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新 何麗凱
(夏邑縣林業(yè)局 河南 夏邑 476400)
刺槐小皺蝽和豆莢螟分布范圍廣,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小皺蝽主要以若蟲群集刺吸受害刺槐的枝條,危害嚴重導(dǎo)致幼樹整株枯死;豆莢螟主要以幼蟲蛀食刺槐的種子,被害種粒輕則蛀成缺刻,重則蛀空,充滿蟲糞,種粒變黑霉?fàn)€。
1.1 小皺蝽。卵呈桶形,長約1 mm,寬約0.9 mm;兩端稍傾斜,上有卵蓋;初產(chǎn)時米黃色,孵化時粉紅色或黑褐色。若蟲5齡;老熟若蟲體長約13 mm,前胸背板有兩個半圓形的相對稱的褐色花紋,小盾片三角形,邊緣黑色。成蟲體黑褐色,無光澤;體長12~15 mm;觸角黑色;前胸背板后半部及小盾片上有很多橫向細皺紋;小盾片三角形,其基緣中央常有黃褐色或紅褐色小斑,腹部背面為紅褐色,兩側(cè)緣各節(jié)中央有紅褐色橫斑;腿節(jié)末端內(nèi)側(cè)有刺。
1.2 豆莢螟。卵橢圓形,長約0.5 mm,表面具有不明顯的網(wǎng)紋。初產(chǎn)時乳白色,近孵化前紫紅色或灰白色。幼蟲5齡,老熟幼蟲體長約14 mm,體綠色,背面紫紅色,腹面綠色,頭及前胸背板淡褐色,前胸背板近前緣中央有一個“人”字形黑斑,前緣角和后緣中央的兩邊各有一個大黑斑。初孵幼蟲為淡黃色。以后為灰綠直至紫紅色。蛹體長約9 mm,黃褐色,近羽化時黑褐色;臀刺6根。成蟲體長約9 mm,翅展20~24 mm,體灰黃褐色,觸角褐色,雄蛾觸角近基部彎曲,前翅狹長,具黑褐色和黃褐色鱗片,近翅基色澤較暗,前緣從基角至頂角有一條白色縱帶,近翅基1/3處有一條橙黃色橫帶,后翅黃白色。
2.1 小皺蝽。1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雜草里及石塊下越冬。翌年3月中旬開始活動,隨著天氣變暖,越冬成蟲不再回到石塊下,多集中在萌芽較早的雜草上及刺槐根際處,待刺槐開花時(4月下旬)逐漸上樹為害。成蟲取食多群集于1~3年生萌芽條上、幼樹基部和枝丫處的幼嫩部位為害。取食時,將口針插入皮孔和皮裂處,吸食樹液。刺槐被害后,樹葉變黃早落,受害部位呈紫紅色。輕者可恢復(fù),重者破裂、腐爛,使枝條枯死,甚至整株死亡。該蟲6月上旬開始交尾、產(chǎn)卵。該蟲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前飛翔尋偶,一般白天中午交尾。雌蟲交尾后第2天即可產(chǎn)卵,一生產(chǎn)卵多次。產(chǎn)卵盛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卵經(jīng)2~3周孵化為若蟲,多集中在傍晚孵化。成蟲自9月下旬開始下樹越冬,至11月上旬全部越冬。
2.2 豆莢螟。1年發(fā)生3代。以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附近土下5~6 cm深處結(jié)繭越冬。翌年5月初成蟲羽化,5月中下旬達到盛期,并在刺槐林內(nèi)交配產(chǎn)卵。第1代幼蟲在5月中旬出現(xiàn),幼蟲盛期在5月底~6月初;第2代幼蟲在7月中旬出現(xiàn),幼蟲盛期在7月底至8月初;第3代幼蟲在8月底至9月初出現(xiàn),9月底脫莢,末期可到10月上、中旬。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弱,飛行能力也不強。卵多產(chǎn)于花萼內(nèi)壁基部,孵化時間以早晨6:00~8:00時最盛。老熟幼蟲脫莢入土后,結(jié)繭化蛹。多喜歡棲息在生境較為干燥、樹木生長勢較弱或林下雜草叢生的疏林地內(nèi)。
3.1 小皺蝽。一是在蟄伏時,掀石塊,搜草叢,捕殺群集的越冬成蟲。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蟲產(chǎn)卵盛期,剪除有卵枝條集中燒毀。二是生物防治:于7~8月份,用0.5~1億孢子/ml白僵菌液噴霧防治若蟲。三是春季成蟲出蟄上樹為害前,在地面活動時間較長,且因未取食,抗藥力差,可在樹干基部地面和林內(nèi)越冬場所噴撒90%敵百蟲1 000倍液;若蟲發(fā)生期,可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噴殺。
3.2 豆莢螟。一是在刺槐林的周圍種植花期略早于刺槐花期的其他豆科植物,誘集豆莢螟成蟲產(chǎn)卵,卵期后,將這些豆科植物掩青漚肥,以殺死豆莢螟的卵及初孵幼蟲。在刺槐林周圍盡可能不種早熟及晚熟豆科植物,以便減少豆莢螟數(shù)量,降低對刺槐林的危害。二是保護寄生蜂、赤眼蜂、寄生蠅、鳥類等天敵,減少該蟲危害。三是第一代幼蟲孵化盛期(5月底6月初),噴25%殺蟲脒600~8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400~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