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虛擬網絡的掩護下,新型網絡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大學生社會經驗少、安全常識缺乏、防盜意識淡薄、防詐騙能力不強,給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成為網絡詐騙的受害者。通過分析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真實案例,分析原因,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輔導員實際工作的科學性和理論性。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詐騙;對策分析
一、案例簡介
李某,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學生。該生升入大二之后,一直想尋找一份兼職鍛煉自己,當他在公告欄看到一則招聘兼職人員信息的時候,李某立刻打電話與其聯(lián)系。電話中對方以以后方便聯(lián)系為由,邀請他加為QQ好友,隨后把李某拉入一個兼職QQ群,并告知李某,如果日后有兼職信息會第一時間發(fā)布到群里。加入兼職QQ群當晚,群里成員以新人加入等各種理由要求李某發(fā)紅包,李某不好推脫,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不知不覺在群里發(fā)了1000多元的紅包,由于時間太晚,李某迷迷糊糊睡著。等到第二天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昨晚發(fā)紅包的兼職群里,只剩他一人,而拉他入群的那個QQ好友也不知所蹤。知道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被騙。經過自己衡量,權衡再三將此事告知家長和輔導員,并在輔導員和家長的陪伴下去派出所報案。
二、案例原因分析
目前,向李某這種遭受到網絡欺詐的在校學生在高校中應該說是大有人在,有尋找兼職信息被騙,有“網絡刷單”被騙,有網上貸款投資被騙,也有網上交友要求轉賬被騙……在高校中類似這種網絡詐騙的案件層出不窮,雖然每個案件不同,但是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
(一)社會經驗欠缺,容易受到引誘
近幾年,無論是在網絡還是在公告欄,都會看到“高薪兼職”“招聘假期工”等虛假信息,部分大學生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希望能多接觸社會,鍛煉自己,因而會主動聯(lián)系這些發(fā)布信息的人。而對于剛剛告別相對閉塞壓抑的高中環(huán)境,進入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閱歷不足,缺乏生活經驗,而這些騙子就是利用大學生這一特點設下圈套,引誘他們一步步調入陷阱,等這些受害人意識到自己遭遇詐騙后為時已晚。
(二)法律意識相對淡薄,警示教育相對滯后
高中階段學生們把精力主要放在文化課上,平時家長和學校管理也較為嚴格,學生一般很少涉及相關案件和法律知識。步入大學校門之后,大部分同學都遠離父母,開始了相對自由且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當他們遭遇詐騙時,在第一時間無法判斷真假,他們更愿意向朋友、同學求助,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告知家人,更不愿意聯(lián)系警方,這無形中給警方下一步的偵查工作帶來難度,也使犯罪分子有了更多可乘之機。
目前,高校也很重視警示教育,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做好預防工作。但是部分學生總覺得這些案件離自己很遠,心存僥幸覺得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同時高校的防詐騙教育基本是通過講座、主題班會、宣傳教育等傳統(tǒng)形式開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部分授課內容與時代脫節(jié),難以跟上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步伐,起不到預防警示作用。而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被騙的渠道和形式越來越多,學生對警示教育逐漸失去興趣,不再重視。
(三)虛榮心、攀比心理作祟
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時代,盲目攀比、虛榮心等無疑也反映著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F(xiàn)實案例中不乏有大學生為了名牌手機、高檔化妝品等不惜刷光信用卡,等其無錢償還信用卡時,往往再求助于校園內隨處可見的各種校園貸、小額貸等;還有不少大學生,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到處尋找做兼職的機會,被不法分子騙取高額的介紹費等。歸根結底,都是虛榮心作祟引起的。
(四)功利教育造成大學生人格不健全
中國的崛起強大需要更多的人才,但是學校的教育更傾向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才”,卻缺少了對“人”的教育,導致當今社會巨嬰現(xiàn)象嚴峻,大學生的辨別能力普遍偏低。應試教育更多的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是教學生如何獨立思考。所以,即使面對的是極其簡單的網絡詐騙手段時,也有許多的大學生上當受騙。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議
(一)發(fā)揮學校主導作用
加強網絡安全教育高校要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課程教學體系,針對不同階段的大學生采用不同方式的防詐騙教育。如新生入校期是新生詐騙受騙的高發(fā)期,要充分利用進校前入學須知,進校后的入學教育等形式,利用新媒體手段廣泛傳播防范詐騙、信息泄露、財產保護的相關知識。在學生在校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網絡、微博、微信等平臺宣傳網絡虛假兼職、校園貸等方式的防范技巧,召開主題班會等宣傳形式,讓學生了解主要的作案方式,增強防范意識。在學生進行實習找工作時期,要加強學生對虛假工作,虛假企業(yè),虛假就業(yè)信息的辨別能力,編制并發(fā)放防網絡詐騙宣傳手冊和傳單,適時開展專題講座等集中宣傳,引導大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培養(yǎng)其識別、防范常見詐騙的能力。要完善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意識,有針對性的保障受騙學生的心理危機。
(二)發(fā)揮輔導員主體作用
輔導員要將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面對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對網絡的依賴,且容易在網絡行為中出現(xiàn)“趨利避害” “愛慕虛榮”“盲目大意且警惕不足”等心理,輔導員需對高校網絡詐騙案件的基本特征和危害程度有一定了解,并對網絡安全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特別是要了解現(xiàn)代金融知識、網絡安全知識、個人信息知識和法律知識等。在學生日常教育工作開展時,輔導員應將基本的網絡安全常識、價值教育與網絡詐騙案例教育貫穿其中,并建立能夠與學生分享網絡安全輿情的渠道,強化學生在網絡行為中的心理防備。輔導員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需結合學生的個人家庭情況、心理狀態(tài)、行為習慣以及網絡動態(tài)等,預判學生是否會因為經濟、心理等因素引發(fā)網絡安全問題,并聯(lián)合學校相關部門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健康的方式尋求幫助。對于已經受到網絡詐騙危害的同學,輔導員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并聯(lián)合保衛(wèi)處、心理咨詢中心、資助部門等給予學生持續(xù)的安撫和幫助,避免其受到二次傷害。
(三)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作用
一是充分調動學生自覺性。要鼓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上網習慣,不要隨意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不要存在僥幸心理,貪圖一時便宜。二是發(fā)揮學生干部、自律組織的管理和引導作用。輔導員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班長、心理委員、寢室長等學生骨干,讓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發(fā) 揮積極作用,影響周圍的同學提高網絡安全意識。輔導員可以通過班委會、專題講座等方式提高學生骨干對網絡安全隱患的甄別能力,讓他們盡可能在發(fā)現(xiàn)周圍同學有異常情況時,第一時間內反饋給老師。此外,輔導員還可以鼓勵相關專業(yè)或者對網絡安全感興趣的優(yōu)秀同學成立維護校園網絡安全,提倡文明網絡行為的學生團隊,并與學校其他相關部門,例如保衛(wèi)處、學生處等部門進行合作,開展有關網絡詐騙的輿情共享、知識科普、問題答疑等活動,對有相關需要的同學進行專門的幫助工作,將一些可能發(fā)生的詐騙行為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四)構建外部合作和聯(lián)動機制
積極對接公安、司法、金融監(jiān)管、金融企業(yè)、互聯(lián)網服務公司等外部機構,主動邀請公安部門、金融業(yè)內專家進行專題授課,講解電信詐騙知識、分享電信詐騙案例,及時更新互聯(lián)網知識,提升學生安全防范意識。
此外,學生個人層面也要主動加強金融法律知識學習,主動學習網絡詐騙的手段、類型、工具等,不斷提高自己的防騙意識和能力;面對利益的誘惑要時刻保持理智,切忌貪小便宜、心存僥幸;對于個人重要信息要有保護意識,不可輕易對外泄露。
網絡安全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高校應從 “三全”育人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第一課堂、主題班會、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談心談話、心理輔導、知識競賽、分享資料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網絡道德意識。高校應當在校風班風的建設過程中,對網絡安全教育與建設提出要求,不僅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能力,更要將其與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相結合,鼓勵學生力所能及地參與到維護國家網絡安全建設的隊伍中來,增強學生維護網絡安全的責任心與使命感。讓廣大學生受益于網絡,減少受到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吳銳.高校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原因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8(33).
[2]耿夢茜.高校網絡詐騙現(xiàn)象探析[J].法治與社會,2019(8).
[3]聶鑫,李萬佳,張曉文,李艷潔.高?!半娦啪W絡詐騙”的分析與思考——以山東農業(yè)大學為例[J].長江叢刊,2018(32).
作者簡介:
胡曉慧(1983.1-),女,山西大同人,大學本科,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工作、就業(y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