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教材為語文教師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所以,教師應該對部編教材有全面的認識,明確教材理念的變化,看到了教材寫作板塊的完善。教材在寫作板塊中的設計理念是: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要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們應該認清部編教材的寫作板塊的編寫特點,然后,因勢利導,針對學生實際,巧妙開展習作教學。接下來,筆者將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巧用初中語文部編教材的寫作板塊展開寫作教學:
部編教材的設計中,很多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寫作板塊有了更多的變化,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沿襲著過去的教學方法,理念不更新,學生的學習依然是被動地接受,枯燥無味、毫無生氣。教師也特別害怕講作文,害怕改作文,害怕評作文。在寫作方面,教師和學生都顯得無能為力,教師感覺作文不會教,學生感覺作文不會寫,在作文面前,教師和學生都是“望文興嘆”,學生作文水平提升更是費時費力。
新編部編教材,每個單元后面都有寫作的專題,安排了較為詳細的指導和豐富的寫作實踐,可是很多語文教師沒有解讀透寫作的要求和目標,在課堂上依然照本宣科,未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習慣,只是應對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就不能達到寫作的預期效果。筆者認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弄清部編教材中寫作板塊的序列性,不僅教師要清楚,學生也更要弄清。
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對部編教材的專題寫作進行直接的教學。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力求讓寫作板塊發(fā)揮最大的優(yōu)勢,于是便經(jīng)常采用二次創(chuàng)建寫作板塊的教學策略。
教師在明確了一個單元板塊的寫作要求和目標之后,能整體地把握教材中的寫作板塊,因勢利導,重新創(chuàng)建教材,整合寫作的內(nèi)容。
首先,是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建。在部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寫作單元,有些專題寫作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雖然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筆,但是依然不能領(lǐng)會和接受;也有的專題的內(nèi)容較簡單,學生很容易接受,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本班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重新整合教材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適當?shù)卣{(diào)整和補充。
例如: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安排了“學會記事”這個板塊的寫作,看似簡單,但是要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內(nèi)掌握記事的方法,提升敘事的能力,難度很大。教師在安排這部分的內(nèi)容時,要做到教學前移,即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敘事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把事情寫清楚,寫出感情。教師在批改學生的習作后,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教師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接受寫作知識。
部編教材寫作板塊的結(jié)構(gòu)幾乎雷同,教師要采用多元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例如有的寫作板塊的知識性較強,教師就要采用講授的形式,把獨特的見解講清楚,讓學會生弄明白寫作的知識,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才不會有畏難的情緒。但是有的寫作板塊需要小組合作,教師就要把講臺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和探究,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獲取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有的主題需要學生親力親為,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積累素材,完成寫作。其實無論哪一種方式,教師都要用心指導和調(diào)控,讓教學有序。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作用,師生創(chuàng)建寫作板塊避免重復。例如每一學期都有好的文章,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編一本“教材輔助讀本”,和學生共同合作寫一些評價和建議。
教材的改革,促使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著變化。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教師要與學生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和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明的順序》這兩部分內(nèi)容,都是要求學生學會寫說明文。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寫作,感覺不會寫,甚至有的學生有種害怕的心理。新課標強調(diào):“指導學生的習作是在實踐中學會寫作。”因此,筆者在引導學生寫作之前,就帶著學生參觀校園,嘗試讓學生用“說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把身邊美好的事物記錄下來,與教師、同學交流。筆者把寫作的要求貫穿在寫作前、寫作時和寫作后。筆者不僅僅是在寫作指導和寫作實踐中貫穿寫作的方法,還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寫作的魅力。
總之,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部編教材的寫作板塊經(jīng)過調(diào)整,給師生呈現(xiàn)了一本更完美的教材。教師在教學中,要巧用部編教材的寫作板塊,增強寫作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在寫作課堂上感受到寫作的魅力,提升寫作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