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為了盡可能地保障高考的客觀、公平、公正,歷年的高考試題從無重復,并且穩(wěn)中求變。而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搜集試題和答案,變得異常便捷,給一線教學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為了揚長避短,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原創(chuàng)試題,尤其是原創(chuàng)高質量的高考模擬試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擬結合自身獨立原創(chuàng)試題以及參與雜志社“優(yōu)師計劃”項目命制試題的經驗,從歷史高考模擬試題的語言考究的角度,略抒淺見,以求教于方家。
語言表述是試卷作答規(guī)范化的最直接體現。在原創(chuàng)模擬試題中,考點分布、命題立意、史料選擇、問題與答案設置等方面往往備受關注,而作為細節(jié)的語言表述問題,常常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最終使整套試題的質量降低。因此,在命制歷史高考模擬試題中,教師必須重視語言表述,堅持規(guī)范性與嚴謹性的原則。
日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或歷史問題,一些教師常常結合生活,形成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而在原創(chuàng)試題中,往往不經意間使用了口頭語言,顯得不太規(guī)范。因此,要盡可能地使用書面語,忌口語化。如:“政治制度不太好”,最好表述為“政治制度不完善”。
歷史是求真的。在講授歷史中,教師往往懷有某種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是不宜因個人情感誤讀歷史或誤解歷史。在原創(chuàng)試題中,也不宜使用文學化語言,更不宜夸張。如,“將誠信原則巧妙的融入法規(guī)”應改為更準確、專業(yè)的表述“將誠信原則技術化融入法規(guī)”。
高考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題目的作答,歷史試題中的閱讀量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字符總量一般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區(qū)間。在原創(chuàng)歷史高考模擬試題中,應對整套試題的字符數量予以控制。經統(tǒng)計分析歷年歷史高考題字符數量,建議原創(chuàng)歷史高考模擬試題字符總量控制在3 800~4 400字,參考答案字符總量控制在600~800字,其中選擇題題干字符總量不宜超過120字,單個選項字符總量不宜超過20字。如下題:
例1.《大國崛起》中提到,葡萄牙人用武力占領馬六甲是對當時朝貢體系、一種以中國為主導的“明顯自古昔帝王,居中國而治四夷”的東亞國際秩序的直接威脅……明武宗本應幫助馬六甲蘇丹擊敗葡萄牙人,但當時的明朝已沒有了初時的積極進取精神,馬六甲雖然重要,但畢竟只是中國的外圍藩屬國。最終馬六甲這一國際交通樞紐落入葡萄牙之手,葡萄牙很快以馬六甲為支點,形成了聯系東西兩端的馬六甲—果阿—里斯本、馬六甲—中國貿易航線。由此可以推斷出 ( D )
A.馬六甲的丟失,致使明朝主導的世界國際秩序崩潰
B.占領馬六甲是葡萄牙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C.馬六甲的丟失,根本原因是明朝此時推行海禁政策
D.葡萄牙占領馬六甲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
整套試卷的字符總量是有限定的,而試題數量是固定的,那么控制字符數量的具體要求就落在了每一道試題上。而在這道題中,題干近200個字符,每個選項達24個字,還有問題設置不太科學的問題。因此,需要去掉一些無效信息,將文字進行提煉簡化。根據字數要求等可以修改為:
葡萄牙占領馬六甲挑戰(zhàn)了以明朝為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但當時明朝不思進取,只是將馬六甲視為其眾多外圍藩屬國之一,坐視這一國際交通樞紐落入葡萄牙之手。葡萄牙很快建立了以馬六甲為支點的聯系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里斯本——果阿——馬六甲——中國的貿易航線。由此可知 ( D )
A.明朝主導的世界秩序走向崩潰
B.工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必然導致殖民擴張
C.海禁政策導致中國落后于西方
D.經濟差異有可能影響歷史發(fā)展的方向
原創(chuàng)歷史選擇題的選項設置,通常是一個難題,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近些年的高考歷史選擇題選項,絕大多數為“兩長兩短”,對仗工整,簡單明了。但部分教師仍未注意到這一問題,其原創(chuàng)的歷史選擇題選項會出現對仗不工整或者冗長的現象。再如,選項用詞中多處重復,或者將選項代入設問中,讀起來語句不通。此類的問題都應該盡量避免,以盡可能地確保選項設置的規(guī)范性。如下題:
例2.清光緒帝曾發(fā)布《罪己詔》:“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睂Υ私庾x正確的是 ( B )
A.這一場戰(zhàn)爭中光緒帝是主戰(zhàn)派
B.這一《罪己詔》發(fā)布于二十世紀初
C.其“議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D.其“議約”目標最終都未能達成
僅就選項設置而言,選項長短不一,用詞重復,而B選項又是正確選項。選項可修改為:
A.光緒帝堅持武力抵抗列強侵略
B.《罪己詔》發(fā)布于二十世紀初
C.此事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D.其“議約”目標最終全部未能達成
參考答案的設置,也是歷史主觀題命制的難點之一,較容易出現語言表述上的問題。如參考答案表述不規(guī)范、給分要點區(qū)分不明確、史實表述不嚴謹、語句不通順、用詞不準確、答案繁瑣冗長、答案角度不全面、答案與問題不相符或答案與解析不相符等問題,都應盡可能地避免。
相比較而言,近兩年歷史高考全國卷選擇題難度有所下降,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就是選擇題題干材料中的文言文、譯文大量減少,為學生減少了閱讀障礙。運用的史料多是描述性的,對于文言文與譯文偶有摘錄,夾雜于現代文之間,以此來引導學生關注史料價值較高的原始史料。因此,教師在原創(chuàng)試題中應該把握這一趨勢,注意控制題干材料中的閱讀難度。如下題:
例3.“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边@句話應是戰(zhàn)國時期哪兩個學派之間的爭鳴( B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這道題可能會因為文言文材料晦澀難懂,使學生望而生畏,達不到原有的考查目標。因此,教師在設置材料時可以通過轉述,降低閱讀障礙,更好地實現考查目標,如題干可修改為“戰(zhàn)國時期某一學派批判另一學派時指出,不懂得統(tǒng)一天下、建立國家的禮法,卻崇尚功利實用,重視節(jié)儉而輕慢等級差別。這兩家學派應是”。
材料解析題命題的材料應盡可能選用正規(guī)的學術文章或學術專著,其史料價值相對較高,不宜選用獲取史料價值相對不確定的網絡上的非專業(yè)學術文章。這種不嚴謹的取巧行為,不宜推廣。另外,原創(chuàng)的歷史主觀題,還應像所有的高考主觀題一樣,詳細注明材料所據文獻的作者及出處,這一點也常被忽視。因為命題難度控制、材料編輯等需要,若是摘編則需注明“摘編自”;若是以某一文獻為主,綜合多種文獻編輯而成,則需注明“據……等”;若是運用某些原始史料因學生解讀需要,還應在出處后加括號注明時間,如2017年全國卷Ⅰ第41題材料二的出處注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2018年全國卷Ⅰ第46題材料一出處注明:“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1939年9月)”;若運用國外某些學者的著述,還應注明其國籍,如2018年全國卷Ⅰ第45題材料出處注明:“據[日]宮崎市定《中國史》等”。2017年版的“新課標”強調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這實際上就對歷史教育教學的嚴謹性、規(guī)范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在原創(chuàng)歷史試題中,應盡可能地使用歷史高考試題中的設問用詞,確保設問的完整性、準確性、嚴謹性。近幾年高考選擇題設問常用詞一般有:“反映了”“表明了”“說明了”“由此可知”“據此可以推斷出”“從中可以看出”“旨在”“主旨”“意在”“主要原因”“主要因素”“目的”“因為”,以及開放性設問,如“這一舉措”“這一作品”“分封制”等。高考主觀題設問,一般是陳述句,原創(chuàng)命題中不宜使用疑問句,常見設問方式如:“說明……原因”“說明……作用”“指出……時代背景”“概括……特點”“概括……相同之處”“概括……主要內容”“簡析……意義”“分析……原因”“簡析……作用”“簡述……歷史功績”等。另外,應該盡量避免在同一道主觀題中,設問在形式或內容上的重復。開放性主觀題,應該注意設問的準確性和創(chuàng)新性,并從學生答題的角度思考其是否合理。但為了提高考試的效度,把握高考命題的趨勢,也不宜過分拘泥于現有的高考設問用詞,可以適度地大膽創(chuàng)新,進行巧妙而靈活的設問。設問是影響學生答題的關鍵,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如某一道選做題這樣設問: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洋務派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原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洋務派教育改革的失敗原因和啟示。(6分)
一般高考真題中,選做題設問是兩小題三小問,本題卻有四小問,而且連續(xù)問了兩次“原因”,顯得設問角度重復。此外,“分析……啟示”搭配不當??梢孕薷娜缦?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洋務派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原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洋務派教育改革的啟示。(6分)
賦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性問題。在原創(chuàng)試題中既要注意每道大題、小題的賦分是否符合高考標準,還應注意總分的合理性。主觀題的答案要點及評分標準最好明確,或適當結合閱卷的具體答題情況靈活處理。從歷史教育教學實際出發(fā),開放性的小論文試題,也最好給予恰當的評分標準與答案示例,以便閱卷教師和考生更好地了解命題意圖與答題要求。
例4.對國家元首權力進行限制是近代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重大成果。相較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法條中“得依法辦事”和“須經參議院之同意”出現頻率頗高,同時也增加了“法院”“國務員”兩章節(jié)內容。這反映了 ( B )
A.是限制袁世凱破壞共和的成功手段
B.當時遵循了權力制衡規(guī)律
C.近代中國法律制度完善
D.當時民眾的法律意識提高了
就規(guī)范性原則而言,本題選項設置不規(guī)范尤為明顯,A項和C項代入設問中,讀起來語句不通;B項和D項中“當時”一詞重復使用,這本可避免;四個選項長短不一,而B選項又恰巧是正確選項。就嚴謹性原則而言,題干材料本身就在論證分權制衡的進步性,既有論點,又有論據,并未充分達到考查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具備程度的目標;此外,材料中對兩部法律進行了比較,似乎在突出強調分權制衡的進步性,有違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忽視了《臨時約法》誕生的背景,即在南北議和即將達成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向袁世凱交出政權已成必然之勢,而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結論。鑒于此,可以調整命題立意,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該題可以修改如下:
相較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法條中“得依法辦事”和“須經參議院之同意”出現頻率頗高,同時也增加了“法院”“國務員”這兩部分內容。這一舉措 ( D )
A.是保衛(wèi)共和的有力手段
B.實現了分權制衡的意義
C.完善了當時中國法律制度
D.缺乏保障實施的政權支持
修改后的題目,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均有所提升,通過選項,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革命派希冀用根本法的權威性來束縛袁世凱破壞民主共和的舉措。歷史證明,革命派“因人立法”,借助分權制衡的理論,以保衛(wèi)共和只是空想,沒有政權作保障的法律往往是難以實施,甚至淪為一紙空文。
例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辛亥革命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國長期存在商品和市場,但快速發(fā)展演變成市場經濟,卻是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已經基本成型。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實現了改朝換代的“政治突變”,同樣也可以認定辛亥革命帶來了一次“經濟突變”,只不過其帶來的經濟突變時間拉得較長,表現不如政治突變那樣激烈而已??傊?,辛亥革命確實推動了中國近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試提煉材料中的觀點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這是一道開放性主觀題,一般而言,應該是整套歷史高考模擬試題中最大的亮點,然而既不夠規(guī)范,也不夠嚴謹。從規(guī)范性原則來說,材料應該注明出處,設問中的“請”“試”一類字眼在日常教學中可能會經常使用,但是在歷年的高考題中從未出現過,故而最好去掉。從嚴謹性原則來說,設問僅僅要求闡述材料中的觀點,而材料較短,且觀點在材料首尾都有出現,提煉觀點的難度較低,對于考查學生探討和論證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效果不佳,試題區(qū)分度小,開放程度較低,沒有為歷史學習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高的學生留下充分發(fā)揮的空間。較之歷年高考開放性試題,既沒有完全做到“形似”,更沒有達到“神似”。根據這些原則,本題可以修改為: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中國長期存在商品和市場,但快速發(fā)展演變成市場經濟,卻是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已經基本成型。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實現了改朝換代的“政治突變”,同樣辛亥革命確實推動了中國近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可以認定辛亥革命帶來了一次“經濟突變”,只不過其帶來的經濟突變時間拉得較長,表現不如政治突變那樣激烈而已。
——摘編自朱蔭責《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要求:對材料中的觀點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歷史高考試題,非常重視語言表述,是其試題質量得到社會公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盡可能的重視語言表述,必將有助于提高原創(chuàng)歷史高考模擬試題的質量。