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樂,馬艷霞,梁 晨,苑 偉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第七二五研究所,河南 洛陽 471023)
50CrVA鋼是一種具有一定強度和良好韌性的中碳合金彈簧鋼,力學性能和淬透性能良好,常被用于制造汽車離合器膜片、汽車螺旋懸掛彈簧等[1-2]。隨著中國汽車及高速列車的飛速發(fā)展,對高品質50CrVA彈簧鋼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趨勢[3]。目前國內50CrVA彈簧鋼常采用控軋控冷工藝生產,控軋控冷后穩(wěn)定的組織和性能對鋼的品質影響極大[4-5]。過冷奧氏體連續(xù)冷卻轉變曲線(CCT曲線)能精確地反映不同冷卻速度下材料的相變轉變溫度、轉變時間和轉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制定鋼材控軋控冷工藝和熱處理參數(shù)的重要理論依據(jù)[6-7]。本文采用膨脹法結合金相-顯微硬度法,在熱模擬實驗機上測定了50CrVA彈簧鋼的相變臨界點和CCT曲線,為制定50CrVA鋼的塑性加工和熱處理工藝提供依據(jù)。
實驗材料為某工廠生產的50CrVA熱軋態(tài)的彈簧鋼板,其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鋼化學成分/Wt.%
按照YB/T5128-1993《鋼的連續(xù)冷卻轉變曲線圖的測定》中的要求,取樣機加工成?3mm×10mm的圓柱形熱模擬試樣。在Gleeble-3500熱模擬實驗機上將試樣以10℃/s的加熱速度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950℃)并保溫10min,使得試樣充分奧氏體化,獲得臨界點Ac1、Ac3。以0.5℃/s的冷卻速度冷卻到室溫,獲得臨界點Ar1、Ar3。
利用此膨脹法,分別以9種不同的冷卻速度(0.5、1、2.5、5、10、20、30、40、50℃/s) 將試樣冷卻,獲得不同冷卻速率下的熱膨脹曲線。采用Leica DM6000M金相顯微鏡觀察金相組織。采用Microhardness Tester FM-7型顯微硬度計測得不同冷卻速度條件下試樣的顯微硬度。
結合微觀組織和顯微硬度分析結果,采用切線法得到不同冷速下的各相變起始溫度和終止溫度,在時間-溫度坐標中繪制出實驗鋼的連續(xù)冷卻轉變曲線。
當鋼發(fā)生固態(tài)相變時,由于新舊兩相的結構、比熱不同,材料的體積將發(fā)生不連續(xù)的變化,因而熱膨脹曲線在相變發(fā)生的溫度處會形成拐點,因此可以根據(jù)熱膨脹曲線上拐點來確定相變溫度。
圖1為實驗鋼在10℃/s的加熱速度和0.5℃/s的冷卻速度條件下的熱膨脹量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采用切線法可測得實驗鋼臨界點分別為Ac1=756℃、Ac3=849℃、Ar1=697℃、Ar3=746℃。
圖1 實驗鋼的熱膨脹曲線量-溫度
膨脹法只能從各種曲線上分析奧氏體轉變產物的類型和數(shù)量,不能進行直接觀察,尤其是在某些關鍵部位,由于轉變量較少等因素,在膨脹曲線上相變點不明顯,測量的準確度受到影響,因此要輔以金相法和硬度法。金相法往往作為其他方法的一種補充和必要的校準手段,用于提高測量的準確度,如果轉變產物的金相組織形態(tài)不易鑒別出來,就需要輔以硬度法,用硬度的測試結果來確定轉變產物。
圖2(參見下頁)為實驗鋼以不同速度冷卻到室溫的金相組織照片。由圖可見,當冷卻速度為0.5℃/s時,轉變產物為大量塊狀鐵素體+珠光體+少量貝氏體,隨著冷卻速度的增加,鐵素體含量降低,塊狀尺寸相應的減小,貝氏體的含量逐漸增加,當冷卻速度為2.5℃/s時,轉變產物以貝氏體為主,含量少量的鐵素體,當冷卻速度為5℃/s時,轉變產物中開始出現(xiàn)少量的馬氏體,鐵素體含量極少,只在個別視場中發(fā)現(xiàn)了顆粒狀的鐵素體。當冷卻速度增加到10~50℃/s時,轉變產物為馬氏體。
圖2 不同冷卻速度對應的膨脹曲線
圖3為實驗鋼顯微硬度隨冷卻速度變化的關系曲線。從圖3中可以看出,當冷卻速度小于5℃/s時,顯微硬度隨冷卻速度增大顯著提高,曲線斜率很大。當冷卻速度為0.5℃/s時,對應的顯微硬度為281HV,當冷速為5℃/s時,對應顯微硬度增加到564HV。當冷速為當冷卻速度大于5℃/s時,曲線趨于水平,其顯微硬度趨于穩(wěn)定。
圖3 實驗鋼顯微硬度隨冷卻速度變化的關系曲線
根據(jù)不同冷卻速度膨脹曲線上的切點,結合顯微組織觀察和顯微硬度測量,可確定出實驗鋼不同冷卻速度下的相變溫度,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冷卻速度對應的相變點
將表2中的相變點繪制到溫度-時間半對數(shù)坐標上,用連線法將各物理意義相同的點連接起來,同時,在該坐標上標出Ac1、Ac3和Ms,即可繪出實驗鋼的CCT圖,如圖4所示。圖4中冷卻曲線旁的數(shù)字為冷卻速度(℃/s),冷卻曲線下端的數(shù)字為以此速度冷卻后試樣的室溫維氏硬度值(HV)。
圖4 實驗鋼的CCT圖
從CCT圖可以看出,50CrVA彈簧鋼的奧氏體以不同冷速連續(xù)冷卻時經(jīng)歷了3個區(qū),在高溫區(qū)有鐵素體轉變和珠光體轉變,中溫區(qū)有貝氏體轉變,低溫區(qū)有馬氏體轉變。當冷卻速度小于5℃/s時,50CrVA彈簧鋼的轉變產物為多邊形鐵素體、珠光體和少量貝氏體的混合組織;當冷卻速度為5℃/s時,轉變產物為顆粒狀鐵素體、貝氏體及少量馬氏體;當冷卻速度達到10℃/s時,從膨脹曲線以及顯微組織中可以斷定已不存在鐵素體轉變,硬度曲線也可以看出,冷卻速度達到10℃/s后,硬度值穩(wěn)定在680HV左右。因此,判斷50CrV4鋼不發(fā)生鐵素體轉變的臨界冷卻速度在5-10℃/s之間,10℃/s為發(fā)生完全馬氏體轉變的臨界冷卻速度。
50CrVA鋼中的主要合金元素Cr、V等都能提高碳在奧氏體中的擴散激活能,降低碳的擴散速度,推遲了奧氏體的擴散分解過程[8-9],所以實驗鋼在相對比較慢的冷速(0.5℃/s-2.5℃/s)下有先共析鐵素體生成。隨冷卻速度的增加,抑制了新形成的鐵素體晶核的長大,使其在相變產物中所占比例逐漸減少,當冷速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形成的鐵素體晶核不能達到長大的臨界尺寸,共析鐵素體的析出完全受到抑制。
過冷奧氏體冷卻時遠離平衡態(tài),會出現(xiàn)貧碳區(qū)和富碳區(qū)的漲落,加速隨機出現(xiàn)的結構漲落和能量漲落,在貧碳區(qū)建構鐵素體,在富碳區(qū)構建滲碳體或碳化物,二者共析發(fā)生互為因果,無論哪一相領先,結果都是形成珠光體的晶核[10-11]。實驗鋼在較低速度冷卻時,在高溫區(qū)生成細片狀珠光體。珠光體是共析鐵素體和共析碳化物有機結合的整合組織。在過冷奧氏體的連續(xù)冷卻過程中,隨著溫度的降低,碳擴散速度減慢,碳原子難以進行長距離的遷移,珠光體間距越來越小,共析愈來愈困難,當溫度降低到Bs點時,共析將不能進行,貝氏體優(yōu)先在晶界單獨析出,當溫度繼續(xù)降低時,鐵原子和碳原子都不能發(fā)生擴散,只能通過切變發(fā)生晶格改組,發(fā)生馬氏體轉變。隨著冷卻速度的增大,過冷奧氏體極大遠離平衡態(tài),當達到MS點時,在奧氏體晶粒內的位錯或層錯處,發(fā)生結構漲落和能量漲落,并通過位錯或層錯的運動,迅速放大這種漲落,發(fā)生馬氏體轉變。
(1)當冷卻速度小于5℃/s時,轉變產物為多邊形鐵素體、珠光體和少量貝氏體的混合組織;當冷卻速度為5℃/s時,轉變產物為顆粒狀鐵素體、貝氏體及少量馬氏體;當冷卻速度大于5℃/s時,轉變產物為馬氏體。
(2)不發(fā)生鐵素體轉變的臨界冷卻速度在5~10℃/s之間,發(fā)生完全馬氏體轉變的臨界冷卻速度為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