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濤
(甘肅省隴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748100)
李氏桿菌病是由產單核細胞李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散發(fā)性傳染病。特征是表現腦膜腦炎、敗血癥和妊娠豬流產,并可出現單核細胞增多。
本病常呈散發(fā)性或地方流行性,多在冬季和春季流行。一般發(fā)病率為10%左右,但死亡率很高。鼠類是病原體在自然界的帶菌者。病豬痊愈后,常成為健康帶菌者。本病是人、畜共患病,能傳染給人,應加以注意。
為產單核細胞李氏桿菌。屬G+,但陳舊培養(yǎng)常呈G-,兩端染色較深。李氏桿菌病是多種畜、禽、野生動物和人共患的傳染病。豬患此病較明顯的癥狀是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障礙。病原。為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桿菌,在外界環(huán)境中能長期生存,在尸體中可存活4~8 個月。2%的火堿、10%的石灰乳能在10 分鐘內殺死桿菌。目前已知有四個血清型。本病的易感動物廣泛,自然感染以綿羊、豬和家兔較多,牛和山羊次之。本病多發(fā)于早春、秋、冬或氣候突變的時節(jié),常呈散發(fā)或地方性流行。不同年齡的豬都可感染,但仔豬最易感。
病初有的發(fā)低熱,后期下降,保持36℃~36.5℃左右。病初意識障礙,運動失常,作圓圈運動,或無目的地行走,或以頭抵地不動。有的頭頸后仰,前肢和后肢開張,呈典型的觀星姿勢。肌肉震顫,有的表現陣發(fā)性痙攣,口吐白沫,側臥地,四肢亂爬。有的在病初兩肢或四肢發(fā)生麻痹,不能起立。一般經1~4 天死亡。較大的豬有的身體搖擺,共濟失調,步態(tài)強拘,有的后肢麻痹而不能起立,或拖地而行,病程可達一個月以上。仔豬多發(fā)生敗血癥,體溫上升,精神高度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口渴;有的表現全身衰弱、僵硬、咳嗽、腹瀉、皮疹、吸吸困難、耳部和腹部皮膚發(fā)紺,病程約1~3 天,病死率高。妊娠母豬常發(fā)生流產。
腦膜和腦可能有充血、 炎癥或水腫變化,腦脊液增加,稍渾濁。出現敗血癥的病豬,肝臟有壞死,脾可能腫大,胃腸道充血,有壞死灶。病理組織學檢查可見腦血管周圍有以單核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
本病的臨床癥狀和剖檢均無特征性的變化。故確診必須采病料作細菌檢查分離出李氏桿菌。
4.1 與豬偽狂犬病的區(qū)別是: 偽狂犬病傳播快,大豬發(fā)病出現類似流感癥狀,數天后即康復,無神經癥狀,只有仔豬才出現神經癥狀。此外偽狂犬病豬的腦組織接種家兔皮下會出現劇癢。
4.2 與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的區(qū)別是:豬傳染性腦脊髓炎只發(fā)生于豬,遇響聲和觸摸會立即尖叫和發(fā)生肌肉痙攣與頭頸后仰癥狀。
5.1 平時須驅除豬場周圍的鼠類和其他嚙齒動物,驅除體外寄生蟲,不要從疫區(qū)引入病豬。
5.2 發(fā)病的豬場應及時隔離治療,消毒被污染的場舍、用具。
5.2 病豬屠宰時應注意消毒和防止病菌散布。
5.3 如疑為由飼料而引起感染,須改用其他飼料。
在病的初期以大劑量的鏈霉素效果較好,但易引起抗藥性。用大劑量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一次治療病豬,效果很好。為避免抗藥性可換其他廣譜抗生素。
6.1 青霉素80 萬單位8 支,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5ml,安溴注射液60ml,維生素B1 注射液10ml。
6.2 用20%磺胺嘧啶鈉液5~10ml,肌肉注射。
6.3 鹽酸金霉素粉20~50mg/kg 體重,分2 次灌服。
6.4 慶大霉素1~2mg/kg 體重,每日2 次肌肉注射。
6.5 氨芐青霉素4~15mg/kg 體重,肌肉注射。
6.6 硫酸鏈霉素或硫酸雙氫鏈霉素10mg/kg 體重,肌肉注射。以上藥物2 次/天,連用3~5 天。病豬高度興奮不安時,可內服水合氯醛,1 克/千克體重,溶于水后用胃管投藥。
6.7 復方新諾明10~30ml,肌內注射,每天2 次,連用3 天。
6.8 四環(huán)素0.3~1g 地塞咪松5mg、 維生素C 10ml。先用10%葡萄糖50~200ml 溶解稀釋四環(huán)素后,再加另兩種藥,混合一次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3 次。
李氏桿菌病是由單核細胞增多癥李氏桿菌所引起的人和家畜,家禽等多種動物共患的傳染病,本病發(fā)病急,及早發(fā)現,正確診斷,選擇敏感藥物,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有條件的,可做藥敏實驗,用藥劑量一定要大,每天可3 次用藥,使血液藥物濃度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一定要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做初步診斷,先馬上用藥,以爭取最佳的治療時間。不要都等到實驗室結果出來后。再去治療。只有這樣,治療起來,效果相當理想。否則,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死亡率很高,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