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柯
摘 要:起于上世紀50年代的語料庫翻譯學正在蓬勃發(fā)展,作為其中分支的基于語料庫的譯者翻譯風格研究也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本文選取了《傲慢與偏見》孫致禮譯本和王科一譯,本自建語料庫,從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研究二人的翻譯風格,并探討形成不同翻譯風格的原因,以期能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關鍵詞:語料庫;翻譯風格;《傲慢與偏見》
長期以來,翻譯被視為模仿性的活動,在傳統(tǒng)譯學中譯者處于“隱身”的地位,其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一直被低估。殊不知,“帶著鐐銬跳舞”的譯者也能跳出自己獨特的美,譯者各自的翻譯風格使譯作增色不少。所幸,隨著20世紀50年代語料庫翻譯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譯者風格研究。張美芳 (2002) 指出, “利用語料庫進行研究, 對一些難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語言習慣進行描述、分析、比較和闡釋, 能比較令人信服地說明譯者的烙印確實存在”。? 《傲慢與偏見》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而長盛不衰,在中國擁有不下60版譯本,前人對于該小說漢譯本的研究涉及眾多方面,如“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人民政協(xié)報.2018)、“《傲慢與偏見》漢譯本的生態(tài)適應與選擇”(張亞婷.2018),但在譯者翻譯風格上的研究遠沒有其他領域多。
一 研究問題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ona Baker教授最早利用語料庫從類符形符比這一詞匯應用角度分析譯者的翻譯風格。此后,其他學者紛紛效仿,從詞匯密度、詞長、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句長等方面進行研究。然而,這些研究對象都略為淺顯,且都存在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對應關系,很難脫離原文本的影響。本文旨在脫離原文對譯文的影響,從譯文本身來分析孫致禮和王科一翻譯風格有哪些不同之處,并探討背后的原因,以此對未來該小說的重譯提供些許建議。
二 研究方法
筆者分別搜集了《傲慢與偏見》源語文本的第一章和孫、王譯本的第一章,自建平行語料庫,利用“目標文本型譯者風格研究”方法(Saldanha,2010), 借助語料庫在線網(wǎng)站對兩個譯本中的文化詞匯、語氣詞、特殊句型等方面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比較和分析,從而對二者的不同翻譯風格進行深入研究。
三 討論與分析
(一)文化詞匯與譯者風格
1成語、四字詞語
例1:
原文: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ur, reserve, and capric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nd twenty years had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
孫譯:貝內(nèi)特先生是個古怪人,一方面乖覺詼諧,好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茍言笑,變幻莫測,他太太積二十三年之經(jīng)驗,還摸不透他的性格。
王譯:班納特先生真是個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歡插科打渾,愛挖苦人,同時又不拘言笑,變幻莫測,真使他那位太太積二十三年之經(jīng)驗,還摸不透他的性格。
利用語料庫在線網(wǎng)站分析第一章的翻譯,發(fā)現(xiàn)孫致禮譯本中成語和四字詞語共出現(xiàn)9次,占比約1.01%,王科一譯本中成語和四字詞語共出現(xiàn)6次,占比約0.66%。孫致禮的成語次數(shù)略比王科一多,且從此例來看,王科一使用的成語偏向古典漢語,而孫致禮使用的“乖覺詼諧”則更傾向于現(xiàn)代漢語的意味。
2稱謂
漢語里不同的稱謂可以折射說話雙方的關系,而且具有時代特色。稱謂的翻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譯者的風格。
例2:
原文:"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孫譯:“親愛的貝內(nèi)特先生,”一天,貝內(nèi)特太太對丈夫說道,“你有沒有聽說內(nèi)瑟菲爾德莊園終于租出去啦?”
王譯:有一天班納特太太對她的丈夫說:“我的好老爺,尼日斐花園終于租出去了,你聽說過沒有?”
孫致禮傾向于直譯和音譯原文的稱謂,不帶感情色彩,而王科一則更喜歡將稱謂具體化,且能從稱謂中看出說話者的語氣和感情,此例中“我的好老爺”可以暗示貝內(nèi)特太太喜悅的心情。
孫譯的稱謂風格較為統(tǒng)一,“先生”、“太太”都具有當代特色;而王譯的稱謂時代風格不一致,“老爺”一詞是舊社會的用語,但“老婆”一詞屬于新時代用語??紤]到原作描述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閉塞、保守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老爺”一詞很好地譯出了貝內(nèi)特太太和丈夫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體現(xiàn)出了原作的特點。
(2)語氣詞與譯者風格
語氣詞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添加的用于強調(diào)說話者語氣的詞,能較好地反映譯者的不同風格。下表顯示了利用語料庫在線網(wǎng)站分析出的兩位譯者在第一章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語氣詞。
不難發(fā)現(xiàn),從語氣詞的使用頻率來看,孫譯語氣詞的頻率高于王譯,且單音節(jié)語氣詞多于雙音節(jié)語氣詞。孫致禮更傾向于用語氣詞來傳達言外之意、體現(xiàn)人物性格或是加強說話者的語氣。請看下例:
例3:
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孫譯:這條真理還真夠深人人心的,每逢這樣的單身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的人家盡管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卻把他視為自己某一個女兒的合法財產(chǎn)。
王譯: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chǎn)。
此例中孫致禮使用了“真夠”這一語氣詞,而王科一沒有使用語氣詞,一詞之差,表達的效果截然不同。“真夠”有種諷刺的意味,生動地傳達出了作者對“這一真理”的嘲諷,而不用語氣詞則使整個描述顯得客觀,缺乏感情色彩。
(3)句型與譯者風格
1被動句
英文喜被動句,而中文中以主動句居多,即使有被動句也多用意義被動句,多數(shù)情況下無需表示被動意義的標志。
例4:
原文: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孫譯:哦,親愛的,你應該知道,朗太太說,內(nèi)瑟菲爾德讓英格蘭北部的一個闊少爺租去了。
王譯:哦!親愛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說,租尼日斐花園的是個闊少爺,他是英格蘭北部的人。
孫王二人在處理英文的被動句時都沒有直接譯成“被”,例4中孫致禮用“讓”字表達被動意義,王科一使用了轉化主語法,把“Netherfield”從原文中的主語地位換成了譯文中的賓語地位,但是“租尼日斐花園的是個闊少爺”類似于英語中的主語從句,沒有達到完全漢語化的程度??梢?,雖然孫、王二人都注意到中英文之間的被動句轉化問題,但是孫致禮的譯文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2比較句
例5:
原文: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孫譯:“你帶著女兒們?nèi)ゾ托欣?,要不你索性打發(fā)她們自己去,這樣或許更好些,因為你的姿色并不亞于她們中的任何一個,你一去,賓利先生倒作興看中你呢?!?/p>
王譯:“你帶著女兒們?nèi)ゾ偷美玻荒愀纱啻虬l(fā)她們自己去,那或許倒更好些,因為你跟女兒們比起來,她們哪一個都不能勝過你的美,你去了,彬格萊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
此例中國孫、王二人都采用了反譯法,將肯定譯為否定。原文意思是“你和她們一樣漂亮”,孫譯為“你的姿色并不亞于她們中的任何一個”,變換了主語,將比較主體從“人”變成“物”,對原文的句法結構作了較大改動,而王譯雖然也變換了主語,但比較主體依舊是“人”。孫致禮在比較句的翻譯風格上較為靈活。
(4)譯者不同翻譯風格的原因分析
1翻譯思想
在孫致禮先生的翻譯過程中, 他曾多次強調(diào):“翻譯工作是翻譯技巧、語言使用和作品內(nèi)部神韻的統(tǒng)一。”語言表達和內(nèi)涵的契合是他一貫追求的翻譯目標, 孫致禮在翻譯過程中, 主張尊重原著和原作者所生活的當?shù)匚幕L俗, 在內(nèi)容細節(jié)上都最大限度的契合原著, 把作者的觀念和作品整體切實地帶給讀者。雖然孫氏注重文化層面異化,但在語言方面還是在保留原文風格的前提下盡量貼合漢語表達習慣。
2原作解讀
譯者對原作中的語言風格和內(nèi)涵的解讀影響譯文的風格。例如在語氣詞的使用上,基于對原文說話者的情感、語氣、語境的把握,孫致禮喜歡添加合適的語氣詞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而王科一對原文不同的解讀造成他譯文中的語氣詞比孫致禮偏少的情況。
影響譯者風格的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譯者的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偏好、個人經(jīng)歷和性格、意識形態(tài)等。
四 結語
本文重點研究目標文本型譯者風格,排除原作對譯文的影響,從成語及四字詞語、稱謂、語氣詞、被動句、比較句這幾個方面研究孫致禮和王科一獨特的翻譯風格并探討其形成的原因。
研究發(fā)現(xiàn),孫致禮比王科一更擅長使用成語、四字詞語;在稱謂處理上,孫致禮傾向于直譯和音譯,王科一喜歡將稱謂譯成具體人稱,且從中能看出人物的感情色彩,但有時會出現(xiàn)稱謂的時代風格不一致的情況;在語氣詞上,孫致禮使用語氣詞的頻率高于王科一,擅長用語氣詞來加強語氣、刻畫人物性格;在處理原文中的被動句時,兩人都比較靈活,使用轉換主語法或意譯法,但王科一的譯文中仍保留英語的表達習慣;對于比較句的翻譯,兩人都采用反譯法、變換主語法等方法,但王科一對否定比較句的翻譯仍喜歡保留原文的語法。
形成譯者不同翻譯風格的原因多樣,有譯者個人堅持的翻譯思想、對原作的解讀、語言能力、個人經(jīng)歷和性格等。本文淺析了孫致禮和王科一的譯者風格,希望能為該小說的研究和將來的重譯提供些許幫助。
參考文獻:
[1]張美芳.利用語料庫調(diào)查譯者的文體.貝克研究新法評價[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5(3):54-57
[2]王珂.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8,(01),24-29
[3]唐一辰.《傲慢與偏見》多譯本翻譯風格研究[H]2018.315.9
[4]Baker, 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arget, 1995, 7 (2) :223-243.
[5]Saldanha, G.Translator Style: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1, 17 (1) :25-50.
[6]李靜璇.《傲慢與偏見》兩個中文譯本的譯者主體性比較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27(0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