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瑋
摘 要:案例教學是課程教學中的經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本文探討的是,從“國學”典籍中提煉出案例并運用在教學中,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能使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感悟祖國傳統(tǒng)文學的魅力和深邃。
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 案例教學的特點和功效
案例教學必須要具有客觀真實性。案例不能“虛構”,必須是發(fā)生過的事件、實事;時間、人物、事件、過程及其結果等都是真實可信的。案例教學應有較強的綜合性且不存在惟一絕對正確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去獨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讓發(fā)學生能夠建立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了和諧教學氛圍,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吸引力,所選案例要有情節(jié),有趣味,才能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案例教學要注重實踐性,從而實現(xiàn)由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案例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案例、體驗案例角色,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要真正發(fā)揮案例教學的特點和功效其功效,功夫要花在案例的選取上,與課程內容精準結合,既要有趣味性又注重實踐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 選材國學典籍、編撰教學案例
(一)案例之: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學”是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選修課程之一。本課程主要從金融操作、資本運營的角度講授風險投資的運作機制和實際操作模式。案例取材于《史記》 。
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天使投資: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盡職調查:慧眼識珠。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投資對象:異人又名子楚,安國君之子,秦始皇之父。謚號莊襄王(前249年至前246年在位)。
投資方法:釣奇、贈金、游說、贈姬、立儲。
投資年限:秦昭王四十年(前267)至秦莊襄王元年(前249)。
投資回報: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從風險投資的角度看,呂不韋的此項“投資”涵蓋了風險投資的全過程。投資人(呂不韋)擁有經驗和資本,是一個典型的天使投資人;在眾多的投資對象中,獨具慧眼的選中了具有未來發(fā)展?jié)摿Φ摹皠?chuàng)業(yè)人和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不但投入資本而且還投入智力、知識和經驗,與被投資“企業(yè)”共同成長;昔日的人質最后成為秦國君王,登上權力巔峰,呂不韋高風險的“風險投資”終獲成功,并獲得了豐厚的高回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風險投資”。
(二)案例之:信用
在“財政與金融”課程的“國債”和“金融概論”部分的教學中,針對“信用”問題,為了讓學生不但學習和理解經濟學中的“信用”概念,更將其擴展到道德層面。
衛(wèi)鞅變法,孝公力挺。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司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
(1) 信用的兩個范疇。道德范疇的信用是品質、承諾的體現(xiàn);經濟范疇的信用是經濟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債權債務關系。信用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基石。
(2) “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边@是古人實踐“信用”之千古流傳的范例。
(3)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是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惡果。
(4) 構建和諧社會,誠信和信用尤為重要。國債講究的是“國家信用”;各種信用形式(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消費信用等)已經成為現(xiàn)代經濟的普遍形式?!靶拧蹦藝鳎裰?修身立德信為本、行為處事信為舟。
通過此案例,讓學生們明白,古人之言語雖表達不同,但所論之事,所求之實,所崇之德、所踐之行,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回味與深思、繼承和發(fā)揚。在市場經濟中,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政府、企業(yè)、家庭和個人)都必須是“信用”的守望者和實踐者。
三 結語
在傳統(tǒng)典籍中挖掘和尋找有用之素材,并與學生共同分享。可以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迥異的新穎感;在學生們學習財經理論知識的同時,感悟到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將財經理論知識與國學知識有機結合,達到弘揚和傳承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蕭楓主編《二十四史精華》(三)[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5
[2]鄭福田主編,司馬遷(西漢)/撰《史記》[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