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范鐵兵
(1.山東省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2;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
腹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是急診科常見的就診原因,但臨床診斷依賴于相關實驗室檢查,易造成資源緊張、增加醫(yī)療費用等問題[1-2]。中醫(yī)學認為腹痛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其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可見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宜等,病機為氣血痹阻于經脈,“不通則痛”,或臟腑經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3-4]?!秱s病論》治療腹痛的方劑療效較好,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且蘊含著豐富的角藥配伍應用。角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將三味中藥聯合使用、系統配伍的方藥組合模式,可作為方劑的核心部分,也可作為方劑的輔助部分,既可獨立成方,又可聯合應用,具有協同增效、減毒增效等作用[5-11]。角藥理論源自《黃帝內經》,始見于《傷寒雜病論》,發(fā)展于后世醫(yī)家[12-17]。本文系統分析了原文中明確出現腹痛且有方劑記載的34條文中蘊含“角藥”的配伍應用,以期提高治療腹痛的療效。
1.1 大黃、芒硝、甘遂 由大黃、芒硝、甘遂角藥配伍而成的大陷胸湯,具有瀉熱逐水,峻下破結之功。方中大黃、芒硝瀉熱散結,攻逐水飲,配伍瀉水逐飲之甘遂,成瀉熱逐水之峻劑。三藥相合,用于治療水熱互結于胸腹,臨床可見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疼痛劇烈,病勢較急,范圍較廣,可伴有頭汗出,大便秘結,渴不欲飲,午后潮熱等癥。
1.2 赤石脂、干姜、粳米 由赤石脂、干姜、粳米角藥配伍而成的桃花湯,具有溫陽澀腸,固脫止利之功。方中重用赤石脂溫陽固脫,澀腸止利;干姜溫中脾腎,散寒祛濕;粳米健脾益胃,固護胃氣。三藥相合,用于治療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所致滑脫不禁者,臨床可見腹痛綿綿,下利白多赤少,小便不利,可伴有膿血便等癥。
1.3 甘草、附子、干姜 由甘草、附子、干姜角藥配伍而成的通脈四逆湯,具有破陰回陽,通達內外之功。方中重用附子、干姜,以大辛大熱之藥,破除陰寒,大力回陽,通達內外,配以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防止辛熱化燥傷陰。三藥相合,用于治療陰寒內盛,格陽于外所致厥逆者,臨床可見于腹痛,面赤,干嘔,下利清谷,脈微欲等癥。
1.4 厚樸、大黃、枳實 由厚樸、大黃、枳實角藥配伍而成的厚樸三物湯,具有行氣除滿,通便泄熱之功。方劑組成與小承氣湯相同,但藥量不同而功效、主治不同。方中重用厚樸,功專行氣除滿,大黃、枳實通腑泄熱。三藥相合,用于治療實邪內積,氣滯不行所致腹痛脹閉者,臨床可見于腹痛,腹脹,大便秘結等癥。
1.5 當歸、生姜、羊肉 由當歸、生姜、羊肉角藥配伍而成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具有養(yǎng)血補血,溫中散寒之功。方中當歸養(yǎng)血補虛;生姜溫中散寒止痛;羊肉為血肉有情之品以大補氣血,散寒止痛。三藥相合,用于治療血虛內寒之寒疝腹痛及產后腹痛,臨床可見于腹痛隱隱,喜溫喜按等癥。
1.6 桃仁、大黃、蟅蟲 由桃仁、大黃、蟅蟲角藥配伍而成的下瘀血湯,具有破血逐瘀,活血止痛之功。方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黃蕩逐瘀血,蟅蟲破血逐瘀。三藥相合,用于治療產后瘀血內結所致腹痛,臨床可見于少腹疼痛如刺,按之痛劇,惡露量少或經少等癥。
2.1 芍藥、當歸、川芎 由芍藥、當歸、川芎配伍而成的角藥,是奔豚湯、當歸芍藥散、膠艾湯的主要部分。方中芍藥養(yǎng)血斂肝,緩急止痛;當歸養(yǎng)血活血,增強芍藥補養(yǎng)肝血之功;川芎行氣活血,能行血中之氣滯。三藥相合,養(yǎng)血活血調肝,用于治療肝郁化熱,氣上沖逆所致腹痛,臨床見于腹痛,氣上沖胸,可伴有往來寒熱等癥;或肝血不足,沖任脈虛所致腹痛,臨床見于妊娠下血伴腹痛,下血色淡,可伴有神疲倦怠,頭暈目眩等癥;或肝脾不調,氣郁血滯所致腹痛,臨床見于腹痛拘急,綿綿作痛,可伴有頭昏,面唇少華等癥。臨床對于肝郁氣滯血瘀或血虛等病機所致腹痛,皆可隨癥配伍使用。
2.2 柴胡、黃芩、半夏 由柴胡、黃芩、半夏配伍而成的角藥,是小柴胡湯的主要部分。方中柴胡疏解少陽,黃芩清泄少陽膽腑邪熱,柴胡配黃芩可外透內泄,疏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三藥相合,和解少陽,調達樞機,用于治療少陽兼里虛寒證所致腹痛,臨床見于中焦虛寒性腹痛,腹痛隱隱,喜溫喜按,采用溫中補虛固其本而腹痛未愈者,以和解少陽治其標;或黃疸初期兼有少陽證所致腹痛,臨床見于腹痛而嘔,胸脅苦滿,寒熱往來等癥。臨床對于少陽兼其他病證出現腹痛者,可隨癥配伍應用。
2.3 茯苓、白術、附子 由茯苓、白術、附子配伍而成的角藥,是附子湯、真武湯的主要部分。方中茯苓、白術健脾祛濕;附子溫腎助陽,祛濕止痛。三藥相合,溫補脾腎,祛濕止痛。但藥物劑量因病證不同存在差異,致使附子湯側重溫陽鎮(zhèn)痛祛寒,真武湯側重于溫陽化氣利水。三藥相合,溫陽化濕止痛,用于治療少陰陽虛水泛所致腹痛,臨床見于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腫,可伴有下利,嘔吐,心悸等癥;或妊娠陽虛,寒盛腹痛,臨床見于腹痛惡寒,小腹陣陣作冷,可伴有腹脹滿等癥。臨床對于脾腎陽虛寒盛,伴或不伴寒濕、水飲所致腹痛者,皆可隨癥配伍使用。
2.4 桂枝、芍藥、炙甘草 由桂枝、芍藥、炙甘草配伍而成的角藥,是小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烏頭桂枝湯的主要部分。方中桂枝疏風解表,散寒解肌,溫經通脈;芍藥酸甘化陰,斂陰和營;炙甘草補益中焦,調和諸藥。桂枝配伍芍藥,調和營衛(wèi);炙甘草配伍桂枝,增強溫陽之力;炙甘草配伍芍藥,增強益陰之功。三藥相合,溫中通陽,調和營衛(wèi),用于治療太陽表證誤用下法后,邪陷太陰所致腹痛,臨床見于腹?jié)M時痛,或腹痛劇烈而拒按等癥;或少陽兼里虛寒證、虛勞里急所致腹痛,臨床見于中焦虛寒性腹痛,腹痛隱隱,喜溫喜按等癥;或陽虛陰盛,復感外邪所致腹痛者,臨床見于腹痛,手足逆冷,身體疼痛等癥。臨床對于中焦虛寒、陽虛寒盛等病機所致腹痛者,可隨癥配伍應用。
2.5 黃連、干姜、桂枝 由黃連、干姜、桂枝配伍而成的角藥,是黃連湯的主要部分。方中黃連清在上之熱,干姜溫在下之寒,辛開苦降;桂枝辛溫散寒,宣通上下之陽氣。三藥相合,清上溫下,宣通氣機,用于治療上熱下寒,升降失調所致腹痛,臨床見于治療腹中冷痛,欲嘔吐等癥。臨床對于上熱下寒,氣機升降失調所致腹痛者,皆可隨癥配伍使用。
2.6 大黃、牡丹皮、冬瓜仁 由大黃、牡丹皮、冬瓜仁配伍而成的角藥,是大黃牡丹湯的主要部分。方中大黃瀉熱通腑逐瘀;牡丹皮涼血化瘀;冬瓜仁排膿消癰。三藥相合,瀉熱通腑,化瘀排膿,用于治療熱毒蘊結腸中,血瘀成癰,未成膿或膿初成所致腹痛者,臨床可見于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發(fā)熱自汗,惡寒等癥。臨床對于里熱內盛,血瘀成癰所致腹痛者,皆可配伍應用。
由大棗、生姜、炙甘草配伍而成的角藥,是小建中湯、小柴胡湯、桂枝加芍藥湯、烏頭桂枝湯等方劑的組成部分。方中大棗補益中焦,滋養(yǎng)氣血;生姜性溫散寒,化飲祛濕;炙甘草調和諸藥,補益中焦。三藥相合,立足中焦,補益脾氣,固護胃氣,既能緩和峻猛攻邪之品的烈性,以防耗損機體正氣,又能增強補虛扶正之品的補益功效。臨床對于各種原因所致腹痛,可隨癥配伍使用。
腹痛致病因素復雜,證候錯綜復雜,可見于多種病證,如里虛寒證、陰寒內盛證、陽明腑實證、水熱互結于胸腹證等。臨床為應對復雜疾病,常根據治療需要將不同角藥聯合應用,如小建中湯包含桂枝、芍藥、炙甘草角藥和大棗、生姜、炙甘草角藥,有助于擴大藥物使用范圍,發(fā)揮藥物協同增效、減毒增效等作用,以提高臨床療效。
角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將三味中藥聯合使用、系統配伍的方藥組合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協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秱s病論》中蘊含著豐富的治療腹痛的方劑,系統分析其中的角藥配伍應用,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掘與傳承仲景創(chuàng)制的經方,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腹痛方藥的選擇,同時有助于挖掘與創(chuàng)制新的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