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 專,三智加
(青海大學藏醫(yī)學院,青海 西寧810016)
熱敷法是5種藏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是將藥物或其他物體敷于患處或疼痛處的一種療法,該技術(shù)操作簡便,經(jīng)濟適用,無危險性。熱敷療法是一種采用溫熱的方式來改善局部經(jīng)絡(luò)的運行,消除風寒濕邪、氣血瘀滯、痰濕凝滯等病邪,達到邪祛正安目的的治療方法,古代又稱為熨法。藏醫(yī)熱敷療法在治療骨質(zhì)增生、消化不良、胃病等多種疾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部醫(yī)典》中記載的寒敷療法有11種,熱敷療法有19種[1]。熱敷療法如下:鹽敷;小石熱敷;擬石黃衣、青稞(二熱敷);釀麥熱敷;土熱敷;卷絲芭苔;鴿子糞熱敷;毛球蕕、馬糞(二熱敷);小酥油燈熱敷;磚瓦熱敷;霍爾梅熱敷療法;狼毛皮熱敷;金剛石熱敷;麻渣熱敷;脈石英熱敷;羊糞熱敷;對掌療法;擬石黃衣、釀麥(二熱敷);寬葉羌活熱敷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為鹽敷療法、磚瓦熱敷法、霍爾梅熱敷法,現(xiàn)介紹如下。
(1)鹽敷療法 將粗鹽在鐵鍋里翻炒后裝入純棉的布袋里,然后敷在疼痛的位置,使局部組織升溫,可調(diào)節(jié)自主神經(jīng),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從而使肌肉慢慢松弛,減輕疼痛,達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功效的一種傳統(tǒng)療法。對消化不良、痛經(jīng)、食欲不振、食物中毒、胃絞痛、黃水病、腸蠕動、習慣性便秘等癥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2)磚瓦熱敷療法 將干凈新鮮的磚瓦加熱后,放到患處及腳下,對痛經(jīng)、盆腔積液和寒性疾病有效。磚瓦加熱后敷在胃部可治療消化性疾病,還可治療腰酸背痛、風濕病等。該種療法能減輕給孩子斷奶時的痛苦,其做法是把磚瓦加熱后敷在乳房的各個部位,重復3~4遍,每日2次,持續(xù)3d可收效。
(3)霍爾梅熱敷療法 此療法是將茴香中加入少量的肉豆蔻,然后攪成一團放在布袋里,然后把香油加熱,布袋上面蘸一下香油,溫度適中時放到疼痛部位或第1椎穴、第6椎穴、第7椎穴、膻中、百會、囟門、后囟、涌泉等穴位,可治療頭痛、頭暈、失眠、心臟病等相關(guān)疾病。
藏醫(yī)熱敷法具有祛除寒濕、加速血液循環(huán)、止痛之功效。該法操作簡單,止痛迅速,無副作用,經(jīng)濟適用,是藏醫(yī)外治法中應用范圍廣、臨時療效顯著的一種療法。該法得到廣大農(nóng)牧區(qū)患者的普遍接受和認可,值得在臨床上尤其是基層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