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瓊 丁乾琨
摘要: 文章以近代民眾對于服飾變革的反應與著裝行為為研究對象,基于近代文獻及各地方志中的史料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民眾對于西裝的態(tài)度存在支持、反對和辯證三種類型,其中反對的聲音最多;發(fā)現(xiàn)民國后期全國各地穿西裝者普遍增多,與此同時西服業(yè)規(guī)模逐步擴大。分析結(jié)果顯示,采用國貨面料制作西裝解決了利權(quán)外溢的問題,關(guān)鍵在于發(fā)展中國民族毛紡織業(yè),價格問題亦會迎刃而解;同時相對長袍馬褂而言,穿西裝更適合近代國人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因而這種“言行不一”的現(xiàn)象實質(zhì)上反映出,民眾對于外來新生事物的審慎態(tài)度與近代社會變服的必然性。
關(guān)鍵詞: 西風東漸;沖擊;反應;反對言論;西裝流行
中圖分類號: TS941.12 ? 文獻標志碼: B ? 文章編號: 1001-7003(2019)05-0089-10 ? 引用頁碼: 051302
Abstract: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in modern literatures and local chronicles, the study focuses on modern peoples reaction to costume reformation and dressing behavior. It is found that people mainly take supportive, opposing or dialectical attitude towards sui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taking an opposing attitude is larg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wearing suits around the country increased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cale of suit industry was gradually expande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making use of domestically manufactured fabrics to produce suits i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profit spillovers, the key to tackling price problem is developing Chinas national wool textile industry; relative to Chinese robes, suits are more suitable for modern Chinese people in respect of work and lifestyle. Thus, the phenomenon of “consistency-lacking actions” essentially reflects peoples cautious attitude towards new things from abroad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ostume reformation i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learning from the west; impact; reaction; opposite comments; suit epidemic
目前學術(shù)界針對近代西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紅幫裁縫群體和西服行業(yè)這些方面。寧波服裝博物館季學源等[1]首先較為全面地研究了紅幫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之后寧波大學劉云華[2]更加系統(tǒng)地探究了紅幫裁縫的群體特征,分析了紅幫裁縫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機遇,以及紅幫裁縫的技術(shù)創(chuàng)新、經(jīng)濟管理和教育實踐等內(nèi)容。東華大學馬晨曲[3]則結(jié)合服裝史學和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學的相關(guān)概念和理論,從西服業(yè)的企業(yè)、市場行為、產(chǎn)業(yè)集聚和產(chǎn)業(yè)管理四個方面分析當時上海西服業(yè)的特征。綜上都是對近代社會西裝的生產(chǎn)者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的研究,而缺乏從服裝消費者視角對近代社會西裝流行現(xiàn)象及著裝思想的研究。
本文從文獻統(tǒng)計學的角度研究近代社會西裝沖擊傳統(tǒng)服飾所引發(fā)的民眾反應。費正清的“沖擊-反應”模式認為,西方的挑戰(zhàn)對近代中國是一種刺激,為中國提供了一種進步的機遇[4]。近代各地開埠并設立租界,洋貨和洋風漸入,這些狀況引發(fā)了愛國志士們的反抗和救國運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從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先進成果中吸取經(jīng)驗。從晚清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到1915年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民主和科學,都在努力使中國向一個更為開放的社會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上出現(xiàn)了“西裝熱”,即所謂“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使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tài)度,而且便捷無拖沓,比之我國之長衣馬褂,殊覺便利較多”[5]。盡管社會上穿著西裝者越來越多且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產(chǎn)生了沖擊與影響,但從當時的各類報刊中可以看到,人們對于西裝的看法卻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
1 從近代報刊看民眾對西裝的態(tài)度
在上海圖書館館藏相關(guān)近代文獻中檢索,篩選得到49篇直接討論這個主題的文章。其觀點可以歸納為贊成、反對或相對客觀辯證地看待西裝這三種類型,如表1所示。
1.1 文章觀點統(tǒng)計
對表1中不同觀點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得出反對者占了總量的47%;次之是辯證看待這個問題的人占了35%;剩下的支持者只有18%,如圖1(a)所示。
同時根據(jù)時間來看,反對穿西裝的文章在20世紀10年代有1篇,20年代有2篇,而在30年代最多為13篇,隨后反對的數(shù)量開始下降,到40年代有7篇,如圖1(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現(xiàn)30年代這個反對高峰之前,南京政府出現(xiàn)了偏向于“復古”的輿論導向,其宣傳部長葉楚傖[6]的言論及著名的十教授“本位文化建設”宣言[7],都是以“尊孔復古”為主要論點。同時南京政府于1929年4月16日公布的《服制條例》,在總體上也出現(xiàn)了以中裝替代西裝的趨向。這樣的背景可能也對當時大眾的著裝心理及對西裝的看法產(chǎn)生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與認識的成熟,反對的聲音趨于下降。
1.2 反對的聲音
反對穿西裝的主要觀點和理由如表2所示。
綜上,反對穿西裝的觀點主要有三種類型:
首先從服裝舒適性的角度來看問題,認為中國氣候冬冷夏熱,而西裝無法根據(jù)四時冷暖隨時增減;同時西裝的材質(zhì)硬挺,穿上身后不舒服、不通風,有害健康又限制動作。
其次從倡導國貨的角度來看問題,認為穿西裝的行為有傷國體,同時阻礙國貨發(fā)展,使國內(nèi)金錢外溢,是不愛國的表現(xiàn);同時認為穿西裝的行為純粹是出于“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和為了“吸引女子的青睞”等世俗心理[8]。
再次從服裝經(jīng)濟性的角度來看問題,指出目前社會上西裝比中服貴太多,價格相差十倍到三四十倍以上,這些無謂的開銷在國家為民族神圣抗戰(zhàn)的時候是不應該有的;又如西裝的一些結(jié)構(gòu)如領袖和配飾的領帶等并沒有實際用途,也屬無謂的開銷;不僅如此,選擇穿西裝就要為適應不同的場合準備多套配伍,社交禮儀繁瑣因而穿著麻煩、花費高昂。
需要說明的是,報刊僅是反映民眾思想與社會輿論的一個渠道,從中所提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與主觀性,目前采取的方法是盡量閱讀大量不同類別的報刊、采用不同作者的觀點來彌補這項不足,盡可能做到依據(jù)留存下來的寶貴史料進行分析。
2 社會上大眾的“易服”行為
這些爭論源于社會上的“西服熱”現(xiàn)象??陀^地看,正如《吾友》雜志的一篇文章所言:“西服代表著漂亮、闊綽、有知識,這是現(xiàn)階段社會中一般人的看法,如果你一定否認,那么事實也不會因此而改變?!盵9]誠然,即使當時有很多人在言論上反對穿西裝,但事實是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穿起了西裝,甚至這些言論反對者本人也是穿西裝的。上文提到的《穿西服》一文中,“美國耶魯大學學士、柏林斯頓大學碩士,我們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干事晏陽初先生”聲稱反對中國青年穿西裝,他自己穿西裝是因為“想把早年在外國所穿的衣服穿破了,以后就做中國棉布長袍穿了”,但其實晏先生的太太和兩個兒子也穿西服[10]。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晏先生可能像自己所說的那樣等把現(xiàn)有的西裝穿破了就改穿中服,但其實正是像他這樣的海歸留學生,才是最初把西裝帶回中國的傳送者之一。
2.1 西裝穿著者
看法雖有不同,爭議仍在繼續(xù)。但實際狀況是穿西裝的人們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
2.1.1 從大學年刊看——以《滬江年刊》為例
從滬江大學每年的合照中可以看出,從1921—1941年的二十年間,穿西裝的男子在照片中的占比越來越多,逐漸超過穿長袍馬褂的。
具體來看,1921年其“正科三年級”與1925年其“學生自治會職員”留影中都是著長袍馬褂者為著西裝者的兩倍多,而從1926年起,在更多的社團組織留影中可以看到著西裝者開始超出著長袍者。其“大學青年會職員”留影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13 ︰ 9,其“體育會”留影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2 ︰ 1(此統(tǒng)計不包括外籍教師3人與女生4人)。至1929年,滬江大學師生中著西裝者全面超出著長袍者。從專業(yè)學生社團留影來看,其“大三商學組”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7 ︰ 4,其“大三社會學組”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12 ︰ 4,其“大學自治會出版部”留影第一排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4 ︰ 1(此統(tǒng)計不包括女生4人與著大衣者1人);從地區(qū)性“同學會”留影來看,其“梵王渡同學會”留影第一排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4 ︰ 3(此統(tǒng)計不包括著西式大衣者1人與著針織羊毛衫者1人),其“培正同學會”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8 ︰ 7(此統(tǒng)計不包括著西式大衣者1人與女生2人),其“廣益同門會”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8 ︰ 7(此統(tǒng)計不包括女生2人)。進入20世紀30年代與40年代,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穩(wěn)固下來,如1935年“年刊社職員全體”留影第一排中著西裝者與著長袍者之比為5 ︰ 1(此統(tǒng)計不包括著西式大衣者1人與女生3人),如1941年留影中著長袍者亦僅剩1人[11]。
2.1.2 從新聞報道看——以《良友》為例
近代知名畫報《良友》刊有大量攝影報道,析出1930—1939年的十年間部分攝影報道中的國人合照,對其著裝情況分析如下:
總體上看,十年間統(tǒng)計總?cè)藬?shù)為845人,其中穿著西裝者為460人,穿著長袍馬褂者為385人。不同年份合照中分別穿著西裝和長袍馬褂的人數(shù)情況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1930年穿西裝的人明顯少于穿長袍馬褂者,1931年開始有反超趨勢,到1932年又略低于穿長袍馬褂者,但從1933年開始之后的每年都是西裝穿著者多于長袍馬褂穿著者(1938年因戰(zhàn)亂出刊不全而忽略)。
具體來看,以1936年國人合照中的男子著裝情況為例(表3),總共統(tǒng)計出14張合照,其中有11張是穿著西裝者多于或等于穿著長袍馬褂者,即78.6%的合照都是穿西裝的人數(shù)占到該照片總?cè)藬?shù)的一半及以上,說明此時穿著西裝已經(jīng)較為普遍。
2.1.3 從全國地方志看
全國各地的大量市志、縣志中,也普遍存在有關(guān)民國之后當?shù)厝藗冮_始穿西裝的記載。以廣東省為例,如表4所示。
至2008年,廣東省已出版市志、縣志等地方志80冊,其中《惠東縣志》等46冊地方志中有當?shù)鼐用翊┪餮b的記錄,約占58%。
2.2 西裝生產(chǎn)者
與之同步的是,社會上制作西裝的人也越來越多。
以寧波人在上海開設的西服店為例(圖3),1910年左右只有6家,到20世紀40年代已經(jīng)發(fā)展為340家,僅三十年的時間西服店的數(shù)量增加了50多倍[12]。西服店數(shù)量的猛增反映出社會上對于西裝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這三十年正是國人服飾觀念發(fā)生重大改變的時期。
此外,近代全國各地方志中也普遍有關(guān)于西服行業(yè)和西裝店的記載。除上海外其他省市在此時期也陸續(xù)出現(xiàn)西服店及縫紉機,開始仿制、加工西裝及其配套服飾,動搖了傳統(tǒng)的手工縫紉工藝與服裝款式,西服業(yè)規(guī)模逐漸擴大。其中,19世紀后期蘇州已開設“李順昌”西服號[13];1910年長沙出現(xiàn)首家西服店,到1924年西服成衣店發(fā)展到80余家[14];1928年青島有洋服業(yè)13家,到1948年洋服業(yè)發(fā)展到201家[15];1933年南京有軍西服業(yè)120家,資本額達到99178元(銀元)[16]。隨后西服店也向縣城與鄉(xiāng)鎮(zhèn)擴散,如1935年遼寧省錦縣的洋服店有10個,農(nóng)村較大的集鎮(zhèn)也出現(xiàn)洋服店[17];新金縣40年代初有洋服店8家[18]。
3 對這種“言行不一”現(xiàn)象的分析
3.1 反對緣由分析與應對
剖析反對者的著裝思想,主要是千百年來“夷、夏之分”的觀念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一開始就徹底地排斥西裝這種外來的服裝形式;更是關(guān)乎于愛國情懷,認為穿西裝有礙國貨的發(fā)展,是不愛國的表現(xiàn)。其實這些相對保守的言論都是對于“沖擊”做出的正?!胺磻?,反映出民眾面對外來新生事物的審慎態(tài)度,而正是在這種質(zhì)疑下,國貨、成本等一系列問題得到改善與解決,又相反促成了西裝的普及。
3.1.1 穿西裝不愛國
穿西裝不愛國的邏輯關(guān)系是:西裝或西裝面料為進口產(chǎn)品,有礙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故穿西裝者不愛國。但采用國產(chǎn)面料、并由中國工人制作的“國貨”西裝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根本在于發(fā)展中國毛紡織工業(yè)生產(chǎn),應該是“無論其穿西裝或長袍短褂,如不用國貨,都可以加以反對,如用國貨,那當然不成問題了”[19]。所以支持者中就有人指出其所著西裝的原料大部分都是用了國貨[20]。
其實西裝僅是一種服裝樣式,不同的服裝樣式適用于不同的場合和人們的不同愛好。有人認為“本來中服西服,根本上不生好壞問題,國家既不曾規(guī)定,社會亦沒有定式,可以隨個人所好自由穿著”[21]。實際上“在‘西方人的眼目中本無所謂‘西裝,這是和我們穿的中服一模樣的平淡”[22],即西裝并無特殊含義,只是東方人從地緣的角度稱其為“西裝”。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不存在不愛國的問題。
3.1.2 穿西裝不經(jīng)濟
穿西裝不經(jīng)濟、價格貴的根本原因在于產(chǎn)量低。但這可以通過促進行業(yè)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來解決問題:一方面促進西服面料即毛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促進西服加工業(yè)的發(fā)展。當社會上的西裝生產(chǎn)量增加時,西裝生產(chǎn)者之間的競爭增強,價格自然就會下降,那么到時候就不存在穿西裝不經(jīng)濟的問題了。
因此,一方面價格問題只是暫時的,不能成為反對穿西裝的充分理由;另一方面其實西裝既可考究也可隨意,品種多樣,適應性強,完全可以根據(jù)個人所好與經(jīng)濟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西裝。商店有相對高端昂貴的定制西裝,也有便宜許多、批量生產(chǎn)的“現(xiàn)成西裝”;面料有向外商洋行定購而來的高級“超等套頭”與“優(yōu)等套頭”料,也有相對普通的“二等”料[23]。這一切可供不同消費水平的顧客選擇。
3.1.3 穿西裝不舒適、不實用
針對西裝不舒適與不實用的觀點,有人指出:“譬如上下車輛,出門游歷,穿中裝既多麻煩,而攜帶長袍短衫,又非數(shù)套不可,至若穿西裝者,一身而外,僅須襯衫背心足矣”[24];說明西裝不僅便利而且通用,平時既不嫌“華”,見客亦不覺“羞”。陳嘉庚就是西裝的明確贊成者,他說:“或曰長衣馬褂,美觀便利,不可廢。此狂言也!以云穿著,則重紐疊扣,形同作繭,掣肘裹足,狀類擁被,身失自由,主為賓奪,束縛已甚,安見便利?”他認為長袍馬褂既不便利亦不美觀,已是過去式,不應再為“入時之裝”,且這正是國人被別人視作“病夫”的原因之一。相反陳嘉庚認為“吾欲西裝則西裝之”,且將其升華至“今欲奮我雄武,興我民族,洗從前病夫之辱”的高度[25]。毛吟槎、李介眉等則支持陳嘉庚的觀點,認為長袍馬褂“不便于旅行”“不便操作”,服飾改革時應當以西裝的式樣為標準[26];同時西裝“穿之能使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tài)度……比我國之長衣馬褂,殊覺便利較多”[5]。根據(jù)毛吟槎的觀點,中裝是偏“靜”的裝束,更適于居家;西裝是偏“動”的裝束,更適于外出。所以關(guān)于西裝舒適性問題討論的實質(zhì)取決于穿著者的行為,看其是在工作、運動還是在休息、靜止。顯然在出行和工作的時候,合體的西裝比寬大的長袍馬褂安全便利許多,也使行動更有效率。
3.2 “言行不一”的原因——“變服”的必然性
3.2.1 社會變革——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
近代中國社會一直處于變革和轉(zhuǎn)型之中,城市中的生產(chǎn)方式首先從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轉(zhuǎn)變?yōu)闄C器時代的工業(yè)生產(chǎn)。人們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也在改變,西裝成為更適應近代國人工作與生活的選擇。一方面,西裝衣袖貼身、長度適中,人們在操作機器時不會對工作效率和人身安全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當人們在洋行、銀行或其他現(xiàn)代企業(yè)工作時,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就顯得不合時宜,相比之下西裝與世界接軌,更能符合西文禮儀的需要。
工作之余,人們的社交生活也更為豐富。伴隨著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社交方式也開始西化,城市中充斥著交際舞廳、咖啡茶座、電影院等“摩登”新生活的娛樂場所。從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可以看出,很多人都知道社交場合該穿西裝。如“大學里高年級的男生外出交際和女朋友約會時,大多選擇身著西裝,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顯得落伍。而當他們畢業(yè)后,更是需要一套面料考究、做工精細的高級西裝”[27]。又如《啼笑因緣》[28]里樊家樹拒絕別人邀請的理由是:“我不去,我沒有西服。”
3.2.2 順應時代的需要——西裝為“世界裝”
西裝雖然最初是歐洲的服裝,但后來卻成為世界性的共同選擇,如俄國、日本和土耳其等。這些國家在完成其社會與生產(chǎn)方式變革的同時也都完成了服裝變革,這也是中國從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必然面臨的問題。
早在戊戌變法中倡導“與歐美同俗”的康有為就主張改穿西服。其他革命黨人更是把改穿西服視為“可振工藝,可善外交,可以強兵,可以強種”[29]的靈丹妙藥。這雖然體現(xiàn)了“全盤西化的盲目性”,卻也說明了當時人們對西式服裝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可。而到了民國成立前后,中國更迫切面臨著“變服”的形勢,作為“世界裝”的西裝此時便成為破舊立新之首選[20]。辛亥革命勝利后民國政府頒布的《服制草案》在論述“服制理由”時亦指出:“今世界各國趨用西式自以從同為宜?!?912年又接著以政府公報的形式頒布《服制》[30],其中規(guī)定的標準男子禮服包括西服和長袍馬褂,并以西服為主(表5)。
因此當人們逐漸認識到西裝自身所擁有的優(yōu)勢,并能夠從一個世界化的視角上來看待這種服裝對中國社會變革的意義時,“易服”已經(jīng)成為了必然趨勢。此時民眾主動脫下長袍馬褂改穿西裝的行為是對社會變遷的積極“反應”,是順應時代需要的正確選擇,也是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fā)生變革的重要標志。
4 結(jié) 語
近代西裝的傳入帶有明顯的外來文化特征并沖擊了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因而最初引發(fā)了部分民眾的言論抵制。隨著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推進與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開始更為理性和客觀地看待西裝,并認識到西裝作為一種“世界裝”具有的諸多優(yōu)點,它更適于工業(yè)社會環(huán)境下工作出行、更符合現(xiàn)代社交禮儀需要。同時穿西裝不愛國、不經(jīng)濟等問題也隨著國貨面料和民族毛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迎刃而解。在這些著裝思想激烈碰撞的同時,穿西裝的人卻呈現(xiàn)越來越多的趨勢,西裝業(yè)也隨之蓬勃發(fā)展。隨著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步伐和文明的進步,西裝與中山裝、長袍并列為近代中國男子的主要著裝選擇,也推動了中國服裝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季學源,陳萬豐. 紅幫服裝史[M].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03.
JI Xueyuan, CHEN Wanfeng. History of Hong Band Clothing [M]. Ningbo: Ningbo Publishing House, 2003.
[2]劉云華. 紅幫裁縫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LIU Yunhua. Research on Hong Bang Tailor [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3]馬晨曲. 民國時期上海西服業(yè)的特征研究[D]. 上海:東華大學,2013.
MA Chenqu.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suit indus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3.
[4]胡大澤. 美國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100.
HU Daze. American Studie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4: 100.
[5]李介眉. 制西裝之選擇[N]. 申報本埠增刊(衣服號), 1926-12-16(2-3).
LI Jiemei. The choice of making suit[N]. The Shun Pao, 1926-12-16(2-3).
[6]葉楚傖. 由黨的力行來挽回風氣. 胡適.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J]. 新月, 1929, 2(6/7): 1.
YE Chuncang. By the partys efforts to restore the atmosphere. HU Shi.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kuomintang [J]. Crescent, 1929, 2(6/7): 1.
[7]王新命.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J]. 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山西分會月刊, 1935, 1(3): 61-64.
WANG Xinmin. China-bas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declaration [J]. China Culture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Shanxi Branch Monthly, 1935, 1(3): 61-64.
[8]林語堂. 論西裝[J]. 論語, 1934, 39: 706-708.
LIN Yutang. Suit discussion [J]. The Analects, 1934,39: 706-708.
[9]音之. 穿西服者的心理透視[J]. 吾友, 1943, 3(43): 15.
YIN Zhi.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wearing suits[J]. My Friends, 1943, 3 (43): 15.
[10]伏園. 穿西服[N]. 京報副刊, 1926-02-05(406).
FU Yuan. Wearing suit [N]. The Peking Gazette Supplement, 1926-02-05 (406).
[11]佚名. 合影照片[J]. 滬江年刊, 1921-1941.
Anon. Group photograph [J]. Hujiang Annual Publication, 1921-1941.
[12]上海市西服商業(yè)同業(yè)公會歷年會員名冊: 1944—1949[A]. 上海市檔案館(S241-1-27): 1-136.
Membership list of Shanghai suit trade associations over the years: 1944-1949 [A]. Shanghai Archives (S241-1-27): 1-136.
[13]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紡織工業(yè)志[M].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208.
Jiangsu Province Local Records Committee. Jiangsu Textile Industry Records [M]. Nanjing: Jiangsu Ancient Books Press, 1997: 208.
[14]長沙市志編纂委員會. 長沙市志·第七卷[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59-260.
Changsha Local Records Committee. Changsha Local Records Vol 7 [M]. Changsha: Hunan Peoples Press, 2001: 259-260.
[15]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志·商業(yè)志[M].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0: 12-14.
Qingdao Local Records Office. Qingdao Business Records [M].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0: 12-14.
[16]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市志(第四冊)[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21.
Nanjing Local Records Committee. Nanjing Local Records (Vol 4) [M]. Beijing: Local Records Press, 2009: 21.
[17]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錦縣志[M]. 沈陽: 沈陽出版社, 1990: 213.
Jin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mittee. Jin County Local Records [M]. Shenyang: Shenyang Press, 1990: 213.
[18]新金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新金縣志[M]. 大連: 大連出版社, 1993: 301.
Xinjin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mittee Office. Xinjin County Local Records[M]. Dalian: Dalian Press, 1993: 301.
[19]駒. 中國社會之西裝趨勢[J]. 機聯(lián)會刊, 1930, 17: 43.
JU. Chinese society suit trend [J]. Aircraft Federation Journal, 1930, 17: 43.
[20]振綱. 為主張征收西裝稅者進一解[J]. 民眾生活, 1930, 1(7): 34.
ZHEN Gang. A solution for those who advocate suit tax [J]. Popular Life, 1930, 1(7): 34.
[21]補庵. 西服與絲業(yè)[J]. 廣智館星期報, 1933, 206: 1-4.
BU An. Suits and silk industry[J]. Guangzhi Museum Weekly News, 1933, 206: 1-4.
[22]四方. 西裝與中服[J]. 人言周刊, 1934, 1(23): 468.
SI Fang. Suit and Chinese clothes [J]. Peoples Comment Weekly, 1934, 1(23): 468.
[23]敵偽當局與舊租界工部局限制本業(yè)工價以及上海市西服商業(yè)同業(yè)公會提訂價目有關(guān)的來往文: 1942[A]. 上海檔案館(S241-1-37).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anti-counterfeiting authorities and the Old Concession Bureau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the Shanghai Suits Commercial Association about Industry price: 1942 [A]. Shanghai Archives(S241-1-37).
[24]依明. 禁穿西裝[J]. 民眾生活, 1930, 1(6): 4.
YI Ming. Forbid wearing suit[J]. Popular Life, 1930, 1(6): 4.
[25]陳嘉庚. 復興民族與服制[J]. 東方雜志, 1937, 34(1): 29-31.
CHEN Jiageng. Revival of ethnic and service systems[J]. Oriental Magazine, 1937, 34(1): 29-31.
[26]毛吟槎. 男子服飾應改的我見[J]. 家庭, 1922, 7: 2-3.
MAO Yincha. Mens clothing should be changed [J]. Home, 1922, 7: 2-3.
[27]蔣為民. 時髦外婆:追尋老上海的時尚生活[M]. 上海: 三聯(lián)書店, 2003: 18.
JIANG Weiming. Vogue Grandma: in Searching of the Fashionable Life of the Old Shanghai [M]. 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18.
[28]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啼笑因緣[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8 : 11.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adness and Happiness Destined [M].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8: 11.
[29]佚名. 剪辮易服說[J]. 湖北學生界, 1903, 3: 147-151.
Anon. Cutting plait and changing dress[J]. Hubei Student Circle, 1903, 3: 147-151.
[30]服制理由:1912[A].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1002,卷宗639).
Mourning apparel reason: 1912[A]. Secondary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code of full files 1002, case number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