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娟
(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84)
明洪武年間,閩人三十六姓為幫助琉球順利進行朝貢而移居到琉球,聚居于久米村,因而被稱為“久米村人”。久米村人將中國特別是福建地區(qū)的風俗習慣帶到琉球,對琉球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久米村人在琉球繁衍生息,發(fā)生了同化現(xiàn)象,但由福建帶來的一些傳統(tǒng)民俗文化仍是其建構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礎。本文根據(jù)歷代冊封使的見聞及琉球方面原始史料的記載,試從飲食起居、年中節(jié)慶、人生儀禮三個方面,來探討久米村的民俗文化的內涵和特征,及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認同,從對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中發(fā)生,這種認識首先來自于最基層的生活文化,表現(xiàn)在具象的物質生活方面,而飲食、服飾、住房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飲食方面,關于久米村人飲食習慣的記載并不多見,但是從琉球飲食方式所受福建地區(qū)的影響可以推測久米村人的飲食習慣。琉球以番薯類為主食,海產品占有較大比重,而米麥較少,多為王室貴族所食用,后來琉球飲食中出現(xiàn)了歲時節(jié)慶時食用的特色副食糕點,如清明節(jié)的艾糕、端午節(jié)的角黍、除夕夜的芋頭等。此外,時至今日沖繩人仍舊喜愛食用豬肉特別是豬內臟、豬蹄、苦瓜、紫薯等,這在日本人眼里可謂是“異國風情”,被認為是沖繩的傳統(tǒng)飲食。而這些傳統(tǒng)均來自中國的飲食習慣,是以久米村為基點融入琉球人的生活之中,并沿襲至今。
在服飾方面,據(jù)《琉球國由來記》記載:“唐榮人氏,系三十六姓子孫。故其所服衣冠,皆從明朝制法,包網(wǎng)巾,戴方巾、紗帽。至清朝順治七年庚寅,始剃發(fā),結欹髻,衣冠悉從國俗焉。”即久米村人在琉球依舊保持著明人的穿著打扮。然而,1644年清朝的建立,對久米村人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作為明人的后裔,他們不愿依從滿清的辮發(fā)習俗及服裝,但另一方面他們仍需要與清朝進行朝貢貿易,難以繼續(xù)保持明朝的服飾和發(fā)型。1650年起,久米村人采取了改換琉球服裝的辦法,并將結發(fā)方式改為琉球男子特有的發(fā)型“欹髻”,此為久米村人移風易俗的開始。琉球王國滅亡后,與沖繩人一樣,久米村人的著裝打扮也被日本所同化。
在居住方面,《李朝實錄》中漂流民金非衣等人對中國人的居住地(即久米村)有如下描述:“唐人商販來有因居者。其家皆蓋瓦,制度宏麗,內施丹艧,堂中皆設交倚……”與之相對,琉球人的房屋一般以草或板為頂,屋內多為木質原色,屋內無椅,家人席地而坐。由此可以看出,久米村人在琉球的住房和生活設施仍然保持中國的風俗習慣。周煌在《琉球國志略》中對久米村類似于中國房屋設計的構造及設備的也有所描述。久米村的房屋建有院墻,大門處設有影壁,屋頂上有石獅子,這些建筑習俗均來自福建地區(qū),源于我國的風水思想,意在為家中驅災避邪,并防止家中福氣財氣外流。這些帶有濃厚中國風格的建筑仍普遍存在于沖繩社會。
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是通過建構民族文化記憶進行的,而文化記憶的傳承則需要有固定的附著物,需要一套自己的演示方式,而節(jié)慶就是文化記憶中重要的傳承和演示方式。因此,年中節(jié)慶在建構民族文化身份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久米村一年中主要有以下重要節(jié)日習俗。
春節(jié),是久米村人非常重視的節(jié)日。與中國一樣,久米村人也放鞭炮、貼對聯(lián)、拜年、發(fā)壓歲錢等。初一他們在祖先的牌位前擺上香爐、燭臺、飯菜、糕點,全家人一起祭拜祖先,再拜灶神;拜年時,先去宗家,再根據(jù)長幼順序依次拜訪;初二是久米村子弟新年后第一天上學的日子,出門前先在紅紙上抄寫范本,供奉到祖先牌位前,再燒香拜祭。初四在放香爐的地方貼上對聯(lián),擺上供品,燒香,迎接灶神下天。元旦曾普及到琉球各地,琉球國王非常重視元旦的活動,必親自參與行事,遙拜中華,以表忠誠之心。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元旦習俗大都已經消失沖繩人的生活中。
元宵節(jié),也叫上元節(jié)。像朔日一樣,久米村人會祭拜祖先和灶神,供奉炒豆腐渣和紅豆粥,還會祭拜廁神,祈求豐收。每年自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在久米村的大門、西門及上、下天妃宮各設“結采門”一座;兩天妃、天尊、龍王、關帝諸廟,紫金大夫以下,各供燈一個,張燈結彩,慶祝節(jié)日。但據(jù)《球陽》的記載,尚敬王時代為了為削減公費開支,撤去久米村西門、大門內正月時修建的供元宵節(jié)裝飾用的“結采門”,改為將松枝綁在木柱上的形式??梢?,元宵節(jié)也曾是久米村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
清明節(jié),主要活動是掃墓祭祖,帶有濃厚的儒家倫理道德和宗教意識。久米村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非常重視祖先祭祀,因而清明節(jié)對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掃墓、祭祖、燒紙錢等習俗保留至今,是久米村人以及整個沖繩祭祀祖先的重大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是不可或缺的項目?!读鹎驀蓙碛洝酚涊d:“爬龍舟,蓋為吊屈原而作也。本國原無此舟焉?!褚?,中華江村人民,每年五月,多造龍舟,競渡為吊,而稱之曰。為祝太平之盛儀也。然則本國,始設此舟者,蓋三十六姓,既到本國,然后為祝太平儀事,而能設此舟也,明矣?!笨芍鹎虻馁慅堉燮鹪从陂}人三十六姓,后普及到琉球王國。
中元節(jié),為道教說法,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是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節(jié)日。同清明一樣,中元節(jié)是久米村也是整個琉球重要的祭祖節(jié)日,和家族制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楊仲揆指出,琉球自古無家族制度,可以推測琉球之有中元節(jié)自當始于久米村,但影響所及必早已遍及全國。至今,中元節(jié)仍是久米村人以及沖繩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只是受日本本土的影響,許多地方已經改為公歷七月中旬的“盂蘭盆節(jié)”。但沖繩的中元節(jié)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中元節(jié)的祭祖活動在家中舉行,而清明節(jié)則在墓前祭祖。
此外,久米村還曾有過中秋節(jié)、冬至等節(jié)日,但如今這些節(jié)日已經不復存在了。時至今日,久米村人在一年中最重視的日子就是祭祀祖先的清明節(jié)和祭祀孔子的釋奠。值得一提的是,沖繩與我國一樣,至今仍保留著農歷的傳統(tǒng)歷法,這也是區(qū)別于日本本土的一大特色。
與節(jié)日相同,人生儀禮也是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方式,是建構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徑。以下主要從婚姻和喪葬兩個方面來論述久米村人的人生儀禮。
第一,婚姻儀禮方面。久米村受儒教思想影響深厚,與琉球傳統(tǒng)婚俗的最大不同點是遵守中國儒教社會的“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則,即同姓、同氏、同宗之間不通婚。另以媒為介,按“父母之命,媒約之約”而婚配,舉行相應的婚禮儀式,操辦酒宴,過程較為繁瑣。琉球的婚姻習俗本為“男女相悅,便相匹配”,而閩人三十六姓渡琉以后,琉球的婚俗發(fā)生了變化,逐漸漢化。李鼎元在《使琉球記》中曰:“三十六姓初來時,俗尚未改,后漸知婚禮,此俗遂革?!痹诰妹状宓挠绊懴?琉球逐漸學習與采納中國婚禮的一系列程序,重視媒人撮合婚事,雖然在婚禮細節(jié)方面與中國略有差異,但對于媒人的重視、男女雙方可以分別宴客、以及對于婚后有夫之婦不守婦道時法律規(guī)定要處以死刑等習俗,則與中國傳統(tǒng)婚姻制度相同。
“同姓不婚”成立的前提是“姓”,而琉球人原本只有童名,沒有姓氏的概念。閩人三十六姓帶著自己的姓氏而來,這也使得琉球人開始重視自身的血統(tǒng)與根源。據(jù)《歷代寶案》記載,明宣德5年皇帝賜琉球國王“尚”姓,自此歷代相傳??滴?8年,琉球國王又將向、柳等中國姓氏賜姓給貴族及大臣,從16世紀后半期起,普通的琉球人也逐漸有了唐名。
據(jù)筆者對久米村人的采訪調查可知,琉球處分以后包括久米村人在內的琉球人的“唐名”消失于日本政府的“改姓改名”運動中。但久米村人的中國姓氏卻借助門中的形式保留至今,并成為他們區(qū)別于其他沖繩人的標志之一。另一方面,“同姓不婚”的習俗也隨著久米村的日本化而消失。
第二,喪葬儀禮方面。久米村的葬式同樣深受儒教思想的影響,均以儒家禮數(shù)行喪葬之禮。如有三年守喪、七日、七七、百日、周年、三周年等祭祀,以及洗骨、龜甲墓制等福建地區(qū)的習俗。
有關久米村實行中國式祭葬禮的記載最早見于《球陽》尚敬元年條“唐榮,遵守儒家祭葬之禮”,具體為:唐榮之人,歷來祭葬之禮悉從儒家之禮。至近世,改從國俗,以僧行佛法?!奔淳妹状遄畛鯇嵭腥寮抑涝岫Y,到了近世改為琉球國內普遍采用的佛教式儀禮。據(jù)記載,久米村于1713年恢復了原來的儒家儀禮,而1719年再次改為琉球傳統(tǒng)的佛教式儀禮。可見,久米村在日益琉球化化的進程中不得不舍棄諸多中國式傳統(tǒng)。
但另一方面,琉球的喪葬儀禮也深受儒教思想的影響。據(jù)《琉球國由來記》記載:“當國葬禮,習中華法,其僧引導者,僑國法也。中古以其花麗,故尚質王世代康熙六年丁未省之,改訂葬禮也。”即琉球最初實行佛教式葬禮,后受儒教思想的影響,自康熙6年起琉球王府改行儒家葬禮,以后民間兩者并行之。《球陽》卷六“始制定人民之喪法”條云:“天使贊球俗,錄曰有三年之喪云爾,由是考之,洪武年間,閩人三十六行始至琉球,覃敷文教,時,建三年之喪也?!笨梢姡鹎虻氖貑手埔财鹪从诰妹状?。
綜上所述,久米村的民俗文化是久米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其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基礎。以上從飲食起居、年中節(jié)慶、人生儀禮和風水習俗四個方面,探討了久米村的民俗文化內涵,并考察了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國的風俗習慣通過久米村人這個重要媒介傳到琉球,給琉球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表現(xiàn)在沖繩文化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