布軟堅化痰、消腫散結;乳香、沒藥、三七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玄參清熱養(yǎng)陰;金銀花、黃芩、連翹清熱疏肝。全方合用,具有化痰散結、活血祛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