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璽霞 趙玉兵
(吳起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陜西 吳起 717600)
根據(jù)吳起縣耕地結構情況,采用大壟溝,壟溝耕作法,充分利用作物高低的空間差,不同生育期的時間差,以高—低、遲—早、密—稀搭配種植黃芥與豆類或洋芋間作套種,提高作物光熱資源和水肥的利用率,實行精耕細作,加大科技含量,達到高產(chǎn)高效,實現(xiàn)增產(chǎn)增收。
1.1 地塊選擇。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坡度在20°以下深翻、耙磨過的山坡、梯田、川、臺、澗、壩地。
1.2 工具配置。必須具備山地步犁、單耩及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器一般采用長20 cm、直徑10 cm的石磙。
1.3 起壟施肥。山坡地沿等高線自上而下開溝起壟,開溝時先用山地步犁向外翻一犁,然后用單耩在溝內(nèi)深耕1次,深度15~20 cm,將肥料施于溝內(nèi),然后再用山地步犁在溝內(nèi)側(cè)上方3~4 cm處向下翻一犁,將肥料全部蓋在溝內(nèi)偏外側(cè),然后再用單耩在溝內(nèi)側(cè)深耕1次,深度為15~20 cm,開溝程序為:山地步犁—單耩—步犁—單耩,合稱“兩犁兩耩”。壟距一般60~80 cm。
選用適宜吳起縣土壤氣候種植的抗旱、耐瘠薄、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品種。
2.1 黃芥品種。以高油88為主。
2.2 豆類品種。以中黃13、中黃30、汾豆78、冀豆17為主,搭配中黃35、中黃39、汾豆99、冀豆19。
2.3 馬鈴薯品種。以克新1號為主,青薯九號為搭配品種。
“三肥”墊底一次深施,畝施農(nóng)家肥1 500~2 000 kg、二銨30~40 kg、尿素20 kg、硫酸鉀10~15 kg。
4.1 密度。采用240 cm帯型:壟距80 cm,一壟種2行黃芥,株距13.3 cm,畝株數(shù)4 000株左右。兩壟種4行大豆,株距20 cm,畝株數(shù)5 500株左右。采用300 cm帯型:壟距60 cm,一壟種2行黃芥,株距13.3 cm,畝株數(shù)3 500株左右,四壟種4行馬鈴薯,株距33 cm,畝株數(shù)2 600株。
4.2 播量。黃芥畝播量0.5 kg,大豆畝播量3~4 kg,馬鈴薯畝播量80~100 kg。
播期:黃芥、黃豆、馬鈴薯同期播種或適期播種;北區(qū)播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南區(qū)為4月中旬至4月下旬。黃芥、大豆用雙腿耬播種,馬鈴薯人工點播。
6.1 及時查苗補苗。對缺苗、斷條的及時催芽補種,以保全苗。
6.2 及時間定苗。黃芥4~5葉間、定苗,豆類4~5葉間、定苗,每穴留1株,馬鈴薯每穴留1株。
6.3 中耕培土。中耕培土可以疏松土壤,消滅雜草,有利于薯類結薯,結合中耕培土畝追尿素5~10 kg。
6.4 病蟲害防治。及時進行防治確保豐產(chǎn)豐收。
6.5 適時收獲。當馬鈴薯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枯黃時,馬鈴薯的塊莖已基本成熟,等全部莖葉枯死時,在早霜來臨時應根據(jù)天氣情況選擇晴天及時進行收獲。黃芥成熟期不一致,應隨時進行采收。大豆收獲時要把握好時機,首先看莖葉,如果莖葉變黃,并且豆莢變干,顏色呈黑褐色時,就說明大豆已成熟,可以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