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瓊
(浙江農(nóng)林大學,浙江杭州 311300)
唐代茶圣陸羽撰寫的《茶經(jīng)》是世界上關于茶葉的第一本專著,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典籍?!恫杞?jīng)》的有效譯介對“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意義重大,但目前學者們對國外譯本,尤其是雙譯本或多譯本的對比研究關注較少,且譯者對譯文的分析大多只停留在語篇概念意義層面[1],因此本文擬從“信息熵”視角,結合黃國文的專用名詞分類法,重點鑒評探討國內(nèi)外譯家Francis Ross Carpenter[2]和姜欣、姜怡[3]的《茶經(jīng)》譯本中富含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專有名詞翻譯過程中信息的熵化現(xiàn)象以及成因。
專有名詞表示特定的人名、地名或組織機構的名稱?!恫杞?jīng)》中存在不少蘊含著豐富的茶文化內(nèi)涵的專有名詞,其翻譯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典籍內(nèi)容的傳達和譯文的可讀性。我國學者黃國文[4]將專有名詞的翻譯分為4類:專有名詞被譯為對等的專有名詞、專有名詞被譯為普通名詞、專有名詞被譯為不對等的專有名詞以及專有名詞在譯文中被省譯,另外,筆者也將從信息熵化的角度對“專有名詞被誤譯”現(xiàn)象進行探討。
李照國首次將“熵”這一概念引入翻譯,他認為人類文化的交流無不打上“熵化”和“耗散”的烙印,盡管我們翻譯時,總是希望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原文信息”,但事實上部分信息總是不可避免地會被丟失和耗散。對于信息與文化的交流,熵揭示的是信息的傳遞和變易,甚至耗散和消亡的基本機制。信息的“耗散”為我們解釋了在交流過程中信息出現(xiàn)變異、流散和消失的原因?!办鼗焙汀昂纳ⅰ睒嫵闪诵畔⒔涣鬟^程中不可回避的兩個瓶頸,信息重構在很大程度上受譯者的選詞和釋意的影響[5]。
由于缺乏中國文化歷史背景知識,國外的許多譯者時常會把專有名詞直譯為對等的專用名詞,但表面的對等并不能真正保證信息的有效傳達。
在第七章介紹茶事時,陸羽三次提到作為泡制茶湯或制作中藥食材或藥材的“蔥”:
①原文:…以湯澆覆中之,用蔥、姜、桔子芼之。
A(Carpenter)譯:…In addition,they will mix in onion,jujube fruit or oranges,….
B(姜欣等)譯:...Shallot or green onion,ginger,and tangerine may also be added to enhance the favor...
A 譯文將“蔥”譯為“onion(洋蔥)”,B譯文將其譯為“Shallot or green onion(小蔥或大蔥)”,但鑒于“洋”系列美食珍饈大多由元代、清代乃至近代才引入中國,《廣雅》編撰于三國時期,所以文中提到的“蔥”應該是指“小蔥”或“大蔥”,并非“洋蔥”,這表明信息的表面對等并一定能保證意義的全部對等。
專有名詞被譯為普通名詞是中外譯者常犯的錯誤,所以譯者在進行兩種語言信息功能的轉換時,必須關注兩種語言的詞義范圍,句子功能以及各自根植的文化背景差異,并做適當補充說明,以保證信息的等值。例如:
②原文:《宋錄》:“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王子尚意旨曇濟道人于八公山,…
A譯:Wang-Tzu Luan of Hsin An and Wang_Tze shang of Yu Chang Paid a visit in the Mountain of the Eight Dukes to a Taoist from T’an Chi.
B 譯:The two princes brothers Liu Zilan and Liu Zishang,king of Xin’an and king of Yuzhang,respectively,paid a visit to the revered Taoist monk Tan Ji in the Bagong Mountain.(P67)
“八公山”是著名的漢文化勝地?!鞍斯睘閯舱心嫉陌宋惶煜沦t士,八公山也因劉安與八公在此學道成仙的神話和秦晉淝水之戰(zhàn)而聞名,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A譯文將“八公山”意譯為了對等的專有名詞“the Mountain of the Eight Dukes”,簡約明了地揭示了“八公山”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B譯文直接音譯為“the Bagong Mountain”,使得原地名所包含的豐厚文化內(nèi)涵流失殆盡。
A譯文雖然先將其譯為普通名詞“it is that time of spring”,但在文后注釋中闡釋了“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禁火始于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是對死者再生的慶祝,“先熄再燃”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人們只有適當?shù)男菹⒉拍塬@得新的能量。注釋反映了國人對“時間和變化”的態(tài)度,即“循環(huán)的世界觀,死亡也是回歸,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是順其自然”。B譯文雖然將其譯為了專有名詞“Cold Food Festival”(寒食節(jié)),但簽于唐朝時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已經(jīng)合并,寒食禁火習俗已經(jīng)消失等原因,筆者更加傾向A譯文。
漢英如只作字面上的對等,英語是難于取得和中文讀者對原文相同或者相似的傳播效果的。相反,有些譯文表面并不對等,但卻能夠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④原文: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
A 譯:May I ask the way to Yang Tzu’s hut?I must visit the home of that great minister.The journey is long,but I have much gold.My horses rears and would be off for the five capitals.
B 譯:Where is Noble Yang’s tea scented abode?And Sima’s mansion with Han Living code?The cheng and zhuo were rich-bestowed,Their grand homes stood in Fashion mode.
出自《茶經(jīng)》第七章,是西晉張孟陽《登成都樓》所做的茶詩中的句子。句中的“揚子”、“長卿”、“程卓”和“五侯”分別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A譯文把“揚子”和“長卿”分別譯為“Yang Tzu”和“great minister”,而 B 譯文將其譯為“Noble Yang”和“Sima”,盡管“揚子”和“Noble Yang”、“長卿”和“great minister”表面可能并不對等,從信息熵理論看,其原意似已被歪曲,但因將揚子和司馬相如相提并論,其歷史地位顯而易見,但A譯文將“五侯”譯為“the five capitals”卻嚴重歪曲了專用名詞的含義。
專有名詞省卻未譯主要有兩種:意識不到原文中的專有名詞;譯者知道是專有名詞,但簽于是次要信息,所以故意不譯。例如:
⑤原文:蒲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A 譯:They include the golden peach and the crabapple,the persimmons of Ch’i and the chestnut of Yen;the yellow pear of Huan Yang;the red orange of Wu Shan;the white sugar of the extreme west and teas from the South and central regions.
B 譯 :Grapes from Shanxi outshine all,Henan crab apples pride many a stall,Shandong persimmons glow tall,Chestnuts from Hebei eyes enthrall,Scenting Hengyang are mellow pears,Tinting Mount Wu are oranges’wears,Teas from Yun and Gui every one cares,Candy from the west beats any compares.
出自《茶經(jīng)》第七章。A譯文對“齊、燕、南中、西極”進行了直譯,對“蒲、宛”忽略不譯,而B譯文采取了對等翻譯法。簽于這里的地名屬于非重要信息,即使被損耗或消失對于茶文化傳播影響不大,因此A譯文采取的省譯法恰恰凸顯了譯者在典籍翻譯信息重構的過程中具備了捕捉、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B譯文雖對等,但太過詳細,反而分散了讀者對焦點信息的關注度。
2.5.1 書名誤譯
書名是作品的窗口,人們可以從中可窺見作品的主題和情節(jié)的線索。書名翻譯要注意兩點:一是以全書的內(nèi)容決定譯名,二是書名翻譯必須符合通用翻譯標準。
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異苑》是志怪小說集,由南朝宋劉敬叔所撰,記錄了各種奇聞異事。書名中的“苑”有“花園”和“薈萃之處”之義。A譯文將《異苑》譯為Anthology of Wonder,B譯文將其譯為“Weired Garden”,顯然前者更可取。
2.5.2 物名誤譯
《茶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采茶、制茶的工具,譯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準確翻譯。B譯文將“碳渦”譯為The Charcoal-Breaking Stick(棍棒),A譯文將其譯為“THE STROKER(加料工具),兩個翻譯都不能體現(xiàn)此工具的特點,其實“碳渦”是一種敲碳榔頭,頂頭尖,中間粗,握處細的木槌,如果譯為“charcoal mallet木槌”更好。另外兩位譯者將“交床”譯為The Supporting Stand和THE STAND,從譯文中無法知道“交床”的確切用途,如果譯為cauldron stand似乎能確切知道交床用途,即是支鍑用的架子。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化,而且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深層次思想轉換,是高層次的智力再創(chuàng)作”[7]。文化翻譯的任務也不是翻譯文化,而是翻譯容載著文化信息的意義[8],專有名詞中蘊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如果譯者文化知識欠缺就會造成信息傳遞時的“熵化和耗散”現(xiàn)象,如對“五侯、《枕中方》”等的翻譯。其次,譯者必須熟知國內(nèi)外譯界約定俗成的翻譯規(guī)則,例如對于含有文化內(nèi)涵地名、人名或書名等的翻譯應該“先音譯后意譯”以減少文化虧損,但遺憾的是B譯文仍然采取“先意譯后音譯”的方式,如將《晏子春秋》譯為了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Yan Ying(Yanzi Chunqiu),類似的情況不止一處。
相比B譯文,A譯文在中國文化核心內(nèi)容傳播意識更強,如“八公山、《坤元錄》”等富含文化內(nèi)涵的專用名詞的加注解釋,《坤元錄》注釋提到“坤屬八卦中的一卦,代表大地母親,坤元暗示著能資生萬物極其豐饒的大地”,顯然譯者對“八卦五行”道家文化的傳播意識非常強。又如對《荈賦》的作者杜育和《桐君錄》的作者桐君所做的加注解釋?!肚F賦》是我國最早、最全面的歌吟茶事的詩賦類文章,是中國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學基礎,《桐君錄》對于茶的記載堪與杜育《蕣賦》比美,是茶文化成立期的兩篇最寶貴的史料。
相比而言,姜譯本更加忠實于原文,其專有名詞的辨識率較高,但過度詳細繁瑣,很難說是否能取得預期的效果;A譯本雖然沒有姜譯本忠實于原文,但他具有更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意識,能夠選擇一些含義深刻的專名進行信息拓展,這就是盡管A譯本中有些專名的信息被轉變,甚至丟失,但卻仍然能夠得到我校留學生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