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積和
(青海省中醫(yī)院針推康復疼痛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所有推拿手法都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人體,手法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可以通過術者的意志來調(diào)節(jié)。但是,手法怎樣運力,運力正確與否,卻是操作手法中較難掌握的。推拿手法涉及的主要是杠桿力學,其次是重力學。筆者經(jīng)20年推拿臨床工作深刻體會到,只要掌握這兩種力學原理,就能自覺合理地指導各種手法操作,就能正確運力于手法。
阻力的合力點是運動環(huán)節(jié)的重心,也即手法著力點。若阻力作用發(fā)生在支點和力點的中心位置,則由其所構成的杠桿叫省力杠桿。例如撬棒這類杠桿其阻力點即在其中央位置,當阻力臂始終小于力臂,用較小的力就能克服較大的阻力,故能省力。在推拿手法中,力點是被握手臂著力處。在這里,支點以及阻力點均固定,僅力點可加以改變。隨著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越大,力臂就會越長,其省力效果就會越明顯。坐位腰部旋轉(zhuǎn)法,支點在被扭挫的腰椎關節(jié)處,阻力點則是其腰部肌肉阻力以及上半身重力和合力作用點,力點則是術者的手部用力著力點。同樣,在支點確定之后,其阻力和阻力點局不再能夠隨意改變,術者想要省力則必須通過移動力點,使力臂得到延長;因此有經(jīng)驗的術者會將患者兩肩或頸項部作為著力點,使力臂較長,從而達到操作省力的目的。又如斜扳法,以患側的腰椎旁為支點,術者拇指按壓對應腰椎關節(jié)處,患者的腰椎旁肌肉與患側下肢重心的合力作用點則為阻力點。此法著力點有兩個:第一為患側下醫(yī)者的手握處;第二著為拇指頂按的患側椎旁。術者用力是以第一著力點的后扳動作為主,而第二著力點,術者不必主動用力,可借助第一著力點后扳動作的傳遞之力。所以,該法的力點仍可視為第一著力點。同理,術者欲省力,也可延長力臂,而將第一著力點放置于患側膝或踝部,不可放置于大腿近端。
省力杠桿不僅能夠在被動運動手法起到較好的作用,也能夠應用于軟組織的一般性手法中,術者自身也可以應用。滾法要領正確的人,常把發(fā)力點放在肘或肩部,使力臂延長,以前臂或上臂擺動之力帶動腕關節(jié)活動。這樣,術者不但省力,而且腕關節(jié)自然放松,不易疲勞,又能充分活動。長時間進行下去則能夠?qū)崿F(xiàn)滾法的“柔和、均勻、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同理,以腕關節(jié)作為支點,以手背或手指或大小魚際部和為阻力點的手法,如一指禪法、揉法、叩法等,均可參照滾法的杠桿原理,用延長力臂達到省力的目的。部分小手法也可通過變更支點來達到省力的目的,例如叩擊類手法。若將支點位于肩關節(jié)其阻力臂則較長,費力;支點位于肘關節(jié)時阻力臂則較短,省力;放在腕關節(jié)時阻力臂最短,能夠?qū)崿F(xiàn)最佳的省力效果。
當力點處于阻力點和支點的中心位置,則為速度杠桿,其在推拿手法中具有一定的應用。例如,后位搖肩法,支點在被搖的肩關節(jié)中心,阻力點為手臂重心,靠近肘部。力點則為術者所握的上臂近端著力點。因此,力點位于支點與阻力點之間,力臂小于阻力臂,抬舉及環(huán)搖上肢時均不省力,環(huán)搖上肢時可獲得較大速度和幅度。俯臥單髖搖法,即速度杠桿,其支點、力點和阻力點的位置關系與上法相似,環(huán)搖時不省力,但可以獲得下肢的環(huán)搖速度和幅度。重叩法將五指端或三指端作為著力點,將支點置于肘或肩關節(jié),發(fā)力點則為肘或肩背部肌肉的合力作用點,當手臂從高舉位迅速沖下至指端,尚未撞擊之前,阻力點是其前臂或一側上肢的重心,當指端撞擊治療點之際,具有較大的沖擊阻力,它包括上肢的重力,力臂較長,不省力,但可利用手臂運動獲得較大速度和幅度,以完成重力叩擊。
由此可見,省力杠桿是省力不省功,速度杠桿是獲得速度和幅度,但不省力,所以推拿手法如何用力,實際上推拿時大多手法均需應用省力杠桿,只有少數(shù)手法需要獲得速度和幅度。當阻力不能克服時,才應用速度杠桿。
地心引力通常叫做重力。重力作用的方向始終垂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即是重心。推拿手法中即可利用重力實現(xiàn)省力的目的,例如踩法,就是利用術者的自身重力,作用于患者腰部或其他部位。使用雙掌重疊按腰,或以肘按環(huán)跳時,若壓力不夠,則可將雙足踮起,身體前傾,利用自身重力,患者仰臥,腰部墊一較厚軟枕,然后術者兩手對患者的胸部以及臀部進行按壓,這樣,除了術者的按壓力量之外,主要是運用患者的自身重力,而迫使腰部生理弓加深。點法、一指禪法等操作時,術者常將身體傾向于治療點,或采用其他姿勢獲得重力,這些都是應用重力的經(jīng)驗范例。
為了保證效果一般在手法操作中是由術者進行主動運動,但當期作用于患者時,則可使其產(chǎn)生被動運動?;颊唧w表的治療點也就是手法的阻力點,但對于患者而言,則是產(chǎn)生被動運動的力點。因此,推拿醫(yī)生研究手法的杠桿原理,要在研究自身手法動作的同時,對患者的肢體上的被動運動進行研究,也就是手法原理的雙向研究。
調(diào)整術者與患者的體位及姿勢,為手法操作創(chuàng)造最為方便而省力的條件,分析其中動作原理有四點:一是將患者身體或治療部位靠近或傾斜,既可縮短阻力臂,又可利用術者的自身重力,以圖省力;二是必要時,也可利用患者的肢體重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治療點,以加強手法力度;三是為術者的發(fā)力部位創(chuàng)造最為有力的姿勢體位,避免某些肌肉不必要的肌力消耗;四是便于旋轉(zhuǎn)治療點,為手法用力的方向、角度和深透性創(chuàng)造合適調(diào)節(jié)??傊?,各種體位的調(diào)整和選擇都是為手法操作準備的。
手法運力正確與否,可用下列標準估計:當某一手法需要省力時,可通過延長其骨杠桿的力臂來實現(xiàn)或利用重力作用,而使手法操作既省力又簡便;當某一手法需要獲得較大幅度與速度時,可通過縮短力距,加強力度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